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外建筑师与中国建筑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特殊意义。理性地思考和审慎地面对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规范有序地将其纳入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体系是推动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建筑职业团体之一,美国建筑师学会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美国建筑师群体的海外实践。通过考察美国建筑师学会随建筑出口活动而开拓海外职能的历程,归纳其完善国际实践推动机制的经验。同时,揭示出美国建筑师学会通过参与国际事务,实现了职业制度与专业社团组织的全球化,为中国建筑团体走向国际提供实践视角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设计实践已经如火如荼,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建筑教育产生影响。传统文化的差异影响着建筑教学模式在中西方实施的难易度与可操作性。只有从根本上认清差异,才有可能建构更适合中国的建筑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7,(2):143-143
继1999年中英文双语的《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的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英文的《建造革命(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等书之后.薛求理先生的又一本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著作《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于2006年底出版。与前几本书不同.薛求理先生将目光集中在近30年来国内建筑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海外建筑师涌入国内建筑市场,完成和正在从事大量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薛先生把这些在国内建造的、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经和国内的设计力量合作而完成的建筑作品视为一种“新移植建筑”。客观而言.海外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不仅参与改变了中国城市建筑的风貌.带来了新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境内外建筑师的竞争和国内建筑的发展。然而.海外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究竟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是否百利无害?而隐藏在这些问题后面的.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海外建筑师引起的关于“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全球化/民族性”等命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5.
谢英俊近年来无论在台湾、还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实践项目,都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并获奖和展览无数.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的成绩使谢英俊拥有“灾难建筑师”、“人道主义建筑师”、“公民建筑师”等美誉,但这仅是媚俗的赞誉.在脉络性的理解架构里,检视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亦即回答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召唤了什么?而建筑实践又回应了什么?包含从理论上分析其超越现代性与一般灾后重建的不同,最终将谢英俊的建筑实践归结为“社会性建筑”.  相似文献   

6.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境外建筑实践中,驻外外交建筑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构成了观察建筑师和决策者在面对海外文化碰撞过程中进行态度和策略选择的独特视角。60余年间,世界格局、外交政策、国内建筑实践等因素其同促成了这一特殊的海外建筑类型在跨文化语境下由彰显向融入的设计转变。建筑设计工作从对苏联模式、民族样式的借用,转向对当地文脉的继承、传统符号的转译和现代形式的创新。本文以彰显、融入和转变3部分展开对驻外外交建筑案例的梳理,讨论海外项目实践中的7种文化倾向,以及新时期背景下,驻外外交建筑和我国日趋大量的海外建筑实践所需秉持的态度和理念。  相似文献   

7.
时间与理性--全球视域下看海外建筑师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大量建筑实践引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文化讨论,本文探讨对此事件的几种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以大的视域和理性的姿态来冷静面对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刘文鼎 《建筑创作》2007,91(1):140-145
本文通过东西方建筑史中与建筑文化交流有关的史实以及分析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设计作品,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其建筑作品对中国城市文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与在华活动的外籍建筑师密切相关的.他们为封闭、落后的中国带来了世界前沿的建筑思想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及管理方法,也为中国培养了诸多专才,促进了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在外籍“明星”建筑师和海外著名建筑事务所蜂拥进入中国设计市场的今天,从历史角度,通过长时段的研究考察近代以来外籍建筑师及其事务所在中国的发展,对于理解今天的情况,不会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上海的建筑现代化历程表现为西方中心化倾向与本土边缘化矛盾并存,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生动呈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消化与融合。上海的建筑创作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国际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众多,多元文化的聚集和交融凝聚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表现出境外建筑师在上海的设计实践既有实验性也具创新性。建筑的文化迁移作为文化生产下的实践逻辑,具有建筑文化批评的作用,阐明了发生于实践之中观念上的建筑文化的形成过程。因此以上海境外建筑设计为视角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以相关建筑师研究为基础,以建筑文化研究方法为路径,以考察多元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在跨文化实践中的影响作用为目标,从文化迁移和建筑的视角,展开1949年以来境外建筑设计对上海建筑文化的移植与转化研究。1)基于境外建筑师群体构成,梳理和调查文献史料形成定性、定量数据,研究境外建筑师群体思想观念变迁的路径与特征,完善建筑师群体的长时效和完整性研究框架;2)基于境外建筑师群体流动性与时空分布,揭示时代语境、演变过程、建筑思想和观念的嬗变,阐释建筑师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的理性思维过程;3)基于建筑师在跨文化创作中的文化适应范式,从文化适应模式的不同向度区分出适应性策略,探索实践策略的范式转换在都市建筑文化环境下的文化驱动效应。研究将进一步充实以建筑师为线索的建筑文化研究,推动当代中国建筑批评与建筑文化参与国际建筑史学的话语建构,为重新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国建筑拓展视野。  相似文献   

11.
肖伟  王祥 《新建筑》2012,(3):44-47
武汉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的作品。海外建筑师究竞给江城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的设计又是如何落地转化的?本土建筑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且正确地看待这种交流与合作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辨证地分析利弊,加强战略合作,探索中外建筑融合、发展与创新之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  相似文献   

12.
段威 《新建筑》2013,(5):108-112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3.
翟跃东 《新建筑》2012,(3):63+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4.
缪朴 《新建筑》2012,(3):62+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5.
Chinglish     
俞挺 《新建筑》2012,(3):63+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6.
走过这30年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7.
李·谢特  郑媛 《新建筑》2012,(3):64-65,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18.
王志刚 《新建筑》2012,(3):64+61
"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家谈汇集海内外各年龄段建筑师及相关人士的发言。基于个人和地方的经历,讨论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近30年历史的回顾,对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策略以及我国决策者和设计行业进行反思,期待搭建更加健康、公平、公开的创新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