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谷 《印刷技术》2008,(6):49-52
6.模头幅宽的控制由于生产的产品宽度有变化,所以模头的宽度也要经常调节。调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出料的宽度,二是出料的均匀性,最终要保证稳定平直的挤出膜。  相似文献   

2.
张艳荣  丰艳  孙丽琴  王大为 《食品科学》2010,31(20):146-151
采用响应面法对米糠挤出试验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米糠粒度、水分含量、挤出温度为响应因素,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及Box-Behnken 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佳挤出工艺。结果表明:米糠粒度0.175mm(80 目)、水分含量33%、挤出温度164℃时,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9.23%,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表明数学模型对优化挤出工艺可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挤出过程中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影响程度由强到弱的因素为水分含量>挤出温度>物料粒度。挤出后米糠的膨胀力、持水力、结合水力、吸脂力均较挤出前有较大改善,综合物性值为挤出前的2.12 倍。  相似文献   

3.
利用酶解-挤出复合法对绿豆皮膳食纤维进行改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影响改性工艺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绿豆皮膳食纤维改性前后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持油力、持水力、膨胀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胆固醇能力为绿豆皮膳食纤维理化性能的考察指标。结果表明,当纤维素酶添加量120 U/g、酶解时间4 h、水分添加量70%、挤出温度140 ℃时,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2.74±0.29)%。改性处理后绿豆皮膳食纤维的表面结构疏松、粗糙,出现多孔性、多层褶皱特征,相对结晶度明显下降,各纤维素组分重新分布,而且有一部分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改性处理后绿豆皮膳食纤维的持油力、持水力、膨胀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胆固醇能力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针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FSMP)干法混合工艺关键步骤,同时将其与湿法和干-湿法工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相关进行干法混合工艺的生产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分析干法混合工艺的关键控制点,确定从物料添加顺序、混合时间和混合转速及工艺稳定性对其混合工艺均匀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生产工艺条件:混合工艺1的流程添加物料,总混时间为20 min,总混频率为20 Hz(约14 r/min);在该工艺条件下,不同位置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37%和2.52%,与验证工艺的检测结果接近,说明产品混合均匀且工艺稳定,且各检测值符合法规和设计要求;最后,同湿法工艺和干湿法工艺对比后,干法混合工艺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该工艺可以满足特医食品全营养配方食品的干法生产。  相似文献   

5.
陈莉  刘皓  周丽 《纺织学报》2013,34(10):52-0
镀银纤维作为一种高性能纤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编织了四种不同组织的镀银长丝针织物:添纱平针组织,添纱1+1罗纹组织,添纱四平组织,衬纬组织,对通电后织物的发热效果进行分析后,决定采用衬纬组织。测试镀银长丝衬纬针织物的电热性能,结果显示:镀银长丝衬纬针织物通电后,织物的温度上升最后达到稳定状态,输入功率与稳定温升线性相关,织物的热稳定性较好,织物表面温度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射频杀虫时加热不均匀而导致杀虫不彻底的问题,从孔方向、空实心、孔数量、孔径和分布方式方面研究孔分散结构在提升射频加热速率和加热均匀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在杀虫方面的应用.以大米为材料,试验发现在促进加热效果上竖向分散结构优于横向,空心优于实心.当孔径相同时,孔数量越多效果越好.当孔数量相同时,孔径越大效果越好.等距分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纸基芯片比色检测结果的均匀性,对漂白硫酸盐松木浆进行PFI磨浆处理,制备实验室原纸。与常用于构建纸基芯片的滤纸进行对比,本研究制备的纸基底表现出良好的颜色均匀性。在Fe2+比色检测中,该纸基芯片分析响应在1~75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良好(R2=0.9599),检测下限为0.4 mg/L,并成功实现了对实际水样中Fe2+的(半)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膜阻湿性优化及其在微波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添加葡萄糖或亚硫酸钠、采用超高压均质及超高压均质联合葡萄糖改性的方法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的阻湿性。结果表明其膜阻湿性关系为:超高压均质联合葡萄糖改性超高压均质(100MPa)改性添加葡萄糖(0. 1%)改性添加亚硫酸钠(0. 1%)改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经4种改性方法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膜疏松的网状结构变得致密,且其中经超高压均质联合葡萄糖改性后膜的结构最为致密。利用此复合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对鸡米花进行涂膜处理后,可有效减少水分向外壳的扩散,复热后鸡米花口感更加酥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化牛骨蛋白酶法改性工艺,挖掘牛骨蛋白作为乳化剂稳定乳液的潜力。方法 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牛骨蛋白进行改性,以牛骨蛋白的乳化性为指标,探究酶添加量、酶改性温度、体系p H和酶改性时间对牛骨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酶法改性工艺,比较改性后牛骨蛋白的功能和结构变化。结果 牛骨蛋白的酶法改性最佳工艺为酶添加量2000 U/g、改性温度为55℃、p H 7.2、改性时间1.9 h,此条件下牛骨蛋白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溶解度、持油性、持水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别提高了53.85%、37.18%、51.43%、64.29%、50.16%、112.68%、167.22%;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表明改性后牛骨蛋白的内部基团暴露程度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改性后牛骨蛋白结构从有序的片状向不规则的纤维状转变。结论 牛骨蛋白在经过酶法改性后其乳化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为牛骨蛋白在食品乳液体系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生防乳酸菌粘附是其在食品表面定植并发挥作用的第一步。为进一步提升乳酸菌Lac 9-3在凡纳滨对虾表面的粘附性,探究其对冷藏凡纳滨对虾腐败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质心映射优化法(Random-Centroid Optimization,RCO)优化了乳酸菌Lac 9-3的接种条件(包括接种液浓度、接种菌株生长阶段、浸泡时间与接种液pH)。同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经乳酸菌Lac 9-3处理后的凡纳滨对虾在冷藏第0、8和14 d菌群多样性与组成的差异,探究乳酸菌Lac 9-3对冷藏凡纳滨对虾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Lac 9-3的最佳接种条件为:接种液浓度为108 CFU/mL、菌株生长阶段为14.1 h(对应稳定期初期),浸泡时间为17.41 min,接种液pH为6.51。在最佳接种条件下,乳酸菌Lac 9-3在凡纳滨对虾表面的粘附数量达到2.08×109 CFU/g,较同浓度对照组增加72.65%。此外,菌相结果显示,乳酸菌Lac 9-3可通过抑制凡纳滨对虾表面优势腐败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别弧菌属(Aliiv...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螺旋挤压式对虾去头装置,该装置根据对虾的生理特性和体型特征,利用对虾头部和虾体连接处薄弱的特性,依靠2个平行螺旋辊形成的螺旋槽夹持对虾头部并进行挤压使得对虾在头部与虾体分离,从而实现对虾的去头工作。对按照厚度分级后体长为120~150mm的新鲜南美白对虾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螺旋挤压式对虾去头效果良好,去头率达到95%,得肉率达到68%,工作效率提高1倍多,为今后对虾去头装置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红稗粉为原料,考察了红稗粉粒度、含水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对红稗径向膨化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红稗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并测定了膨化红稗的性能。结果表明,红稗挤压膨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红稗粉粒度60目,红稗粉含水量12.6%,挤压温度150℃,螺杆转速220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红稗的膨化度可达1.89%,与理论预测值1.90%相比,相对误差为0.005%。红稗粉经挤压膨化后,其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但其吸水性指数、膨胀力均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挤压处理对豌豆蛋白功能特性及结构的影响,提高豌豆蛋白的功能性质。方法:采用全自动测色色差计对豌豆蛋白挤出物颜色的变化进行分析,用化学分析法对蛋白质的持水性和乳化特性进行测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豌豆蛋白及其挤出物的微观结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挤出物的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豌豆蛋白经挤压处理后,颜色无显著差异,产品色泽良好,持水性显著下降(P<0.05),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增加(P<0.05)。挤压处理后微观结构改变明显,产生蛋白聚集体,结构紧密。挤压处理后无新的特征峰出现,但二级结构各组分之间发生转化,β-折叠、α-螺旋结构向β-转角、无规卷曲结构转化,结构稳定性增加。结论:豌豆蛋白经过挤压处理后,保留了原来的产品色泽,乳化特性显著改善,结构致密,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挤压膨化法对高温脱溶豆粕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挤压温度对膨化豆粕品质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膨化豆粕的氮溶解指数和蛋白质分散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而胰蛋白酶抑制活性不断降低;当挤压温度为60℃时,膨化豆粕蛋白的二级结构稍有变化,蛋白质部分变性,此时氮溶解指数和蛋白质分散指数最大,表明蛋白质适当变性有利于提高豆粕品质;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膨化豆粕蛋白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加而后稍有降低,当挤压温度为60℃时,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增加,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变得更加疏松。  相似文献   

15.
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是目前生产具有类似动物肉的纤维结构和口感的组织化植物蛋白的主要加工技术。旨在为未来新型植物性肉类类似物的加工和产品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从原辅料(植物蛋白、添加剂)、挤压系统参数(水添加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和喂料速度)、冷却模头三个方面阐述对植物蛋白高水分挤压过程中纤维结构形成的影响机制。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组织化植物蛋白纤维结构形成的关键,而不同的植物蛋白原料其组织化结构所依赖的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不同。添加剂可以改变蛋白质等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从而直接影响组织化植物蛋白成品纤维结构的形成。挤压参数主要通过影响蛋白质结构来影响产品质构特性。冷却模头有利于各向异性纤维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针对负压式电加热干燥机存在内部流场不均匀、干燥效率低等问题,以Fluent为基础对负压式电加热干燥机内部风速场、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SolidWorks对干燥机内部结构进行改进设计。结果表明:影响干燥机干燥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参数和结构参数,通过改变工作参数和优化结构,可以达到干燥机内部流场均匀性最优。经SolidWorks优化设计后的干燥机内部流场均匀性相对于原有结构有明显提高,优化后的结构参数满足设计要求,且极大地提高了干燥机的热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淀粉在挤压吹塑过程中粉、母粒、膜三态的结构演变规律。方法:以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为原料,通过挤压吹塑制备淀粉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FTIR-ATR)、X-射线衍射(XRD)、热稳定分析仪(TGA)、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技术手段,分析淀粉在粉态、母粒态和膜态下的结晶结构、热稳定性及分子结构变化。结果:经挤压后,淀粉晶型由粉态的A型转变为母粒态和膜态的V型,且膜态样品的衍生峰强度相比于母粒态增加;淀粉分子发生降解导致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同时,三态样品的水分含量和溶解度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论:挤压吹塑过程中,挤压机的高温、高剪切,促进成了膜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淀粉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9.
《食品工业科技》2013,(01):92-96
研究了挤压处理对碎米结构及特性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法、扫描电镜法分别对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及外表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挤压处理后的碎米淀粉颗粒的结晶度明显减少;碎米淀粉颗粒外表面呈现不规则形状,并有聚集的现象出现。并对碎米淀粉的溶解性、膨胀力、糊化特性及α-淀粉酶敏感度的测定。挤压处理后碎米淀粉的溶解度增加,膨胀力减小;终值粘度、回生值、衰减值、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分别从2343、1209、446cP、78.8℃、5.82min降低到114、49、94cP、55.0℃、1.85min;对α-淀粉酶的敏感性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高水分蛋白挤压技术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将挤压机作为生物反应器,以此为基础系统论述了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等植物蛋白原料的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在总结过程中,对高水分挤压技术的发展历程、高水分挤压设备、挤压机理、相关的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植物蛋白高水分挤压过程中蛋白质特性的变化以及相关的挤压系统参数对挤压蛋白产品组织结构的影响,并阐述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动态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