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林  李永新  高云山   《电子器件》2007,30(3):819-822
对动态目标的CCD探测中,高速CCD驱动电路的设计是CCD相机成功捕获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以DALSA公司近年来推出的高性能CCD芯片IL-P3为例,在分析其驱动时序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积分时间可调的高速CCD驱动电路.用VHDL语言对CCD驱动时序发生器进行了硬件描述,在MAX PLUSⅡ开发环境下进行了功能仿真,选用ALTERA公司的CPLD器件EPM7128SLC84-7作为硬件设计平台.测试结果表明,驱动时序发生器产生的各控制信号可以满足CCD驱动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TCD1200D型CCD图像传感器的功能与特点,并利用VHDL语言设计了该芯片的驱动时序.通过程序灵活设置,该方案可适用于不同型号的CCD图像传感器,其方法简单、可靠性高、性能稳定,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CPLD的全帧型CCD图像传感器驱动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CD芯片的驱动系统是数字航测相机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整个相机的性能和技术指标.这里介绍了高分辨率全帧CCD芯片FTF4052M的内部结构和驱动时序.采用集成芯片设计该CCD芯片的驱动电路,并应用于数字航测相机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CCD驱动系统采用CPLD进行设计,具有性能好,功耗低,体积小的优点,满足了数字航测相机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电荷耦合器件(CCD)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半导体集成光电器件。近年来,CCD器件在图像传感和非接触测量领域的发展迅速。CCD芯片的转换效率、信噪比等光电转换特性只有在合适的时序驱动下,才能达到器件工艺设计所规定的最优值,输出稳定可靠的视频信号。因此,产生严格的CCD驱动时序,是成功设计CCD测量系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基于USB2.0和线阵CCD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数据高速采集和实时传输处理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USB2.0的高速CCD数据采集系统.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CPLD)实现时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专用视频信号处理芯片XRD4460实现高速A/D转换;为了保证CCD图像数据高速传输,采用先进先出(FIFO)作为CCD数据流与8051单片机之间的缓存区进行数据缓存,采用CY7C68013接口芯片的GPI接口模式完成控制信号的发送以及实现采集系统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高速传输.  相似文献   

6.
选用Kodak公司生产的大面阵行间转移型CCD(电荷耦合器件)芯片KAI-2093作为数码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介绍了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探讨了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用于对CCD驱动电路设计的方法和实现途径。基于KAI-2093的驱动时序和VHDL语言,给出了部分驱动时序的程序。结果表明本设计各项参数及指标均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此方法也可适用于其他类型的CCD驱动电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低成本科学级CCD数字相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科学级CCD芯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读出驱动时序要求,设计了图像采集总体方案。利用计算机EPP方式和采用CCD读出、A/D转换及数据传输流水线方法降低成本、噪声和实现难度。用复杂可编程器件(CPLD)实现了图像采集的各个控制信号,并给出了时序仿真波形。给出了相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在X射线数字实时成像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线阵CCD的时序逻辑,分析了时序发生器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并详细论述了基于ispLSI1016、利用Synario对CCD时序发生器进行的设计、编译,且进行了功能仿真。  相似文献   

9.
刘伟  韦伟 《光电子技术》2012,32(2):123-126,136
采用Kodak CCD芯片1001研制了一个完整的具有ROI(region of interesting)图像感兴趣区域提取功能的CCD相机系统。运用CPLD编写了Pixel驱动,AD转换,数据锁存等时序,对结果进行仿真和分析。相机采用USB2.0通讯方式。编写USB采集软件实际采集了CCD相机ROI图像,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文中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一款高分辨率的线阵CCD信号采集系统。利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了CPLD控制模块以及逻辑单元的程序设计,由图像专用A/D芯片中的相关双采样等特殊功能,实现了对CCD输出信号的噪声处理和模数转换,通过USB2.0接口实现了计算机终端采集和控制指令的实时传输。采用CPLD的设计方法具有驱动时序精确、采样速率快、抗干扰性强和输出信号稳定等特点。仿真结果证明,系统总体性能较好,上位机能正确显示采集到的CCD数据,噪声在允许的范围内,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系统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1.
郭维廉 《微纳电子技术》2007,44(10):917-922,951
阐述了电路模拟在设计和研制大规模集成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器件模型在电路模拟中的重要性以及器件模拟与器件模型的关系;在器件模拟通用软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RTD的器件模型、器件模拟和电路模拟软件SPICE三个课题;介绍了基于物理参数I-V方程RTD模型和高斯函数、指数函数RTD直流模型;利用ATLAS器件模拟通用软件对RTD进行了器件模拟,得到了势垒和势阱宽度、E区掺杂浓度等对RTDI-V特性的影响;以包含RTD电路的SPICE电路模拟中的文字逻辑门为例,通过电路模拟验证了其逻辑功能,对设计该电路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可编程逻辑器件EPM7128SLC84实现细分电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可编程逻辑器件 EPM71 2 8SLC84实现细分电路 ,并说明了用 EDA把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为专用集成电路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质量水平做了估价,接着进行了国内半导体器件市场分析,讨论了器件销售所面临的困难和造成困难的原因,探讨了器件生产厂家的出路和发展方向,并对国产器件所存在的问题做了评述。文中还对半导体器件引进生产线情况做了介绍。本文在概述了分立器件的发展方向之后,重点阐述国内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动态(我国IC工业发展现状、国内生产IC的主要品种、“七五”期间IC工业的发展及ASIC),并对国外IC发展动态做了扼要说明。  相似文献   

14.
邹峰  孔平 《电子世界》2013,(13):57-58
在易燃易爆等特殊环境下,传统供电装置的安全性能难以得到保证。文章讨论了新型的无接触供电装置的基本原理,对无接触供电装置的主电路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且分析设计了装置主电路中的整流电路、全桥逆变电路的结构。同时,文章也结合目前无接触供电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无接触供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辛菲  陈文革  张叶伟  卓磊 《压电与声光》2016,38(6):1012-1015
为了收集并利用汽车通过公路时所产生的振动能量,设计了一种利用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采集环境振动能量,把振动能转换成电能的道路用振动发电装置。为使压电材料和道路振动能巧妙结合从而吸收最大的外部能量,获得高的发电效率,进行了以下研究:分析了压电材料变形量对发电能力的影响,并设计了能找到压电材料产生最大电能的最小变形量的模型。通过实验分析压电片的联接方式对电能输出的影响,得到了以并联为主,串联为辅的混联电路模型。设计并制作了道路用压电发电装置模型,通过模拟实验测得其发电功率为0.061 2 W,电容储电功率为0.026 4 W,发电效率为14.42%,电容储电效率6.21%。  相似文献   

16.
以ECL电路为主,讨论了硅双极器件近期的发展。简述了VLSI中ECL电路结构和性能之后,着重讨论双极器件的按比例缩小、结构的改进以及相关的工艺技术的发展,最后分析了双极器件的低温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7.
辛菲  陈文革  张叶伟  卓磊 《压电与声光》2015,37(6):1012-1015
为了收集并利用汽车通过公路时所产生的振动能量,设计了一种利用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采集环境振动能量,把振动能转换成电能的道路用振动发电装置。为使压电材料和道路振动能巧妙结合从而吸收最大的外部能量,获得高的发电效率,进行了以下研究:分析了压电材料变形量对发电能力的影响,并设计了能找到压电材料产生最大电能的最小变形量的模型。通过实验分析压电片的联接方式对电能输出的影响,得到了以并联为主,串联为辅的混联电路模型。设计并制作了道路用压电发电装置模型,通过模拟实验测得其发电功率为0.061 2 W,电容储电功率为0.026 4 W,发电效率为14.42%,电容储电效率6.21%。  相似文献   

18.
肖特基半导体器件的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立 《半导体技术》1999,24(2):63-67
从工程实际出发,分别建立了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二态模型和肖特基钳位三极管(SCT)四态模型的电路模型,分析并研究了这两个典型的应用电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光电集成电路 ( OEIC) CAD系统的设计技术和软件功能。  相似文献   

20.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尤其对集成电路的加工和设计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对本世纪末微电子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微电子技术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