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速成形技术与ZIPPY快速成形系统(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成形技术与ZIPPY快速成形系统(续)新加坡KINERGY公司王运赣三、ZIPPY快速成形系统1.ZIPPY快速成形系统的原理ZIPPY快速成形系统是新加坡KINER-GY公司开发、生产的一种快速成形机(图5),它由计算机、原材料存储及送进机构、...  相似文献   

2.
经济型快速成形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模块化与取代相接合的原则,提出经济型快速成形系统的概念。这种快速成形系统以用户现有的CNC数控机床及三维CAD造型软件为基础,配置切片处理软件和必要快速成形运动部件所构成。探讨该系统的组成特点。理论分析和开发实践表明,经济型快速成形系统不但能大大降低设备的投资费用,将降低RP技术的应用难度,加快该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3.
快速成形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集CAD/CAM、CNC、激光、新材料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它可以自动、快速地将设计思想物化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原形或直接制造零部件,从而可以对产品设计进行快速评价、修改,以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快速成形技术的出现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对制造企业的模型、原型及成形件制造方式正产生深远的影响。1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离散—堆积”的成形方法,借助三维CAD软件,或用实体反求方法采集得到有关原型或零件的几何形状、结…  相似文献   

4.
低温快速成形与绿色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成形技术中,在低温下进行成形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即低温快速成形)非常有特色,明显应当属于绿色制造范畴。介绍了两种新的快速成形技术,包括低温冰型快速成形(IRP)和低温沉积生物制造(LDM),它们均属于微滴喷射方法。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快速成形及其在快速制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衍祥  张海鸥 《机电工程》1999,16(5):152-155
快速成形(RP&M)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功地实现了快速原型制造,正向快速制模(RT)方向迅速发展。本文介绍了快速成形技术的现状及其在快速制模尤其是快速金属模具制造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制约快速制模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与其他快速成形技术相比具有众多优点,被认为是快速成形领域最有生命力的新技术之一。本文根据喷射材料的不同,将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分为粘结成形三维打印和直接成形三维打印,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和结构特点。结合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独特的成形工艺特性,对其在产品的概念原型与功能原型件制造、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和微型机电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快速成形的仿生骨建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案例介绍了一种仿生骨模型重建方法。首先在CAD软件中读取DICOM格式的医学断层数据.通过调整阈值提取需要重建的骨骼.在PC机上重建出仿生骨的三维模型,转化成快速成形需要的文件格式,最后利用快速成形技术获取实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快速成形技术及其工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快速成形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技术。本文介绍了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基于快速成形技术的产品开发模式以及快速成形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从输入模型、成形方法、成形材料和应用领域四个方面对快速成形工艺进行分析 ,最后进一步讨论了几种典型的快速成形工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快速成形(RP)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阐述了快速开发系统的组成和快速成形的几种工艺,最后列举了RP技术在产品快速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三维CAD模型加工出新产品的实物原型,并通过快速制模制造出产品,进行设计验证和市场调查,大大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避免投资风险。本文着重介绍薄材叠层(LOM)和粉末烧结(SLS)快速成形技术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三维CAD模型及其数据处理是快速成形制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技术基础。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给出了快速成形制造中获取CAD模型的两条途径对CAD到RP的数据接口转换技术、分层及制作方向优化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最后提出了CAD模型直接用于快速成形制造可采取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2.
快速成形及快速制模技术及其在企业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快速成形技术 快速成形技术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数字控制(CNC)、精密伺服驱动和新材料等先进技术集于一体,依照计算机上构成的产品三维设计模型,分层制造得到产品的新兴技术。快速成形技术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去除”加工  相似文献   

13.
推导了盘状、柱状喷射成形产品的动态成形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3种不同条件下喷射成形产品的最终几何形状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采用Al93.5Cu3Fe1.5Ni1Ce0.5Zr0.5(atom%)合金,对应于上述3种实验条件,制备了不同形状的喷射成形产品。实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对不同工艺条件下喷射成形产品的最终形状加以控制和预测。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快速成形(RP)技术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了RP技术的原理和目前应用较多的立体光固化(SLA)、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分层实体制造(LOM)、熔积成形(FDM)4种RP方法,并结合该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1.项目内容:无模多点成形是利用计算机控制高度可调节基本体群形成上、下成形面,进行金属板材三维曲面成形的先进制造技术。其本质就是将整体模具离散化,并结合现代控制技术实现预告柔性成形。无模多点成形设备可替代模具实现三维板类件的曲面造型,属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分析、辅助制造、辅助测试(CAD/CAE/CAM/CAT)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集成系统,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应用范围及市场预测:无模多点成形技术在轮船、舰艇、航空、航天、车辆及压力容器等行业的三维曲面成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为避免CAD系统和快速成形系统之间采用三维模型的转换模型造成精度损失,研究了两者直接集成方案及相关技术。分析研究了CAD系统和快速成形系统的直接集成模式,指出两者集成的实时模式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化发展趋势;研究了在CAD系统内部提取层片轮廓扫描数据的方法,以及实时模式下三维CAD模型对成形设备的直接驱动和运动控制;最后在聚苯乙烯泡沫材料成形机上以层片加工为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CAD系统和快速成形系统之间可以避开三维CAD模型的STL格式转换等近似处理环节,从而在CAD系统内部直接驱动和控制成形设备进行加工,实现两者的直接集成。  相似文献   

17.
对数字化测量技术和快速成形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对研究中所采用的便携式三维照相测量仪、立体彩色打印快速成形机及光固化激光快速成形机从原理和技术参数上进行了介绍。结合连杆成形工艺特点和要求。对连杆实物模型进行了反向造型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于连杆逆向造型的方法;分别采用两种快速成形工艺制作了连杆的原型,并对其成形工艺、精度及材料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获得了各自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讨论了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形集成中的数据流和接口格式。此外,还提出了下一步连杆成形新的研究方向及其快速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的激光快速成形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主要激光快速成形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实体边界分割的激光快速成形新方法.该方法将叠层实体制造(LOM)法主要进行激光二维轮廓线扫描和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法能够加工多种覆膜粉末材料的优点有机结合,能够克服SLS法加工效率低,成形件致密度、硬度、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性能较低的缺点.利用自主开发的快速成形系统,采用热像仪测温与Ansys模拟激光能量输入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工艺参数进行确定,对基于三维实体边界分割激光快速成形方法进行应用研究,实现三维实体的快速成形及金属零件的快速铸造,并通过无模具快速铸造的手段获得金属齿轮铸件.  相似文献   

19.
阐述三维打印快速成形技术的类型及特点,对利用三维打印技术进行金属零件快速制造的几种工艺及其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快速成形外耳软骨支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 ,我国外耳畸形的发病率在 1/万~ 2 /万之间。外耳畸形应在学龄前予以手术矫形 ,以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自体肋软骨雕刻成形法存在手术创伤大、对施术者要求高和手术时间长等缺点。进口耳软骨支架造价昂贵 ,患者难以承受。根据 CT数据反求出三维实体模型 ,采用生物材料快速成形的耳软骨支架 ,不仅造型准确逼真、手术创伤小 ,而且价格低廉。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的快速成形技术结合现代生物医学技术而形成的生物材料成形技术的飞速发展 ,必然催生一种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全新产业 ,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这项以快速成形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材料快速成形技术 ,包括了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快速成形等技术 ,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