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文化现正成为业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发展商和建筑师面对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正在积极做出反思。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何党生 《中州建设》2008,(19):39-39
城市是超乎建筑的追求,但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现状是只见建筑,不是城市。不仅我们的感觉如此,就是在我国举行的一些建筑项目的设计招标中,外国建筑师的方案频频取胜,我国建筑师的方案却少有独立取胜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18-119
激进建筑师的传统形象是反对权威的愤怒青年。先锋派往往是被其反对的.而不是被其赞同的事物所定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现代建筑理论”的一些思想,从国内、国际的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探寻了“欧陆风”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了欧陆风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及其存在的意义,并指出了对“欧陆风”进行客观审美评价和正确借鉴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刘春卉 《山西建筑》2011,37(13):15-17
在明确欧陆风建筑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欧陆风建筑在我国的历史和现状,详细分析了欧陆风建筑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并加以反思,从而使建筑文化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元 《安徽建筑》2001,8(4):1-2
本文结合“现代建筑理论”的一些思想,从国内、国际的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探寻了“欧陆风、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了欧陆风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及其存在的意义,并指出了对“欧陆风”进行客观审美评价和正确借鉴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当前建筑文化现象的同时,提出了当代建筑文化在民族化道路上的提升与回归,通过重构、转换、再现、变异来寻求一种新型的民族建筑文化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不定的外在因素影响着它,而且对中国古典建筑要进行再认识和研究的仍有很多重要的元素。这都需要我们去捕捉和提炼。  相似文献   

8.
王寅 《中州建设》2003,(4):40-40
“2002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都市营造”,原本应该成为双年展主体的中国建筑师的参展作品,却恰恰是其中最弱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陈冠宏 《华中建筑》2002,20(2):22-23
文章针对目前城乡“欧式风格”泛滥的现象,从其产生、盛行的原因及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评判,并就我国建筑创作的正确道路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朱涛 《重庆建筑》2005,(7):22-22
<正>建筑师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将自己粗浅的创作观念故作神秘化和无限泛化的职业工作者,而批评家的职责之一便在于坚持其独立的立场,以分析为利器,驱散建筑师创作观念中自以为是的神秘化迷雾,深入地读解建筑师所不能认识到的建筑师-建筑生产-建筑产品之间以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的各种复杂机制,从而能反过来促使建筑师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是建筑批评的基本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衍 《时代建筑》2007,(3):53-53
2005年,ABBS上一位网名TOPIC的建筑学老师在他的教学帖“丑陋的建筑师”中发言.在阐述了许多导致现在的学生浮躁的表象和原因以后.肯定了建筑学的基础训练对学生的重要性.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心平气和地从头做起.最终成为适应职业实践的建筑师。同时.TOPIC认为基础训练最重要的就是手绘表达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就是电脑建模能力换言之,TOPIC认为.手绘功夫决定了建筑师的形式感.空间感等.并且认为这些能力是作为建筑师的基本能力.并适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2.
伍江 《时代建筑》2004,(5):72-72
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近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在世界建筑史上空前绝后无以伦比。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也因此得到极大提高。但与巨大的建造数量和规模相比其中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光辉一笔的作品则显得凤毛麟角。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建筑师对此并不讳言。  相似文献   

13.
探讨当前中国建筑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面向未来的一些思考。提出今后结合城市生活现实、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原则的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4.
庞伟 《城市建筑》2007,(12):32-33
建筑产量的富饶之中,诸多现象匿身其中,构成图景的杂乱、意义的贫困。本文为一个偏视角的点评。  相似文献   

15.
崔恺 《上海住宅》2004,(11):20-20
如果要刮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那在建筑创作的意义上来讲,与我们所批判的欧陆风、北美风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形式上、外在的摹仿。这种摹仿与建筑创新的理念,与这个时代对建筑的要求背道而驰。我希望在本土化回归的同时,不仅要有创新的发展,而且要扎扎实实做好。  相似文献   

16.
1970年代后期伊丽莎白迪勒和瑞卡多斯科菲迪欧(Elizabeth Diller and Ricardo Scofidio)开始了建筑实践没有任何实际工程。那是专业界不景气的时候,即使著名建筑师也少有工程可做,更不要说那些激进或者先锋派们。但是他们决意把构想诉诸实践.尽管这可能意味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最初的15年间,迪勒和斯科菲迪欧的创作集中于现场表演和艺术环境中的建筑装置。正如迪勒所说,这样他们才得以“在真实空间中建筑构想”,才能获得观众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五千年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曾灿烂一时而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官式建筑,地域各异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稠密的人众又存活了顽强的、独特的传统地方建筑(以上都归为传统建筑文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又使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现代建筑文化。那么,如何处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基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颇具困惑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A:从时空上讲,这是一个纵与横的问题。先说“纵”——传统建筑文化。我觉得,传统建筑与  相似文献   

18.
邵影军 《四川建筑》2007,27(Z1):70-71
在中国建筑市场异常红火的今天,我们的建筑文化中夹杂着其他的建筑文化和理念。我们不能否定这种现象,但是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欧陆风"是我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共同发展、互相渗透的一种现象,它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我们的任务就是吸取它的优点,摒弃它的缺点,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州建设》2008,(15):23-26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大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无缘。因此,有很多人担忧我们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正在失落。而持乐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现今人们的喜好和判断力,能坦然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刺激。  相似文献   

20.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于2004年7月31日在浙江金华义乌江北岸破土动工,本刊2004年第9期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开园仪式和方案研讨会,以及17个建筑方案。今年10月22日,历时3年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轰轰烈烈地展示在世人面前。21位国内外建筑师及艺术家,17个小型公共建筑,看着本地居民迷惑不解的眼神,听着来自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声音,是建筑?是艺术?且听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