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伍杰  姜佩奇  刘辉  刘志明  张社荣 《人民黄河》2024,(2):142-146+162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众多,建模工具的差异会导致专业协同或阶段性成果移交时出现数据移交难度大甚至数据丢失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按需扩展IFC(工业基础类)原数据结构,建立数字孪生水利水电工程扩展数据结构方法,形成面向语义表达、几何表达和属性集表达的水利水电工程IFC扩展表达方式,为水利水电工程易丢失的数据提供标准化存储空间。以此为基础,基于Autodesk Revit软件并借助Revit IFC Exporter开源工具包,研发包含几何信息、属性信息等的扩展IFC导出功能,对坝体结构进行扩展和导出,验证扩展数据结构建立方法的可操作性。最终通过数据移交案例,证明了该方法能够有效保证工程信息在移交过程中不丢失。  相似文献   

3.
林茂 《水利科技》2003,(3):13-14
该文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评标标准的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利水电工程的图形信息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应用信息技术较普及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然而这些研究和应用仅仅表现的是图形本身的几何属性,并没有将一些关键的物理属性、拓扑等信息融入到图形之中,忽略了图形和信息的融合。本文基于BIM 理论,提出水利水电工程的图形信息模型(HPIM,Hydropwer Project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总体框架,通过CAD 中的三维几何造型引擎(ACIS)和拓扑运算用基本图元构造出工程几何形态,并将图形运算与图元扩展数据贮存相结合,实现图形与信息的融合。构造出的图形信息模型为水利水电工程不同阶段的应用提供简洁的共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信息化是信息社会背景下现代工程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科学统一、涵盖全面的移民信息化标准体系,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移民信息化发展,实现移民信息的交流共享,服务和指导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实施工作,促进和谐移民。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对移民信息化相关概念分析,研究从应用群、功能和关键点3个方面出发,初步构建了包括系统建设、数据存储交换共享、业务信息化、安全和运维的移民信息化标准体系和框架,并提出"分阶段、分轻重"进行标准建设的规划,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模型的建立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本文基于多年来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模型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实践,简要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模型的建立开发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水利水电工程抗震研究意义重大。介绍了抗震设防的标准、目前抗震分析和试验的手段、全级配混凝土动态特性研究、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强震监测规范的主要特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利用地震振动台开展大坝破坏模型试验,并在大坝现场进行迫振试验,同时对其他水工建筑物如大型渡槽、隧洞、发电厂房、电力设施的抗震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BIM模型在数字孪生水利水电工程各阶段应用中因业务需求不同导致其几何、材质、属性、结构等精度适配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了一套BIM模型按需自适应流转的技术方法,以实现BIM在水利水电工程数字孪生中的高效应用。该方法定义BIM模型属性、结构、几何、材质的数据导出规范,通过建立上述多维信息的映射关系,结合改进的3DTiles几何轻量化算法,实现BIM模型属性、结构、几何、材质按需自适应流转。基于该方法,依托Revit软件开展项目应用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流转的BIM模型结构齐备、属性完整,并能按需满足几何与材质的精度要求,同时支持高效应用与高性能渲染。研究成果可为BIM模型在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应用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以下简称《补偿标准》)的正式颁布,为科学编制和审核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地面附着物补偿费用,加快我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进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标准。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和贯彻执行《补偿标准》,本文结合近两年来参与《补偿标准》测算工作的实践,对我省水利水电工程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的测算思路和要点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利水电行业的特点,阐述了BIM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应用价值。实施BIM技术,将体现可视化、多专业协同、标准化、精细化优势,可以优化设计流程,保证设计深度、提高设计效率、强化设计质量。通过4D模拟,提前规划施工场地,精心安排施工计划,控制节点工期;可以更好控制投资,监控项目进展、分析反馈数据。通过BIM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提高行业整体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变形监测数据是定量评价水利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变形数据是一种典型的非平稳信号,同时包含线性成分与非线性成分。针对水利工程变形的线性成分和非线性成分特征,分别利用针对线性信号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非线性信号的数据分组处理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ARMA-GMDH的组合预测模型对水利工程的变形进行预测。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水利工程变形的线性及非线性成分进行预测,与多个预测方法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所提出的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与实测数据具有相似的变形趋势,可以分别对变形的线性及非线性成分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结构的变形趋势和安全性态,因此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将Internet技术用于水利工程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意义,给出了基于Internet技术的自动化监控系统体系结构,包括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的远程监控、数据采集处理、故障会诊等功能,讨论了相关的网络数据库和数据传输处理技术,并提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评价水利工程的运行安全水平,将韧性理论引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构建了水利工程运行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序关系法(G1法)获得韧性指标的独立权重,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法量化韧性指标的关联权重,并利用博弈论确定组合权重,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水利工程运行安全韧性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江都水利枢纽工程2017—2021年的运行安全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安全韧性逐年提升,并达到高韧性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SWAT模型的绿水管理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国胜  黄介生  李建  尹炜 《水利学报》2016,47(6):809-815
绿水是降水渗透到非饱和土壤中用于植物生长的不可见的水,绿水与蓝水相对应,是陆地淡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人类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都集中在可见的蓝水,而忽略了生产性绿水的管理与利用。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围绕水源区水源保护目标,将绿水管理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构建了基于绿水管理的水源区生态补偿框架,通过SWAT模型对管理措施进行效果模拟,以此确定绿水管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梯田、石线、等高耕作和地表覆盖4种绿水管理措施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水质保护方面均产生了良好效益,并且效益成本比均大于1,适合在水源区进行应用和推广,绿水管理生态补偿标准为1784万元/a,平均为每年343.5元/hm2。绿水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长效性、稳定性和能够提高农民保护水源积极性等优势,可为水源区生态补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水利水电工程发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出发,引入水利水电工程服务水平的概念,建立水利水电工程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应用于确定综合利用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等别和为工程维修加固等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流的水位变化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水位数据不仅显现非线性特点还具有时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水位预测的精度提高对河道管理、水利建设、水资源调度、防洪减灾和航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在处理长时间序列问题上的优势和支持向量回归机(SVR)能够很好地处理非线性数据的优势以及粒子群优化算...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水环境系统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建立在物理简化基础上的确定性水质模型并不能反映水质变化过程的不确定性。为了弥补确定性水质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根据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假设水质模型中的耗氧系数、沉降系数、复氧系数服从双侧截尾正态分布,建立了考虑随机效应的水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COD超标风险分析,分别计算了不同水文、水质条件下COD浓度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当三道营来水COD浓度为16、17、18 mg/L时,超标概率为分别在0.3、0.6、0.8左右。  相似文献   

18.
成筠  陈亚飞  付青  郑丙辉 《人民长江》2010,41(12):99-101
利用组件式GIS建立饮用水源环境信息系统,对水源地的各项指标及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和预警,对污染源进行分析,能够为灾区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以VS.NET为可视化的开发平台,结合MapObjects控件开发饮用水源环境信息系统,着重研究了系统总体结构和系统的功能。饮用水源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水源地的图层管理、数据库操作、可视化评价、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有利于管理者为保护饮用水源作出决策。  相似文献   

19.
丘陵山区小型农业蓄水工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陵山区小型农业蓄水工程克服了大型蓄水工程对地形的苛刻要求,通过拦蓄降雨和地表径流,利用多雨季节储存的水量调控局地农田水量平衡。基于各种丘陵山区小型农业蓄水工程调控机能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对水窖、蓄水池、塘堰和水稻田等丘陵山区小型农业蓄水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找出了现阶段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研究我国丘陵山区小型农业蓄水工程的关键问题:应以小流域或集水区为单元,将小型农业蓄水工程作为一个系统,从布局、数量和容量上进行综合规划,达到工程的优化配置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丘陵山区小型农业蓄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利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8年2月,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正式确定了近期水利信息化八大重点工程.7月,水利部召开专题会议,就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八大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研究和部署.八大重点工程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现阶段水利的重点工作和水利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标志着水利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八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必将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