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界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梳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现状,以师德建设、文化传承和媒体创新三个维度着手,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实效性的开发和探索,进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郑华  邹庆华 《人民长江》2022,(4):后插3-后插4
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转型面临着许多新机遇与新挑战,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有着独特的文化机制与信息环境,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正负方面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互联网与全媒体技术意义重大,借鉴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互联网媒体共享平台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3.
周玉林 《人民长江》2022,(7):242-243
<正>数字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一轮改革,大数据应用所具有的全面性、精准性、预测性和兼容性等特征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领域。高校思政教育自身的实效性关乎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现,借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还能大大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众所周知,现代高校思政教育面对思想复杂的新时代大学生实效性是不理想的,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思考当代大学生为何那么厌倦思政学习。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信息还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各种文化思潮,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较前卫和新潮,这样也给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手段变得也更加多样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也大大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方式和手段.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国际化潮流和高校思政教育发展需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想富有时代特色和气息,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加以改革与创新,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形式不...  相似文献   

6.
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及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于对人生活的精神关怀.而当前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教学效果显示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矛盾削弱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以生活为前提,以学生实际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趋势为背景,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三主”方向、“三回...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和信息文化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等技术创新,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运用技术创新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尤其把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大数据技术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  相似文献   

8.
"翻转课堂"目前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理念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尝试。翻转课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种种正向影响,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模式实施之可行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模式构建的现实障碍,在借鉴国内外现有微课资源和翻转课堂理论基础上,大胆进行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模式实践与创新,尝试构建简单可行、一体化衔接的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四级体验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然生态,科学分析建构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可能。通过创设问题、成立小组、解决问题、汇报成果、梳理整合等五个环节,系统构建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PBL实践教学模式,为破解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教育机制、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创造出凸显"以人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项目编号:18BKS168)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前,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时代条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进行现代化转型.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实践与发展都需要现代化理论指导,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是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对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实践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应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以现代社会发展现实境遇为切入点,对思政...  相似文献   

13.
以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慧 《山西水利》2009,25(3):86-88
围绕教师职能、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在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以心育人”塑造大学生灵魂的高尚工程,探讨了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龚骏 《水资源保护》2022,(6):224-225
<正>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激发思政教育的文化活力,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落实。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组织形式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规模呈现出跨时代的发展变化,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组织形式提升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新时代应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以此为突破口寻求新的发展和提升,将水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在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同时,增强社会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节约水资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企实现科学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怎样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不断调整、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具时代性、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凝聚人心、提高效率,促进企业和谐发展。通过水电十四局在媒介融合创新开展海外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有益尝试,对新媒体形势下国企海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徐莹 《人民长江》2021,52(3):后插1-后插2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大量庞杂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各种复杂的思想理念和思潮,尤其是智能化手机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导致大学生每天都在自由地获取各种网络信息,同时也接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负面新闻,从而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思想观...  相似文献   

17.
韩朝春  盐城师范学院 《人民长江》2022,53(5):后插2-后插3
<正>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对思政教育者的权威和教育手段提出了挑战。零零后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接受到大量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思想,向往着所谓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西方世界,他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过时的教条主义不再信仰,于是在大学思政教育课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实践证明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远不会过时,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研究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大脑,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要求,不断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技术使我国的媒介环境发生革命性变化。新媒介环境下信息呈现开放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等特征,影响大学生思想观点和行为模式,产生过度娱乐化、存在虚拟化、思想紊乱化的教育困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新媒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方式,借鉴现代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从接受活动的要素和结构出发,以引导者定位转向、重视接受者主体需要、接受媒介虚实相融、营造积极型接受环境为抓手,探索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它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此,从分析网络的特点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网络的挑战提出一些对策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结合分析新媒体和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产生的新挑战,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