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对煤体的宏观与微观观测,对原有煤层气储层几何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建立了针对构造煤的储层几何模型,将原有的单一直径球形基质孔隙模型扩展为双直径球形孔隙模型,同时对两类几何模型的适应条件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的双直径球形孔隙内煤层气的扩散方程揭示了构造煤储层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煤体的宏观与微观观测,对原有煤层气储层几何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建立了针对构造煤的储层几何模型,将原有的单一直径球形基质孔隙模型扩展为双直径球形孔隙模型,同时对两类几何模型的适应条件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的双直径球形孔隙内煤层气的扩散方程揭示了构造煤储层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  相似文献   

3.
固流耦合作用下煤层气解吸-渗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典型的高瓦斯矿井阜新孙家湾矿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自压式三轴渗透仪,对煤层气解吸和渗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连续进行加载和卸载(改变轴压、围压和孔隙压)并考虑了固流耦合作用影响,模拟了三维应力下煤层气运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加载条件下,渗透率和渗透系数与孔隙压力、解吸量、解吸时间的关系具有相似性.在此过程中,渗透率和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增加均呈非线性递减关系,都具有负指数规律,而解吸量和解吸时间均呈多项式形式增加,且渗透率和渗透系数存在某一临界值,当小于此值时渗透率和渗透系数随瓦斯孔隙压力增大而减小.卸栽条件下,有效水平应力与渗透率和渗透系数呈抛物线关系(先减小后增大),而有效水平应力与解吸量和解吸时间均为负指数形式递减,具有典型的煤层气开采的三阶段主导作用特征(有效应力主导阶段、基质收缩主导阶段和滑脱效应主导阶段).实验结果真实地反映了煤对瓦斯的吸附和解吸作用;实验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吻合较好,说明实验方法和步骤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是储集在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中发育有微孔隙系统和裂隙系统,煤层气主要以物理吸附的形式赋存于煤的内表面上,当压力降低时,煤层气发生解吸、扩散和渗流,最后由井筒中产出.了解煤层气的赋存、运移机理及产出特征,对进行煤层气的可采性评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层气的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两个相反的效应:(1) 储层压力下降,有效应力增加,煤层裂隙压缩闭合,渗透率降低;(2) 煤层气解吸,煤基质收缩,煤层气流动路径张开,渗透率升高;建立了包含煤基质收缩效应的煤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理论模型,模型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反映的规律一致.根据模型得出在体积应力恒定条件下,渗透率随孔隙压力变化存在一临界压力,孔隙压力小于临界压力时,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力的增加而减少,孔隙压力大于临界压力时,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给出了该临界压力的计算式.对不同情形下渗透率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响应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临界压力的存在与否与影响渗透率的多种因素有关,应对影响煤层渗透性的众多因素进行动态耦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的赋存运移机理及产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煤层气是储集在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中发育有微孔隙系统和裂隙系统,煤层气主要以物理吸附的形式赋存于煤的内表面上,当压力降低时,煤层气发生解吸,扩散和渗流,最后由井筒中产出,了解煤层气的赋存,运移机理及产出特征,对进行煤层气的可采性评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扩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排采中气体的扩散行为,采用扫描电镜和压汞法对不同煤级煤的孔隙进行了观测和测试,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和扩散理论,探讨了沁水盆地无烟煤储层煤层气排采的不同阶段气体扩散模式的动态演化.研究表明,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孔隙内气体的扩散模式是动态变化的:相同排采阶段,同一孔径范围内的孔隙的扩散方式因压降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排采阶段,同一孔隙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气体扩散模式.对于无烟煤储层,Knudsen型扩散很弱,过渡型扩散贯穿于排采的整个过程.Fick型扩散主要发生排采初期,在排采末期主要出现在距离井筒较远地段.  相似文献   

8.
煤田地质特征与煤层气地质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论述了影响煤层气富集高产的煤层生气量,储气能力,煤层孔隙,割理,裂隙发育,煤层渗透率,煤层气解吸压力等地质因素,分析研究了煤田形成演化历史和构造地质特征对上述煤层气地质因素的影响控制关系,为煤层气资源地质评价和开发选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储层为双孔隙结构,常规天然气测井评价方法不适合于评价煤层气储层,本文在大量煤田测井文献基础上,选用有效参数,利用三孔隙度差异法、空间模量差比法等识别煤层气储层,基于Matlab设计软件,绘制三角交汇图和M-N分析图,通过煤层体积模型计算碳、灰、水含量,计算煤阶、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量来评价煤及煤层气储层性质。  相似文献   

10.
钻井施工是造成煤层气储层损害的一个重要环节,钻井压力必然导致煤岩周围应力的改变,由于煤岩易脆易压缩的物理性质和复杂有机沉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特殊的基质孔隙和割理组成的孔隙结构,使得煤层气储层更易随外部应力变化使其渗透性遭到损害。本论文首先分析了钻井压力对地层损害的机理;然后通过应力敏感性实验以及渗流规律实验,研究了在钻井过程中压力改变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固相颗粒侵入实验研究了钻井压力对固相颗粒侵入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榆林气田山2段低渗砂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榆林气田山2段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晶间孔为主,有少量杂基溶孔.岩性是影响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和含气性的主要因素.同一岩性储层的孔渗关系、孔隙类型和结构、储产能力、电性响应特征趋于一致;随着岩性的变化,"四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发生变化.在精细研究储层"四性"关系和准确识别岩性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岩性建立了不同的参数解释模型,最终实现了对储层的综合评价.指出了井间储层的有利区块,为下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露头、岩心、测井分析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物性等特征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 高的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小孔隙、微细喉道 的特点;储层性质明显受原始陆源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相互影响;原始陆源组分的结构和含量对储层物性 有直接影响;沉积相是基础,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砂体;成岩作 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纳米级孔隙是煤系页岩气赋存的重要场所,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为了研究海陆过渡相煤系泥页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淮南煤田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泥页岩钻孔岩芯样品进行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全岩和黏土X射线衍射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及低温液氮吸附实验,获得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参数,采用孔隙结构相对偏差、FHH分形模型来评价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以黏土矿物片层间的平行板状孔、狭缝状孔及粒间的锥状孔为主,孔隙尺度主要为介孔,其次为微孔和宏孔;孔隙结构具显著分段分形特征,由于与煤储层高度相似而划分为渗透孔隙(r>7.5 nm)和吸附孔隙(r≤7.5 nm),渗透孔隙复杂程度强于吸附孔隙;微孔越发育,孔容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分形维数越大,孔隙结构越复杂,非均质性越强;过渡相煤系泥页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不同沉积环境及成岩演化下矿物组分差异,随着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和脆性矿物含量的减小而增大;与下石盒子组相比,山西组黏土矿物含量更低,导致分形维数较低,孔隙结构复杂程度偏弱,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的相对偏差较小,孔隙分布较均匀,非均质性相对弱,对页岩气的储存、解吸和扩散更有利,可考虑优先开采。  相似文献   

14.
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总体属于中孔-低渗或低孔-低渗性储层;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在成岩作用、生烃过程中发育形成了较为有利的裂缝、(裂缝)-溶蚀孔隙及次生晶间和粒间孔隙,构成潜江凹陷潜江组页岩储层的主要油气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研究区大量的岩心资料为基础,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下寺湾油田柴窑油区储层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窑区长6油层组储层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灰绿色长石细砂岩,其次为粉-细粒长石砂岩及中-细粒长石砂岩.本区储层为特低渗储层,储层砂岩中的孔隙主要分为:原生孔隙,包括残余粒间孔隙和填隙物内微孔隙;次生孔隙,以溶蚀型次生孔隙为主,此外有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微裂隙.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次为长石、沸石和岩屑溶孔.该区储层孔喉分选性好,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及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复杂,成岩现象丰富,并对储集层孔隙发育及物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巴喀油田八道湾组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八道湾组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较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主要是粒内溶蚀孔、少量剩余粒间孔和微裂缝。研究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为...  相似文献   

17.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铸体薄片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储层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岩性主要以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成熟度偏低。通过室内压汞实验分析了沙河子组储层孔隙结构,表明该储层整体表现为孔喉半径小,造成孔隙结构中微观规模的油水分布不均匀,为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岩性油藏,储层主要受颗粒粒度及成岩作用等因素控制,溶蚀作用使各类孔隙有效连通,因此,进行储层特征研究及影响因素确定,有利于徐家围子断陷油气的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18.
利用50余口井的储层实验资料,对苏北盆地主力勘探地区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进行孔隙类型和有利储层评价。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和高邮凹陷泰州组发育三角洲、浊积扇、扇三角洲等成因类型砂体,这些砂体由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并且砂岩储层发育次生孔隙,原生孔隙较少;海安凹陷泰州组储层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300~2500m,系大量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颗粒遭受强烈溶蚀而成,孔隙度为12%~25%,第二个次生孔隙发育段为2600~3200m;高邮凹陷泰州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海安凹陷有一定差异,其只存在1个次生孔隙发育段(2400~2900m),孔隙发育程度与海安凹陷的第一个次生孔隙带相似;泰州组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沉积物中有机质演化产生的有机酸、酚以及碳酸有关;大部分次生孔隙是由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海安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部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滑塌浊积扇砂体中,高邮凹陷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中,储层埋藏浅、物性好,均以Ⅰ和Ⅱ类储层为主,是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9.
活性炭纤维吸附甲烷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想狭缝孔模型,微孔容积填充理论和分段吸附机理,用Langmuir公式计算活性炭纤维理想的甲烷吸附等温线,并通过与实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对Langmuir公式进行了修正,引入与微孔孔径分布有关的修正系数k,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孔径小于1nm的微孔,活性炭纤维1-2nm微孔对吸附量影响较大,用修正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