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与其早龄期自干燥收缩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预测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早龄期自干燥收缩,为高性能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配合比新拌混凝土及0.5 h和1.0 h后的坍落度,研究了砂的含泥量以及聚丙烯纤维对泵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参照德国工业标准(DIN)测定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自由收缩量,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自由收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掺量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影响不大,而砂的含泥量却对混凝土坍落度及其经时损失影响较大,砂的含泥量应控制在4.2%以内;掺加0.9 kg/m~3聚丙烯纤维可明显降低混凝土自由收缩应变,降低达15.3%,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最后,将本文实测混凝土自由收缩应变与ACI 209建议模型及王铁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ACI 209更适用于预测纤维混凝土的收缩应变。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内外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研究和应用资料,总结了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特征,分析了高强混凝土早期的化学减缩、干缩和冷缩的机理及与普通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区别。得出高强混凝土具有较大早期收缩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面板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设计时,对混凝土的膨胀性进行补偿,加强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解决了堆石坝混凝土面板由于受几何尺寸和外部环境作用而产生横向收缩裂缝的问题.介绍了天台黄龙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混凝土防裂技术的应用,在避免和减少施工后收缩裂缝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性能混凝土低水胶比和掺加矿物掺合料的特点使得混凝土收缩加剧并且引起早期裂缝问题.采用粉煤灰和硅灰作为纤维混凝土的掺合料,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试验,利用极差和方差分析,研究了水胶比、砂率、硅灰掺量、生态纤维掺量和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7,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了粉煤灰采用超量取代的方法对混凝土的影响.在保证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基础上,优选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混凝土干燥收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态纤维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明显,与矿物掺合料复掺可显著抑制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相似文献   

6.
利用体积法计算出不同干密度聚丙烯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制备出聚丙烯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研究不同等级干密度对其力学性能、保温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并在良好保温性能、强度与较低干收缩条件下,探讨聚丙烯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的最优干密度。结果表明:干密度等级越高的聚丙烯增强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好,干燥收缩值变化较小,但其导热系数较大,保温性能差。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强度与较低干收缩聚丙烯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的最优干密度为800-900 Kg/m3。  相似文献   

7.
以桥面板等高性能混凝土板式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测试了板式构件不同截面厚度位置处早期收缩分布情况,探讨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与温度、湿度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混凝土板式构件的内部厚度方向不同位置处的相对湿度随龄期都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并呈现两阶段特征,同时,混凝土板式构件早期收缩变形厚度方向不同步,导致板式构件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出现浅层裂缝,这与实际工程中发现的板式构件表面开裂情况相吻合。混凝土板式构件早期收缩变形与相同配合比混凝土的早期自由收缩变形进行比较,引入相对约束度并建立了混凝土板式构件早期收缩变形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其特点是能预测高性能混凝土板式构件不同截面厚度位置的早期收缩变形,对控制混凝土桥梁板式结构的早期收缩裂缝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研究水泥强度、外加剂对高性能路面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性、收缩性的影响,对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进行了优选,提高路面混凝土的服务寿命.  相似文献   

9.
掺合料与减缩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减水剂、矿粉、粉煤灰和减缩剂对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期降低混凝土早期收缩和控制早期收缩裂缝.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混凝土早期收缩测试装置,用位移传感器测量从初凝开始的早期收缩,试验研究了12组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早期收缩.结果 单掺减水剂使混凝土早期收缩增大4倍左右.掺减水剂并保住水胶比不变时,粉煤灰和矿粉等量取代水泥10%~50%,混凝土早期收缩率分别下降8%~20%和5%~15%.减缩剂使混凝土早期收缩减小45%以上.结论 减水剂极大地增加混凝土早期收缩.粉煤灰和矿粉等量取代水泥,均能降低混凝土早期收缩.减缩剂与减水剂、矿粉和粉煤灰相容性好,并能有效减小早期收缩,是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研究了高性能路用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测试了混凝土的强度性能、收缩性能和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再生粗细骨料对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对混凝土的干缩影响显著,尤其是再生细骨料。重点研究了高强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干缩特性,通过高强再生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干缩率仅稍大于天然粗骨料混凝土,与其基本相当。在再生混凝土中掺膨胀剂具有很好的补偿收缩效果,达到高强再生混凝土微千缩的目的。研究表明,干燥环境养护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因此,再生混凝土更需注意保湿养护。还从界面结构和骨料特性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的干缩机理。  相似文献   

12.
水泥的水化放热和混凝土的自缩、干缩,是导致混凝土结构施工期产生裂缝、裂纹、裂隙等初始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提出首先通过结构温度场的分析计算,获取其随龄期变化的最大温差,作为变形控制的依据.然后综合热学、力学特性的预测模型,将之转换为单位方量混凝土中的水泥、水、粉煤灰等原材料的限制用量,采用非线性算法进行配合比的优化设计,为混凝土结构的温控、防裂提供依据,并节约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3.
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的控制与预防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工程建设中,通过优选原材料、优化配合比、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循环水冷却等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最大温差实测结果远小于25℃,保证了施工质量。通过实时温度监测,获得混凝土温度、温差的发展规律,明确大体积混凝土降热控温和养护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预测材料组成和配合比等因素对混凝土自收缩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AHP-Fuzzy)的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评价模式,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自收缩评价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其次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已有的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方案进行自收缩性能评价,并将所得的计算分值定义为自收缩度.实例验证,自收缩度越高,则实测试件自收缩率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5.
收缩徐变作为混凝土结构固有特性,随着时间地延伸,它会不断地变化[1]。尤其针对一些比较敏感的混凝土结构,如悬臂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等,其收缩徐变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以一工程实例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进行桥梁模拟,通过对不同收缩徐变情况的探讨,得出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系杆拱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不同粉煤灰掺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扩展度和坍落度经时损失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粉煤灰掺量为50%和60%的混凝土在不同水胶比条件下的收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基准混凝土相比,粉煤灰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其坍落度经时损失;对于煤灰掺量为50%和60%的混凝土,其初期收缩较快,后期收缩较为缓慢;尽管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收缩性能,但对其收缩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seek the creep change rules of ased concrete with two different mix proportions, the test is carried out in the situation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reation of concrete C60, and the creep test on the concrete of two different mix proportions is done under standard lab. Based on creep test of the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he creep degree and the creep coefficient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wide-adopted models of AC1209 (1997) and CEB- FIP MC90, it is found that the test result is good at its regularity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fer reference to the calculating analysis of the on-the-spot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混凝土构件的表观抗冻耐久性,延长其使用寿命,针对混凝土小构件,分析影响其表观抗冻耐久性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采用室内实验的研究方法,获得不同配合组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冻融质量损失百分率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给出提高混凝土构件的表观抗冻耐久性的合理配合组成.  相似文献   

19.
Shrinkage strain of concrete specimen with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configuration was measured at various depths from the exposed surface by using several pairs of displacement sensors. Only one surface of the concrete specimen was exposed to dry condi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ial shrinkage strain occurs in both plain an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pecimens according to depths from the exposed surface. A higher reinforcement ratio results in a greater restraint against shrinkage of concrete nearby reinforcement rebar and a worse differential shrinkage strain distribution in the concrete specimen. The restraint against shrinkage of concrete becomes lower with the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reinforcement rebar. Under the same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 a higher free shrinkage of concrete leads to a stronger restraint against shrinkage and a higher shrinkage stress formation in local concre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rinkage strain and reduc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s far different from that in plain concre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