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研究噬菌体作为天然生物防控剂应用于食品中的前景,本实验从水产品市场的污水中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出一株烈性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SHOU24,测定其生理特性,并探讨其在即食虾中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只对含有毒力基因tdh的副溶血性弧菌有裂解能力。电镜观察其形态表明该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HOU24的最适p H为7~8。在50℃温度以下,存活率很高。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在常温条件下对即食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使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浓度下降1log CFU/g。本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SHOU24作为抑菌剂应用于食品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由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其中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2种微生物病原。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的发现与应用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而因其具有安全、高效、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这2种致病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畜禽肉、海产品及其他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显著的减菌作用,其噬菌体裂解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几种裂解酶的研究报道,也显示了较好的溶菌活性。本文旨在为利用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广谱裂解性噬菌体的筛选及其在海产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作为宿主,从污水样品中分离裂解性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模拟污染黄鱼中Vp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获得5 株广谱裂解性噬菌体,形态鉴定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和盖噬菌体科(Corticoviridae),裂解谱结果显示单噬菌体分别可以对5~24 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产生裂解效应,由5 株噬菌体构成的混合物VppMIX能裂解所有Vp菌株(42 株)。噬菌体分离株在60 ℃和pH 4~10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裂解活性。单噬菌体不敏感突变频率(bacteriophage insensitive mutant frequency,BIMF)在10-3~10-5范围内,但VppMIX能够显著降低的BIMF值达到10-6。应用Vp模拟污染黄鱼片作为模型研究VppMIX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在25 ℃恒温保藏12 h后,不同剂量VppMIX处理的黄鱼样品中Vp载量比对照组(未处理)降低了1.41~4.98(lg(CFU/g))(P<0.01)。本研究为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控制提供了新型生物抑菌剂。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海洋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危害因子。本研究从酒糟大黄鱼中鉴定一种抗菌肽FAH34(氨基酸序列为KTISFILK),研究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活性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肽FAH34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7.80 μg/mL,在FAH34作用3 h后,细菌数从5.06 lg (CFU/mL)降至0 lg (CFU/mL),显示出很强的抑菌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肽FAH34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使胞内物质外渗,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经80 ℃、30 min及121 ℃、15 min处理后,肽FAH34仍能保持原有的抑菌活性,对人体LO2细胞活力(>90%)无显著影响。FAH34应用在鱼肉及腌制液中,可将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数量控制在0~0.40 lg(CFU/mL)范围。结论:FAH34是一种对溶血性弧菌具有热稳定性的新型抗菌肽,可作为生物防腐剂应用于水产腌制食品中。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从水产市场污水中分离纯化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并对其中一株噬菌体vB_VpP_AC2(AC2)进行分离鉴定、基因组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探究该噬菌体作为副溶血性弧菌生防制剂的潜力。噬菌体AC2的噬菌斑透明且边缘清晰,透明部分的直径约为1.12 mm,无可见晕圈。噬菌体AC2的全基因组序列长44 270 bp,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为49.30%,共预测到55个假定的开放阅读框,其中37个与编码已知功能蛋白质的基因相似(占67.27%),包括一个类似holin功能的蛋白(AC2_gp43,UTQ72417.1),该功能蛋白首次在Maculvirus属中被表征。经蛋白网络与末端酶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噬菌体AC2属于自转录病毒科(Autograohiviridae),Maculvirus属,与噬菌体vB_VpaP_MGD1的ANIb值最高,为95.62%。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噬菌体AC2能够裂解30.77%的受测菌株,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AC2的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为35 min,裂解量为143 pfu/cell。总之,噬菌体AC2的分离鉴定不仅可为相关功能蛋白的研究提供参考,还可为水产食品安全提供较高应用价值的噬菌体资源。 相似文献
6.
对重组内溶素Lysqdvp001诱导表达条件进行探讨,发现适当降低诱导温度,可以避免包涵体的形成。最终确定诱导表达条件为25℃、IPTG浓度为1 mmol/L、诱导4 h,此时不仅蛋白表达量大并且不形成包涵体。为研究Lyqdvp001抑菌以及理化性能,采用浊度法对p H、温度、离子强度对裂解活性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Lysqdvp001具有宽p H适应性,p H310均能很好发挥作用;耐高温,在75℃处理30 min仍能维持70%活性;低浓度(0.1 mmol/L)的Zn2+、Fe2+以及各浓度(10、1、0.1 mmol/L)的Ca2+可以明显提高重组内溶素Lysqdvp001活性。结果显示重组内溶素有作为抑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胁迫生长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环境应激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Vibrio parahaemolyticus,CICC21617)为研究对象,使其在低盐度(0.9?g/100?mL?NaCl)、低pH值(pH?5.0)和高温(50?℃)条件下适应性传代培养后,通过测定菌株生存能力、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溶血素活力和胞外蛋白酶产量等指标分析胁迫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结果显示,经过胁迫传代的菌株较原始菌株,其生存能力和生物被膜生成能力有所增强,而溶血素活力和胞外蛋白酶产量却明显下降,外膜蛋白的种类和表达量亦有所不同。结果说明副溶血性弧菌可能是通过改变自身生物学特性来适应外界的不利生存环境,且菌株经应激适应后对逆境生存环境的耐受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孔板检测法,分别以OD630值与生物被膜清除率反映两种菌的生物被膜生成量及不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浓度亚硝酸钠对两种菌形成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并通过细胞表面反应和细胞间聚集实验初步研究其抑制机理。结果表明:亚硝酸钠对两种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00 mg/L、培养48 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率达37.31%,抑制效果最佳;而对副溶血性弧菌而言,添加200 mg/L亚硝酸钠培养12 h时清除率达36.67%,效果最佳。由细胞表面反应与细胞间聚集实验结果表明,亚硝酸钠能有效抑制两种菌的表面粘附和菌体聚集,其主要通过影响细胞聚合与表面粘附,从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利用噬菌体内溶素防控副溶血弧菌,通过克隆表达工程菌pET30a-CHAP制备目的蛋白,并将以包涵体存在的目的蛋白复性得到有活性的噬菌体内溶素蛋白。方法:首先克隆工程菌pET30a-CHAP,经 IPTG的诱导表达后,检测菌液上清中内溶素含量判断表达形式,再进行诱导条件初步优化。通过将表达的pET30a-CHAP包涵体蛋白先用洗涤剂洗涤去除杂蛋白,然后用尿素变性剂溶解,并用Ni2+ SepharoseTM 6 Fast Flow亲和层析柱进行层析纯化,用EDTA、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为折叠复性促进剂,经过透析制备可溶性的 pET30a-CHAP蛋白,再检测目的蛋白的抑菌活性。结果:本实验确定了重组菌内溶素的表达形式为没有活性的包涵体;初步确定最佳诱导条件为诱导温度为16 ℃,IPTG终浓度0.5 mmol/L,诱导时间为7 h;复性后的内溶素具有抑菌活性。结论:本研究为利用内溶素防控副溶血弧菌以及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提供了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得到感官优异、货架期延长的结晶蜂蜜。方法:通过充入微气泡改变结晶蜂蜜物理性状,考察其热稳定性和物理特性,并优化实验室规模机械搅拌法制备微气泡结晶蜂蜜的工艺参数。结果:制备200 g结晶蜂蜜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搅拌机转速2 600 r/min、充氮气泡时间5 min、进气流速6 L/min,改进后产品在35℃下的热稳定时间提高了41.51%,硬度降低了33%,同时各理化指标值变化均在规定的范围内。结论:微气泡处理提高了结晶蜂蜜的耐热能力,有效延长了其货架期,同时结晶颗粒细小均匀,改善了产品的色泽和口感,并保持蜂蜜原有风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丁酸钠对副溶血性弧菌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丁酸钠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黏附宿主细胞能力,评估其对副溶血性弧菌毒性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拉曼光谱法检测胞外成分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 相似文献
13.
该文应用动力学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酸性蛋白酶的热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某些单糖及羧酸盐能够明显延长该酶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的半寿期,其中甘露糖和半乳糖均可延长酶的半寿期达11倍以上,能够起到有效保护酸性蛋白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中应用动力学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酸性蛋白酶的热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某些单糖及羧酸盐能够明显延长该酶在较高温度下的半寿期,其中甘露糖和半乳糖均可延长酶的半寿期达11倍以上,能够起到有效保护酸性蛋白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ABSTRACT: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dynamic oscillatory shear testing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inulin (Raftiline® HP-gel and Raftiline® ST-gel) and oligofructose (Raftilose® P95)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gelation (using glucono-δ-lactone [GDL] as a coagulant) of soy protein isolate (SPI) dispersions. Addition of 10% (w/v) inulin/oligofructose or sucrose increased ( P < 0.05) the peak denaturation temperatures ( Tm ) of 7S and 11S soy proteins in SPI dispersion (5%[w/v], pH 7.0) by an average of 1.9 and 2.3 °C, respectively. GDL induced SPI thermal gelation, and the gel rheology was affected by both the pH decline and the specific temperature of heating. Addition of inulin/oligofructose (8%, w/v) improved the gelling properties of preheated SPI dispersion (8%, w/v) coagulated with GDL, showing 14.4 to 45.6% increase ( P < 0.05) in gel rigidity ( G ' value) at the end of heating (81 °C). Microstructur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denser protein cross-linking structure and reduced pore sizes in SPI gels containing inulin/oligofructose. In general, inulin was more capable of improving SPI gelation than oligofructose, suggesting that the degree of fructose polymerization in the fructans was of thermal and rheological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了红豆越橘花青素在光照和不同pH条件下花青素稳定性的变化;以及添加抗坏血酸、草酸和苹果酸后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吸光值、颜色、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等指标来反映花青素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红豆越橘花青素在可见光谱520 nm处有典型吸收峰;随着光照时间延长,吸光值也逐渐降低,最初2 d下降较明显,约下降30%;pH值为4~6的弱酸性条件下,吸光值无显著变化,随着pH增加,吸光值明显降低,pH值为7时吸光值变化最显著(p<0.05);草酸和苹果酸对红豆越橘花青素加热时吸光值和抗氧化性的改变均起稳定性作用;抗坏血酸会促进红豆越橘花青素吸光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