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对于地下空间开发所关注的焦点,已由扩充商业容量转变为发掘其所具备的公共空间价值。苏州平泷路地下空间为了达成建构地下公共空间与特色街区的开发目标,针对特色街区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与对应影响因素的项目设计思路。为了确保开发过程中,项目能确实发展为平江新城的公共活动平台,平泷路地下空间以设置专业沟通平台,坚持合理与科学化发展的方式作为核心策略。同时,在项目计划初期阶段,从区域开发的角度优化调整相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商业策划阶段,藉由制订主题、调整空间业态与经营定位的方式,精准定位未来运营方向;在设计概念阶段,增设了文化活动空间,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产生保留余地;在设计深化与施工阶段,对内部重要与竖向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使平泷路地下空间最终能成为一个舒适、安全与安心的城市步行环境。最后,指出以公共空间开发为主,结合空间主题与城市文化设计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能够创造出地下空间街区的特色,并建议此模式可作为我国未来开发地下空间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开发控制是规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规划管理强调"控规-许可"的硬羁束作用,试图用规划替代开发控制,忽视了许可过程具有多方利益博弈和协调过程的特征;并且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生态环境等影响规划决策的因素需要以"非人类"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开发控制过程,而不是依赖"政府"这个假定的公共利益代理人;况且,分税制下的地方政府更符合"经济人"的假设,在此背景下开发控制研究需要新的理论解释框架。本论文将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城市政体理论融合,运用"行动者关联法"剖析开发控制的程序结构,结合开发控制的目标与控制方式,将许可程序概括为四个程序阶段并提炼关键特征;针对每个程序阶段识别相关的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参与者,构建开发控制的行动者网络结构。开发控制程序结构研究可以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实施和开发控制制度变革提供理论的指引和参照性框架。  相似文献   

3.
开发控制--城市设计作为操作手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志敏 《规划师》2005,21(11):98-100
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具有控制范围的总体性、控制作用的能动性、控制力度的弹性、控制目标的城市性等特性。通过城市设计特有的控制要素和控制导则,城市设计可作为操作手段,实现对项目开发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许琴  吴昊 《城市建筑》2014,(32):62-62
城市开发时序控制是在空间上进行城市要素科学安排的同时在时间上进行相应要素安排的一种城市空间开发控制。本文把基于相关研究构筑于 GIS 平台,对襄阳古城周边地区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对规划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进入大规模发展的阶段,规划学界对于地下空间规划控制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开展之中。本文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密度的重要性,并从影响因素、控制建议、开发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经典著作与实践,获取不同建筑师、规划师应对健康挑战的先驱性探索.设计过程中,利用相关技术指引与导则引导学生构建促进公共健康的基础城市设计策略.尽管整个过程是教学团队回应疫情的初次尝试,但学生的状态与呈现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教师亦有新的教学体会与思考,不失为一次回归学科初心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控制开发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管制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设计在控制开发时所表现出来的管制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此着重从认识控制的特点开始,对于城市设计控制开发进行系统的理论疏理,突出城市设计的管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城市滨水地区建设不仅有力地带动城市经济、环境和文化生活的发展,而且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本文分析城市城市滨水区开发的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模式,得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趋势,并以武昌滨江地区的开发为例,探讨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性开发控制思路和目标,以期为转型期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CFD软件对某市绿色公共卫生中心公共区域空调系统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和分析正常情况及疫情应急期间室内温度、风速、空气龄和PMV的模拟结果,对疫情应急期间空调系统的绿色健康运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忠淑 《山西建筑》2006,32(14):32-33
通过对当今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的探讨,分析了太原市长风文化商务区控规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控制,充分体现了城市土地的“紧凑集约”利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
本文基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现状,提出了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需要解决供给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同时,从多中心治理理论出发,研究了多中心治理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多中心供给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国内主要城市的城市建成环 境设计导则为研究对象,筛选出63篇设计导 则,利用NVivo 11软件进行文本主题分析总 结城市建成环境要素框架,继而利用WELL 健康社区标准作为评估参考进行文本评估 分析,探讨导则中的环境要素和对应策略是 否对公共健康具有支持作用。研究表明,国 内城市建成环境设计导则主要关注两个类别 的八大环境要素:软质要素(植物、水体、 地形),硬质要素(道路、铺装场地、建筑 及园林构筑、公共艺术和景观小品、城市 家具),其中包含37个子项、241个对应指 标。八个要素均能作为支持公共健康的载 体,可以通过营造利于健康的物理环境、促 进居民体力活动和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个角度来改善场所的环境要素以促进公共 健康。  相似文献   

13.
单纯提高城市道路路网密度或新建扩建基础设施并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实行差异化的交通对策才是城市交通发展的根本出路。本研究在介绍国外差异化交通对策的基础上以无锡市为例构建模型,分析公交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将无锡市划分为不同的交通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俞金国  王丽华 《规划师》2008,24(5):84-88
公众参与合作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评估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问题多,参与人数广.这就要求具体评估方法既要科学可靠,又要简单实用,便于计算机实现.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在旅游规划调研分析初期--旅游资源评价实践中,通过AHP和Fuzzy综合评判模型的集成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从指标权重的确定到评价结果均体现公众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 载体,其内在结构体系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 背景下居民的健康需求变化。研究基于“全面健 康”发展视角,追溯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理论及实 践演化过程,对不同健康维度下社区公共空间 的体系结构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将其总结为 三个阶段:生理健康满足的“单维”探索期、注 重人文思想的“双线”发展期、关注生活品质的 “多维”拓展期;探究了不同时期社区居民健康 诉求调整与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演变的对应 关系,揭示了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由单一物理空间 影响向心理、环境、社会等全面健康影响的发 展演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赵毅  李伟 《规划师》2020,(5):42-44
建设人民城市、健康城市,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城市发展问题和短板,文章提出"厘清两对关系、构建两个体系、提质四类空间"的规划思考,具体为厘清平时与疫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构建适应性强的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通过规划这一公共政策补齐"医护空间"短板、重视"社区空间"建设、发挥"蓝绿空间"功能及再现"乡村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7.
张雨洋  刘宁睿  龙瀛 《风景园林》2020,27(11):96-103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民住所所在地,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对居民的健康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下中国城市的居住小区,面临老旧改造、现有维护和未来新建三大重要任务,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指导居住小区的健康化发展。为构建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指标的三大选取原则:指标选取须从人本视角出发;指标选取应重视居住小区与健康结局间的传导过程;指标应从多尺度选取,并体现小区内外有别。其次,创新性地结合城市规划与公共健康学科视角,确定居住小区影响居民健康的潜在指标;通过质量审查环节检索文献得到与健康结局相关的证据,支撑指标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最后,对未来健康居住小区的评价与发展进行展望:1)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完善与应用健康居住小区的评价体系;2)未来应加强新技术在健康居住小区内的应用;3)在健康居住小区的发展中加入对城市新变化的思考。希望通过构建相对完整、开放的居住小区评价指标体系,使更多相关研究人员、政府领导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促进中国居住小区的健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共部门角度的PPP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推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基于政府公共部门角度探寻推动和促进PPP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识别出的15个推动因素的问卷调查,确定出推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法,归纳出5个基于公共部门角度的我国PPP模式的关键推动力。正确理解关键推动力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私营方在项目中的决策能力,并促使双方收益于长期的合同安排,从而为项目的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众参与的和谐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玲  丁芝  南海燕 《规划师》2007,23(4):53-55
公众参与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构建和谐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规划的过程中,城市政府、规划师、市民只有各司其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当前的规划体制与模式进行变革,才能使规划走向和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