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也是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1982-2013年我国城市城镇人口(含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经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综合K值法和协调性指数这两种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三者的协调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1982-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平稳增长,城镇化失调逐渐显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交替领先,且两者均滞后于经济城镇化;从空间分布看,各区域城镇化协调性分异明显,协调性呈现西高东低态势,且东北三省城镇化失调现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度函数和耦合发展度模型,分析了江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二者耦合发展度,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45)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本文就中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得出中国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用地的逐利性扩张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柳  谢姣 《室内设计》2015,(2):103-108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 本文着眼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川东中小城市 人口流动态势,总结本地城镇化的特征与路 径。以四川省开江县人口本地城镇化为例,从 特征与问题“表”“里”两方面对开江县人口 流动过程中的人口转移、产业集聚进行实证 研究,分析了川东中小城市人口本地城镇化面 临的经济发展缓慢和人口大量外流,资金缺 乏而难以支撑相当数量人口的本地城镇化等 主要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对新时期川东中小 城市人口“本地城镇化”的路径展开论述,探 索出主承载地选择、层次引导和次区域引导 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山地城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基于土地、人口、空间的三维视角系统分析了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支撑路径.结合云南省的地方实践与做法对山地城镇建设进行介绍,借此为进一步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提供地方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夏鸣晓 《城乡建设》2016,(10):38-40
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改变大规模异地城镇化模式的弊端,创新城镇化路径的重要途径之一.山东省以流动人口进出平衡的特点,把县域作为就地城镇化的组织单元,把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就地城镇化的基础性空间载体,成为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典范.本文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山东省就地城镇化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指出省域层面上虽然具有显著的就地城镇化特征;但微观层面上就地城镇化仅适应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呈现异地城镇化特征.因此,各地区必须立足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空间政策,避免就地城镇化模式在所有地区的简单套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逐步成为我国人口、产业、土地等各种空间要素集聚以及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讨对象,从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视角描摹城镇化发展程度,构建复合评估指标体系,并经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剖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差异。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显著,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联动不够紧密,须对区域统筹一体化,进行"核——点——轴——网"高度融合的城镇化体系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6.1%,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从“上山下乡”到“城市领导农村”,再到“小城镇、大战略”,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引领了经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对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2)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当前,我国城镇化主要面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的困境,导致一系列"城市病"的发生。为此,必须重新选择一条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     
关于认识论的导言 我撰写《城市问题》(The Urban Question,1972)这本书.是由于出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 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浪潮席卷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心反抗运动频繁爆发,工人阶级的觉醒促使欧洲形成了新的政治局面的时候.“城市问题”(urbanproblems)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关键,并引起大量媒体的关注,因此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晓晨 《城市规划》1992,16(3):9-13
本文从劳动力的产业转换和空间转移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化的机制;比较了几种城市化途径的优劣;并着重就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     
《国外城市规划》2013,(6):35-35,96
当今中国,52.6%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9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镇地区,65%以上的能源消耗在城镇地区,而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来自城镇地区。城镇化过程和城市增长与当今中国各种发展中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及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成为经济转型期的重中之重。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     
关于认识论的导言 我撰写《城市问题》(The Urban Question,1972)这本书,是由于出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 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浪潮席卷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心反抗运动频繁爆发,工人阶级的觉醒促使欧洲形成了新的政治局面的时候,"城市问题"(urban problems)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关键,并引起大量媒体的关注,因此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4)
城市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提出,逆城镇化现象在我国逐步显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目标。从产业转型升级角度解读我国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影响机理与逻辑关系,产业结构转型作为中轴力量,与城镇化、逆城镇化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城镇化与逆城镇化进程中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当前我国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应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共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2012年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关系研究,揭示城镇化率超过50%的国家或地区在走向稳定城镇化过程中,逐渐出现“Y”型道路分化趋势——Stand道路和Lay道路,即依靠智力创新的“智力城镇化”道路,和依靠资源环境、廉价劳动力的“体力城镇化”道路,并构建了智力城镇化和体力城镇化区别的理论架构.研究指出城镇化率65%左右是决定城镇化道路是向“智力”还是“体力”发展的关键点.随后通过对G20国家1960-2012年以后的城镇化率与国家智力产出、智力投入、智力主体要素的发展变化研究,实证了智力城镇化和体力城镇化道路的主要区别.最后,结合中国发展状况,指出智力城镇化道路是未来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总结城镇化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需要实现的核心任务.提出相对于在城镇化发展初期更加重视通过工业化和非农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解决贫困问题,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应重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避免社会分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各种结构性问题,实现城镇化的升级.认为国家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该从实现推动城镇化发展不断升级转型的角度来理解.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从“非农化的城镇化”向“市民化的城镇化”的升级,从“中小城市优先的城镇化”向“城市群依托的城镇化”升级,从“粗放投入的城镇化”向“创新驱动的城镇化”升级,从“传统管理的城镇化”向“智慧城市的城镇化”升级,从“土地和产业的城镇化”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智能城镇化     
城市空间数据系统:一个支持云计算的城市社会和经济分析的大数据基础设施(Spatial Urban Data System:A Cloud-Enabled Big Data 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Urban Analytics)近20年,高集聚性为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包括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社会失衡在内的诸多问题。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智慧城市"作为一种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有效方式出现。在其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研究热点的过程中,对于其内涵以及实践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络绎不绝,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数据多为国家或区域尺度。  相似文献   

19.
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口半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区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人口半城市化现状、产生背景及其利弊,并对半城市化区域的界定、驱动力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和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半城市化不可持续,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半城市化现象的产生和一系列制度设计与固化密切相关。最后提出,完全城市化需要从制度改革开始,创新与整合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构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就业制度、教育制度改革和产业政策的创新为配套,形成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地城镇化     
近30年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既是中国城市与乡村内生性的现代性的建立过程,也是当代全球城市化大潮中一个外源性的扩散涟漪.城市化过程中展现出的诸多奇妙现象,既受到中国城乡的内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影响,也受到全球城市和乡村演化中的普遍性逻辑的影响.“在地城镇化”是对快速城市化诸多失衡和变异的一种纠正,三个关键词——在地、城、镇分别对应城市与乡村的三个特性——在地性、城市性和二元性的重建与修复.这三个特性几乎是全球所有城市和乡村在长期演化和短期突变中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地城镇化”既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选择路径,也是对城市与乡村发展哲学的一种思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