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氮化硅陶瓷连接工艺及结合强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由Y2O3,Al2O3,SiO2和Si3N4粉料配制的焊料对氮化硅陶瓷进行连接试验,探讨了组分、焊接温度、压力和保温时间对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合层致密化程度结合强度的关键因素。随着焊料中α-Si3N4含量的增加,结合强度先升后降,在较高的温度下纯液态玻璃焊料容易从结合层流失,而对于氮化硅-玻璃复合焊料,高温加速了α-Si3N4和βSi3N4转变的动力。合适的压力可以保证焊料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2.
氮化硅基陶瓷连接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瓷连接技术是结构陶瓷实用化的有效手段,焊料成分对连接体的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焊料成分选择的角度,总结了氮化硅基陶瓷连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重点讨论了陶瓷/玻璃复合焊料在β-Sialon陶瓷连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Si3N4/Si3N4陶瓷连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颖  黄庆 《陶瓷学报》1999,20(4):235-239
连接技术是Si3N4陶瓷实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Si3N4/Si3N4陶瓷连接的研究现状以及不同连接工艺对连接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确定了高氧化铝含量(0.5%-20%)的高炉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制品中Si3N4、SiC、fSi、SiO2、Fe2O3、Al2O3六种化学成分的化学分析方法试验条件.并按条件试验选择了分析方法,进行了精密度、准确度和实际工作的考核,证明了本分析方法可靠、切实可行,能满足科研工作和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用硅粉、黏土、硅溶胶配制的浆料作为焊料,在1390℃氮化烧结过程中,对经过预氮化的氮化硅陶瓷进行无压反应烧结连接。实验表明:黏土的加入改善了焊料塑性,形成了较致密的接头,连接强度达到40MPa。焊料经反应烧结后生成了Si3N4和O′-sialon,与母材具有物理化学相容性。焊料/母材界面处形成了针状sialon晶体交织的网络结构,将焊料与母材互锁成为一个整体,起到很好的界面结合作用。焊料的反应烧结和焊料/母材界面反应都为溶解一沉淀机理控制。  相似文献   

6.
运用晶界工程理论,选择能形成高耐炎度晶界相的Y2O3和La2O3双稀土氧化物为Si3N4陶瓷烧结助剂,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第二相碳化硅粒子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氮化陶瓷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以无压烧结工艺制备的高性能α/β-Sialon复相陶瘊等在实际应用中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陶瓷研究所研究成功的一种新技术,可将氮化硅(Si3N4)陶瓷件的生产成本降低25%~30%。此技术可在模具内焙烧中用较低廉的前体原料烧成陶瓷。通常的陶瓷件制法以Si3N4粉体(用Si直接氮化或通过SiCl4与氨反应合成)为原料,比新制法使用的原料贵10~20倍。新法使用的原料是含2%的铁和5%氧化钽、氧化铝和氧化钇的Si粉体。此混合物用一已获专利的方法均匀分散,置入模具内。在氮气氛围(09MPa压力)下焙烧,温度由1400℃逐步提高到1850℃,3天后混合物转变成氮化硅陶瓷。…  相似文献   

8.
氮化硅陶瓷高温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热压氮化硅陶瓷与3Cr2W8V钢组成的销-盘摩擦副,在空气中非润滑条件下,400~800℃不同载荷(49~343N)的摩擦磨损性能;测定了磨擦系数和Si3N4销的磨损因子;通过对Si3N4磨损面的SEM形貌观察、X射线相结构分析,探讨了陶瓷销的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9.
Si3N4/Si3N4陶瓷连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Si3N4/Si3N4陶瓷连接的研究现状,论述不同连接工艺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选用硝酸盐(Al(NO3)3·9H2O及Y(NO3)3·6H2O)作为Si3N4陶瓷烧结助剂替代传统的氧化物(Al2O3及Y2O3)粉末助剂。利用硝酸盐易分解且易溶于酒精的特性,采用球磨混料、煅烧、再球磨工艺使烧结助剂在烧结体中弥散分布,从而使Si3N4陶瓷更加致密,性能更加优越。通过对新旧两种工艺制作的Si3N4瓷试样进行SEM的图象观察分析及对硬度、抗弯、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的测试表明,本工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氮化硅陶瓷的烧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化硅陶瓷广泛用作高温结构材料,是很有前途的陶瓷材料之一。本文研究了氮化硅陶瓷烧结动力学,分析了影响氮化硅陶瓷烧结的因素,为氮化硅陶瓷烧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非晶氮化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非晶氮化硅薄膜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结果。采用高频辉光放电工艺,改变硅烷、纯氨及氢气的配比可制备各种N/Si比的非晶氮化硅。这类膜中都含有氢,因此其结构式可用a-SiN_x:H表示。红外吸收光谱、氢释放谱、光电性能测试的实验结果表明:当膜中N/Si<0.56时,膜的结构以a-Si:H相为主,是一种半导体,当N/Si比>0.73,膜的结构以a-Si_3N_4:H相为主,是一种绝缘体,在0.56相似文献   

13.
以硅粉为原料,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成孔剂(苯甲酸)球形颗粒,反应烧结制备了气孔率为55%,具有球形宏观孔的低密度多孔氮化硅陶瓷.研究了硅粉粒径对反应烧结多孔氮化硅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后样品的介电常数ε'和介电损耗tanδ随着初始硅粉粒径的减小都有明显的降低.平均颗粒尺寸为7μm的硅粉制备的样品的ε'嘬小,约为2.5.原料硅粉的粒径变化将影响反应烧结的反应速率,从而影响反应烧结后样品的生成相和微观结构.随着平均颗粒尺寸的减小,反应烧结后Si3N4相含量增加,Si2ON2相和游离硅含量减少,气孔变小.  相似文献   

14.
以硅(Si)粉、六方氮化硼(h-BN)为原料,在氮气(N2)中用燃烧合成(combustion synthesis,CS)气固反应法,原位生成可加工氮化硅/氮化硼(Si3N4/h-BN)复相陶瓷.考察了h-BN不同体积分数(下同)对Si3N4/h-BN复相陶瓷可加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Si粉氮化完全,不存在残余的游离Si.Si3N4/h-BN复相陶瓷中以柱状β-Si3N4为主相,β-Si3N4晶粒之间为针状h-BN相.随着h-BN相含量的增加,Si3N4/h-BN复相陶瓷的可加工性提高,抗弯强度先减小后增加.h-BN含量为25%时,Si3N4/h-BN复相陶瓷的抗弯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15.
反离子的价态和浓度往往是制约浓悬浮体浆料制备的关键因素。本工作以含有不同氯化钠浓度的20vol.%氮化硅浆料(pH=11)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流变仪,通过稳态和动态扫描的方法研究了介质中盐浓度对浆料流动行为和粘弹行为的影响,得到与经典DLVO理论不相一致的结果,并且这些流变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以α-Si3N4粉体作原材料,采用平面飞片加载装置和样品回收装置进行了冲击波压缩合成实验,完整地回收到c-Si3N4,其单次合成出的c-Si3N4达到克量级.在40GPa,3600 K或在65GPa,6200 K的条件下,都有c-Si3N4生成;在45~55 GPa,4000~4500 K的条件下,c-Si3N4的转化率比较高,最高可达80%.在冲击波合成c-Si3N4的过程中,伴随着生成一定量的β-Si3N4.合成出的c-Si3N4粉体团聚体的颗粒尺寸约为1 μm.  相似文献   

17.
刘学健  黄莉萍 《陶瓷学报》1998,19(4):188-192
通过对影响氮化硅浆料流变性因素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氮化硅粉体具有不同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g,简称IEP)。分散剂的引入明显改善浆料的流动性。对于粉体A,当分散剂用量达1.2wt%时浆料具有最佳的流动性。颗粒尺寸及其形貌对浆料的流动性均有较大的影响:颗粒尺寸越大,颗粒形貌越不规则,浆料的流动性就越差。  相似文献   

18.
Micron-thick silicon nitride can be plasma-deposited as a conformal coating over complex geometries in microelectronic assemblies. The resulting films are dense and chemically inert, providing an effective diffusion barrier against chemical attack as long as the films remain mechanically intact. Potentiostatic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films over 3-dimensional microelectronic structures. Coated test structures were made the anode in NaCl solution and the resulting anodic dissolution of underlying metal was found to be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cracks or pinholes in these films and is similar to the corrosion reactions that pose reliability problems in field usage. This method was used to rank the film's ability to protect flat metalized silicon, stitch bonds, and Al bondwires from chemical attack. The same electrochemical method wa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four-point bending method to detect the onset of microcracking during measurements of the film's net ultimate str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