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以上海市南京东路、五角场和鞍山路三个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为例对商圈进行合理地划分,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消费者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取一定的可视化手段和空间统计指标对三个商业中心的等级性进行空间抽象,深入探讨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消费者空间分布特点.研究表明,不同等级商业中心在消费者分布范围、空间集聚性、对称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看,从大范围覆盖的广域型高等级中心到依托局部高密度的地缘型低等级中心,形成了一种有序的商业中心空间体系.另外,也对这一特征的深层机制进行了剖析,并简要探讨了对商业网点规划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以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为案例对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行为特征与模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首先描述了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空间在活动的计划性、消费、时间上的特点;进而以个体为单位总结空间行为模式,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消费者在到访空间组合上的特征差异,通过计算路径间的相似度提取典型路径,并揭示其组织规律;最后从行为视角对空间绩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基于符号消费理论,以广州市为例,从商业步行街、商业业态和经营类型、品牌、购物中心和消费者的感知五个层面分析大城市商业中心的符号系统及其消费表征功能,以郊区生活风格的符号化为切入点解析居住和商业的关系,结论指出在广州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居住和城区商业中心两大符号消费系统,重构了大城市的中心-边缘关系,构建了一种独立于经济法则之外的符号消费法则。在这个关系下,郊区的居住空间得以拓展而商业业态空间受到抑制,难以发展高等级的现代业态;城区商业中心则加速被符号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王德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1,25(10):6-14
运用上海市第二次交通调查的相关数据 ,从上海市消费者购物出行角度对商业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市商业空间结构具有等级序列明确、空间分布不均和强中心线型结构的特征。一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 )南京东路 ,二级商业中心(准市级商业中心 )四川北路 ,三级商业中心 (次商业中心 )静安寺、人民广场、淮海中路 ,四级商业中心 (区商业中心 )沪西体育场、国际展览中心、上海电视台、豫园、杨浦体育场、虹口体育场、和平公园、徐家汇、五角场构成等级结构清晰的四级商业体系。研究还揭示了徐家汇地区有成为准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在浦东、彭浦与闸北地区交界区域、杨浦地区有潜力形成次市级商业中心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9个不同等级实体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探究消费出行视角下城市实体商业中心的服务空间特征。使用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测算消费出行的空间范围,通过数据挖掘估测消费出行目的为体验性、非体验性,进而比较商业中心服务空间特征。首先,消费者来源地空间范围特征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的空间范围明显小于非体验性消费;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非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等级差异显著,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差异较小,且与中心等级不一致。其次,消费者来源地空间模式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空间聚集度比非体验性消费更高;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等级低的商业中心,体验性、非体验性的聚集模式差别明显。认为商业中心服务体验性、非体验性消费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在当前社会经济趋势下,实体零售业态中体验性消费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实体商业中心体系规划原则和方法需要做出改变和应对。  相似文献   

6.
区别于传统建筑师主观思维规划商业业态,当前以消费者视角为主体的设计思路得到了广泛探讨。该文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视角,以鼓浪屿龙头路为案例进行空间行为特征的分析评价,研究首先描述了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空间在可达性上的特点,以消费者个体为单位,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消费者在到访空间组合上的典型路径;从而对比现有商业业态分布与典型路径差异,并从空间句法角度对现有街道空间分析,揭示出商业业态,建筑空间与消费者行为模式三者之间的关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商业业态规律的认知,提升商业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消费模式影响下,我国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已经落后于消费者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国外商业建筑空间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几点适合于我国大型商业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到家型O2O与到店型O2O两种不同的本地网络交易模式正在对商业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对比分析深圳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到家型O2O店铺与到店型O2O店铺的布局特征,从消费者与商家的角度分析其空间布局差异的内因。实证结果表明,在城市尺度上,到家型店铺在商业中心集聚的基础上呈现向周边区域扩散的格局,并且在这些区域有再集聚的趋势,而到店型店铺基本延续实体店铺集聚的空间格局;在微观尺度上,到家型店铺有向地块内部渗透的趋势,其临街性低于到店型店铺。进一步提出解释,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消费者网络消费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店铺类型,其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而店铺空间形式的改变以及配送团队的出现,使得商家在店铺区位选择上更加灵活多样,形成了餐饮商业空间向地块内部扩散的趋势,市场的适应性选择使店铺在扩散的区域产生再聚集的可能。最后,提出商业网点的规划应关注到商业中心边缘区域的再开发以及转变传统商业设施的分类方式及布局思路,并指出非市场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别介绍不同商业类型的基本特点,并以大型商业中心为例,概述其空间特点及内外部动线设计要素,为综合商业中心空间动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选取“诚品书店苏州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文创主题类商业综合体中消费者的空间使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创主题类、部分餐饮类店铺和公共空间在诚品商场中消费吸引力高,位于高层时可有效增强整个商场的消费吸引价值,其他类型店铺的消费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会受此类店铺的影响。因此在文创类商业空间布局时,将不同消费吸引力的店铺进行组合配置,强化各店铺影响关联的同时提高其他店铺的消费吸引力,达到商场整体体验效益与消费效益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8)
随着电商的兴起,广大消费者的线下消费行为从关注商品本身转向体验式消费,在消费中得到良好体验,获得文化满足感成了时下消费者的新追求。现代商业休闲空间为满足体验式消费活动,需要以情境营造为研究目标,引入符合我国消费者审美情趣的文化。为了打造充满审美情趣与文化气息的现代商业休闲空间,该文解析情境营造的设计要素,归纳、总结基于隐逸文化的现代商业休闲空间情境营造设计原则,以期为现代商业休闲空间设计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商业建筑发展迅速,与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在不断的变化.出现了一批新消费者,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行为。中庭空间作为商业建筑的灵魂,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分析指出了新消费者与传统消费者在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别,分析了新消费者的特质及其欠缺,归纳了新消费行为的具体表现,从设计学原理角度论述了新消费行为下现代大型商业建筑中庭空间应具备的新特性。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9)
大型商业中心是城市综合体的一部分,它是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影视院线为一体的综合型消费场所,也是体现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志。导视系统将商业中心的空间变得清晰、明了,通过简明易懂的视觉符号引导消费者,使他们的消费活动变得轻松便利,进而提升商业中心的整体形象,因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体验式消费的兴起,消费者逐渐开始追求具有特色空间与个性体验的商业综合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开始出现了主题化的需求和倾向,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题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出现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主题类型。在不同主题类型的商业综合体中,建筑师通过运用相应的设计手法,打造特色鲜明的空间环境,使空间更好地表达与诠释主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商业综合体的既有研究对消费者行为规律的关注不足。旨在从微观视角揭示空间环境对个体活动的影响,通过 对消费者行为的模拟实现商业综合体的空间优化。基于实际的消费者行为个体数据拟合空间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 出“一般性模拟”的方法,构建一系列对照性的虚拟情景,控制其他要素,只在特定的设计模式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包括主力店与一般店的关系、不同的平面形态和客流动线、竖向网络联系、出入口的分布等。通过个体模拟,比较了 这些具有导则性质的优化策略所导致的消费者行为的差异,为评价其空间绩效提供更加客观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苏建明 《山西建筑》2006,32(14):17-18
解释了商业中心的涵义,分析了传统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成因,介绍了提升传统商业中心品位的措施,阐述了应如何创造人性化的商业公共空间环境,最终提高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休闲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转变,商业中心区空间和功能格局受到影响,交通规划模式亟需转变以应对随之而来的新交通需求。通过对休闲消费特征明显的单中心大城市代表——长沙市的调研和分析,发现了商业中心区的交通现状和发展趋势,反思了现行交通规划和管理思路的滞后性,从交通需求模式、城市规划理念、交通管理手段三个方面阐述了交通规划理念的变革思路,在执行层面提出了交通问题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移动端应用软件显著推动了零售商业虚拟空间 的迅猛扩展。本研究从消费行为需求端出发,使 用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测度实体商业中心服务 范围,探究实体商业中心的竞争实效及其影响因 素。研究选取了上海主城区内29个实体商业中心 为研究对象,以电子口碑表征虚拟空间的属性, 以建成环境表征实体空间的属性,以竞争实效 表示实体商业中心服务范围竞争的实际效用。探 究电子口碑和建成环境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 实体商业中心的竞争实效不仅受到实体空间的 影响,也受到虚拟空间的影响。在建成环境的影响因素中,业态混合度和停车场数量仍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电子口碑的影响因素中,优质口碑数 量能够显著提升商业中心的竞争实效。时空大数据用于探索虚拟空间属性与实体空间属性相互影 响,为适应当前虚实共存的城市商业空间,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华强北的空间位置、物业属性、通达性,与新旧市中心的互动关系,在城市改造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时空上、产业(尤其是商业)转型上的契机,自身业态上的关联度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吸引力,以购物为指向的市区意象等区位因素的分析,揭示其从工业区向大深圳商业中心演变的区位性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城市商业中心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活力地区.本文利用手机信令、商业网点信息、刷卡消费和人群热力等多元大数据,对城市商业中心的活力展开两个方面的研究.第一,整合前人相关的经验,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尝试构建基于多元大数据的武汉市商业中心活力特征评价体系,包括影响能力、设施活力、人口活力和消费活力四大类因子以及相应的二级因子;第二,以武汉市内15个商业中心为实际研究对象,按照上述评价体系,对各商业中心开展实际商业活力的评价并打分,分析各自的特征,期望能为相关规划和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