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文献[7]发展的(e,2e)反应多重散射理论做了改进用得到的波函数计算了能量为544eV的(e,2e)反应的截面,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多重散射理论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入射能量为64.6eV、能量均分,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He原子电子碰撞电离过程为例,分析低能(e,2e)反应中的碰撞机制和交换效应,在回顾了中高入射能量下两种传统的碰撞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碰撞机制,从而成功地解释了三重微分截面的结构,特别是binary峰和recoil峰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SO42-测量方法─—激光散射浊度法。其最佳测试条件为:0.4MNaCl,0.03MBaCl2,8%甘油,HCl(pH<4),溶液浊度值与SO42-的浓度在0—50mg/L间成线性,最低检测限0.1mg/L,R.S.D<2,32%。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Fe2(SO4)3与KI(Na2S2O3,淀粉)的反应速率。在15-29℃范围内,Fe2(SO4)3与KI(Na2S2O3,淀粉)的反应速率比相同条件下的Fe(NO3)3反应体系慢3-4倍。使用721-分光光度计了水溶液中Fe与SO^24-离子配合物的配位比。结果表明,在PH=1.5及21℃时,存在Fe2(SO4)3的二聚体Fe4(SO4)6。  相似文献   

5.
应用模糊点和模糊子集之间的关系,引入了BCK-代数的(α,β)((∈,∈∨q))-模糊BCK-滤子的概念,研究了BCK-代数的(α,β)-模糊BCK-滤子的性质,给出了BCK-代数的模糊子集为(∈,∈∨q)-模糊BCK-滤子的充要条件.随后又将BCK-代数的模糊BCK-滤子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推广,给出了BCK-代数的(λ1,λ2)((∈,∈∨q(λ1,λ2)))-模糊BCK-滤子的概念,并讨论了(λ1,λ2)-模糊BCK-滤子和(∈,∈∨q(λ1,λ2))-模糊BCK-滤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穆斯堡尔谱等手段研究赝三元金属间化物(Sm1-xYx)2Fe17Ny中的N原子占位机闭,并通过点电荷模型对N原子的占泣机制进行理论解释。由试验结果和点电荷模型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N原子占据9e(6h)和18g(3b)两个间隙品位;2)N原子的双重占位与自旋磁结构密切相关,是单轴各向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确定了酒石酸铁(Ⅲ)催化分解H2O2反应在pH=2.00-4.60范围内及温度为291K时的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pH呈“∧”型相关性。酒石酸氢铁(Ⅲ)是该反应主要活性催化物,并具有过氧化氢酶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GF(2^2)域开发了Searle运算,并把它同GF(2)域的运算做了比较。用GF(2)域的Searle运算构成了一个GF(2^2)域的移位寄存器序列,给出了GF(2^2)域的Hadamard定序的快速Walsh-Fourier变换的显式公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体心坐标系下振动密耦合方法研究低能电子与H2分子高振动激发散射的动量迁移截面(momen-tum transfer cross section,MTCS)。通过对包含18个振动态、8个分波和16个分子对称性的研究,得到了收敛的密耦合框架下的v=0→v′=5,6,7,8,9,10等几个振动跃迁通道的动量迁移截面值,为进一步精确研究低能电子与H2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Mn(Phen)_3~(2+)催化分解H_2O_2反应,获得反应速率方程式,在pH=5.84-7.00;I=0.4mol·dm~(-3)(NaCl);T=303±1K条件下,测得速率常数k,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设u2(R,S)是所有具有指定行和向量R与列和向量S的(0,1,2)-矩阵组成的集合本文研究集合u2(R,S)非空时间量R与S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卤水石灰法制备Mg(OH)2过程中产物中的钙摩尔分数,探讨了卤水浓度、反应温度、卤水滴加速度、加料方式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实验研究洗涤时间、洗涤温度、洗涤用水量和洗涤次数各因素对钙摩尔分数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卤水滴加速度为3mL/min、卤水浓度控制为1.5mol/L、反应温度在60℃时可以制得钙摩尔分数较低的Mg(OH)2,洗涤脱钙的影响效果的主次顺序基本为洗涤温度大于用水量大于洗涤时间大于洗涤次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习水地区不同类型水的主要阴阳离子及Sr^2+、ρ(Sr)/ρ(Ca)、ρ(Sr)/ρ(Mg)组成分析,发现水中各种主要离子及TDS含量基岩裂隙水小于岩溶水,pH则相反。地下河出口水的Ca2+、HCO3-、TDS浓度及ρ(Sr)/ρ(Ca)、ρ(Sr)/ρ(Mg)值均位于灰岩水、白云岩水、基岩裂隙水、雨水之间,反映出地下河水是由这4种水混合而成。流经不同岩层的地下水具有不同的Sr^2+、ρ(Sr)/ρ(Ca)、ρ(Sr)/ρ(Mg)值。一般来说,流经砂岩层的基岩裂隙水Sr^2+含量低,而ρ(Sr)/ρ(Ca)、ρ(Sr)/ρ(Mg)值较高,当砂岩中的基岩裂隙水受到灰岩水或煤系地层水补给时,其Sr^2+、ρ(Sr)/ρ(Ca)、ρ(Sr)/ρ(Mg)值均较高;岩溶水补给区ρ(Sr)/ρ(Ca)、ρ(Sr)/ρ(Mg)值低,径流排泄区较高,径流滞缓区最高,且ρ(Sr)/ρ(Ca)、ρ(Sr)/ρ(Mg)值不受环境污染影响,能较好的反映岩溶水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S)-N,N-二甲基-3-羟基(2-噻吩基)丙胺合成工艺中操作较复杂,产率低的问题,以2-乙酰噻吩、二甲胺盐酸盐、多聚甲醛为起始原料,经曼尼希反应、硼氢化钠还原和S-(+)-扁桃酸拆分合成(S)-N,N-二甲基-3-羟基(2-噻吩基)丙胺.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考察了浓盐酸的用量、投料比、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到各步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曼尼希反应的最佳投料比为n(2-乙酰噻吩)∶n(浓盐酸的用量)=15∶1,产物收率可达90.6%;还原反应在25℃下,投料比为n(3-二甲胺基-1-(2-噻吩基)-1-丙酮盐酸盐):n(硼氢化钠)=1∶0.55,反应6h时效果最佳;拆分反应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温度85℃,反应45mim优化后反应的总收率可达60.3%,目标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认.该合成工艺原料便宜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DS3C模型,在残留电子屏蔽理论框架下修改计算程序,同时在截面依赖动量转移几何条件下对He原子的三重微分散射截面进行理论计算,对DS3C模型和3种修正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考察了碰撞过程中入射炮弹与出射粒子之间的关联特征,探索了不同理论模型下残留电子屏蔽效应对截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残留电子屏蔽效应降低了前散射区域三重微分散射截面的幅度,而对后散射区域的幅度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用密度泛函方法对NiC2H4,NiBC2H4,(NiB^ 1)C2H4,NiB2C2H4进行较高水平的理论计算,发现硼的加入可以提高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C2H4的吸附方式是两个碳原子同时与镍原子相连。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氟铝酸钙(C11A7CaF2)和氯铝酸钙(C11A7CaCl2)两种矿物在原材料经水热预处理的条件下,即在C3AH6-Al(OH)3-Ca(OH2)-CaX2(x=F,Cl)系统中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原料经水热预处理以后,C11A7CaX2(x=F,Cl)的形成温度较CaCO3-Al2O3-CaX2(X=F,Cl)系统大大提前,而矿物的水化特性基本上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确定了酒石酸铁(Ⅲ)催化分解H_2O_2反应在pH=2.00-4.60范围内及温度为291K时的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反应速率与pH呈"∧"型相关性。酒石酸氢铁(Ⅲ)是该反应主要活性催化物,并具有过氧化氢酶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赝三元金屑间化物(Sm_(1-x)Y_x)_2Fe_(17)N_y(x=0,0.2.0.4.0.6,0.8和1.0;2<y<3)的晶体结构及自旋磁结构进行了研究。由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当Y的含量x为0.4时,已出现两相共存现象,但两相中以Th_2Zn_(17)型结构相为主,Th_2Ni_(17)型结构相为次;当Y的含量了达到0.6时,其晶体结构由Th_2Zh_(17)型结构变为Th_2Ni_(17)型结构;2)当Y的含量x在0.8~1.0的范围内,存在自旋磁结构的变化,即由易C轴各向异性变为易C平面各向异性;3)杂质相(α-Fe相)的含量随着Y含量x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Ch-1菌还原碱性介质中Cr(Ⅵ)过程Cr(Ⅵ)浓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初始pH值和细菌接种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建立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相应的反应表观活化能,得到了按细菌接种量划分的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控制区域图。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8~10时,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基本相同,当pH〈8和pH〉10时,反应速率逐渐减小。Ch-1菌还原Cr(Ⅵ)的反应为零级反应,但细菌接种量减少,反应速率减小,反应表观活化能增大。细菌接种量分别为50%,30%,20%,10%和5%时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7.5211,51.6306,45.9764,24、0025和7.3265,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89,14.75,19.24,33.54和72.52kJ/mol;Cr(Ⅵ)的细菌还原反应随着细菌接种量的增加逐渐由内扩散控制区转入混合控制区,当细菌接种量减少至近9%时,转入化学反应控制区,并由此确定了Ch-1菌还原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30℃,pH值10,细菌接种量为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