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元酸交联聚乙烯醇渗透汽化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交联聚乙烯醇(PVA)渗透汽化膜。所用交联剂包括:马来酸酐、草酸、柠檬酸、偏苯三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及1.6己二酸。渗透汽化的结果表明,交联剂的结构对渗透汽化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使用同样当量交联剂时,交联荆的官能度越大,当量越小,膜的分离系数越大而流量越小。交联剂分子中芳香基的存在导致流量增大,分离系数下降。交联膜的热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交联荆结构对选择分离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聚乙烯醇(PVA)/壳聚糖(CS)共混膜,用渗透汽化膜技术实现了甲醇/碳酸二甲酯二元共沸物的有效分离,研究了共混组成、操作温度、原料组成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共混膜中CS含量的增加,膜的渗透通量增大,分离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共混膜中CS含量为66%时,该膜具有优异的渗透汽化性能,有较大渗透汽化分离指数PSI值=660.8g/(m2.h).操作温度升高,膜的渗透通量增大,分离系数略微减小;随着原料中甲醇含量的增大,膜的渗透通量增大,分离系数减小.该共混膜在分离甲醇/碳酸二甲酯二元共沸物时得到的渗透侧甲醇的浓度远大于对应饱和蒸汽的浓度,表明用膜法渗透汽化分离是优于精馏分离的.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乙烯醇共混渗透汽化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不同比例的丙烯酸酯-丙烯酸共聚物与聚乙烯醇共混剂得渗透汽化膜。实验结果表明,膜的溶胀量及分离性参与共聚物的交联剂用量及膜的共混比有关。当膜的共混比为15:85时,溶胀平衡量为0.1148、醇的溶胀平衡浓度为9.33%。所制得的膜用于恒沸酒精脱水,在75℃时渗透水通量大于900、分离因子高达1800。  相似文献   

4.
在热致相分离法膜制备过程中,采用亲水改性剂对聚丙烯(PP)分离膜进行共混亲水改性,研究了混合稀释剂组成、改性剂含量和制膜温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稀释剂中豆油质量分数为80%时PP膜具有均匀贯通的膜孔,铸膜液中改性剂质量分数为5%时分离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膜孔渗透性。优化芯液温度和纺丝温度,改性PP中空纤维膜的初始水通量可以达到1276L/(m~2·h)。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与PVA的不同比例共混膜,并用于渗透汽化法分离乙醇-水混合物。结果表明,与均质PVA膜相比,透过系数及分离系数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当乙醇浓度低于80%时,共混膜依然保持较高分离系数,在共混膜中,PVA可起到增强力学强度,易于交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藻酸钠与PVA共混膜用于渗透汽化分离乙醇—水混合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备了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与PVA的不同比例共混膜,并用于渗透气化法分离乙醇-水混合物。结果表明,与均质PVA膜相比,透过系数及分离系数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当乙醇浓度低于80%时,共混膜依然保持较高分离系数,在共混膜中,PVA可起到增强力学强度,易于交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低温氧等离子体改性聚乙烯醇渗透汽化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聚乙烯醇膜,通过红外光谱,表 ,扫描电镜等分析测定证明了用氧等离子体处理后膜表面带上羰基,增加了羟基,同时使原来未水解的部分乙酸乙烯酯全部裂解掉。当分别用未处理的原始PVCA膜处理面以着原料液膜以及处理面对着低压侧膜对乙醇-水溶液进行渗透汽化分离时,发现上,下表面均对渗透汽化过程有重大影响,其上表面主要作用膜的溶解过程,而下表面则对膜的扩散控制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PVA/PVP/Ag+共混膜渗透汽化分离苯/环己烷混合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PV/PVP/Ag+膜在苯、环己烷混合物中的溶胀实验发现,膜优先吸附苯,且膜中Ag+含量越大,膜在苯中的溶胀率越大,在环己烷中溶胀率越小.渗透汽化测试结果也表明,PVA/PVP/Ag+膜对苯/环己烷的分离性能明显优于PVA/PVP膜.而且,随着膜中Ag+含量的增加,膜的渗透通量J增大;分离因子先增大后减小,当膜中w(聚合物)∶w(AgNO3)=1∶1时,分离因子α达到最大值,为47.5,通量为7.8 g/(m2*h)(进料的质量分数为10%,20 ℃).而对膜进行交联改性后,分离因子可进一步提高,但通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水/乙醇溶液在聚乙烯醇聚电解质膜中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季胺阳离子化聚乙烯醇膜材料和磷酸酯化阴离子聚乙烯醇膜材料按不同摩尔比共混制备了一系列膜,用等温吸附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乙烯/水溶液在各种膜中的吸附量及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与聚乙烯醇膜相比,水/乙醇在各种聚电解质膜中的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两种膜材料以接近1:1的比例共混时,各种浓度的乙醇/水溶液在该膜中的吸附量为最大,水/乙醇的吸附选择性也最大。  相似文献   

10.
醇/醚混合物渗透汽化分离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醇 /醚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 ,提出了分离膜材料及其分离性能 ,讨论了操作条件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交联聚乙烯醇(PVA)渗透汽化膜。所用交联剂包括:马来酸酐、草酸、柠檬酸、偏苯三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及1.6己二酸。渗透汽化的结果表明,交联剂的结构对渗透汽化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使用同样当量交联剂时,交联剂的官能度越大,当量越小,膜的分离系数越大而流量越小。交联剂分子中芳香基的存在导致流量增大,分离系数下降。交联膜的热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交联剂结构对选择分离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勇军  汪剑炜 《功能材料》1998,29(6):642-644
采用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进行聚离子反应.制备聚电解质络合物膜。该膜用于乙醇/水的渗透汽化分离,显示具有优先透水性,在乙醇浓度90%,温度60℃下,渗透通量和分离系数分别达197g/m2·h,1588。随料液乙醇浓度的增加,膜渗透通量下降,而分离系数增加,分离系数在乙醇浓度90%左右有一极大值。随温度升高,膜渗透通量和分离系数同步上升,渗透通量随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渗透汽化表现活化能为34kJ/mol。  相似文献   

13.
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共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丝素(SF)共混纳米纤维多孔膜。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多功能拉伸仪、液滴形状分析仪对共混纤维多孔膜的形貌、分子结构、力学性能及亲水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共混多孔膜中随SF的加入纤维直径...  相似文献   

14.
以四氩呋喃为溶剂,正十二硫醇为链转移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甲酯齐聚物.考察了单体滴加时闻对黏均分子量的影响,确定滴加时间为40 min可以得到较低黏均分子量的聚丙烯酸甲酯齐聚物.在自制的插入式酯基乙氧基化催化荆MCT-09催化下成功地对聚丙烯酸甲酯齐聚物进行了乙氧基化反应.反应结果显示,随着反应进行...  相似文献   

15.
以亲水性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为原料,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通过调节聚合物浓度,制备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亲水性EVAL超滤膜,采用场发射电镜对EVAL超滤膜微观结构形貌进行研究,并对其渗透性能、截留性能及乳清蛋白分离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当聚合物含量分别为20%和25%时,EVAL超滤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可分别达到20000(EVAL 20000)与6000(EVAL 6000)。2种超滤膜对乳清蛋白的截留效果均可达到93%以上,其中EVAL20000具有更高的通量及乳糖透过率,更加适合于乳清蛋白的回收,其浓缩液制得的乳清蛋白粉蛋白含量为39.7 g/100 g。  相似文献   

16.
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乳酸(PLA)共混体系中加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使TDI与PFC及PLA的端羟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制备了一系列共混物.共混物的DSC曲线及扫描电镜图表明,形成的扩链产物使该二元共混体系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磺化聚苯醚(SPPO)和聚醚酰亚胺(PEI)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SPPO/PEI共混质子交换膜,并经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拉伸测试等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混膜较纯SPPO膜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SPPO与PEI之间的强烈氢键相互作用使两组分之间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分离。PEI的引入虽使得共混膜的质子传导率有所下降,但对于PEI含量在40%以下的共混膜,其质子传导率仍维持在约10-2S/cm的数量级水平,能满足质子交换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PAA-AANa/PVA高吸水纤维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部分中和的丙烯酸(AA)为单体,在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共聚,由聚合液进行溶液纺丝制备高吸水纤维。DSC测试结果表明,PAA-AAN a/PVA共混纤维具有两个Tg,均随热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PVA/PAA-AAN a纤维受热后发生化学交联的温度区间是130℃~230℃。TG测试表明,PAA-AAN a/PVA共混体系内PAA-AAN a与PVA侧基官能团间作用使PVA热稳定性增加。溶胀后初生纤维干凝胶的微观形貌显示出大量沿纤维轴向取向的层片,层间大量孔洞说明纤维曾经吸收过大量的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MA)(n(St)∶n(MA)=75∶25),将PSMA与聚苯乙烯(PS)和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制备了PSMA含量不同的PS/PLA共混物(m(PS)∶m(PLA)=1∶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拉力机和转矩流变仪对共混物的相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流变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少量PSMA即能有效提高PLA与PS的相容性,减小PS/PLA共混物中分散相的相尺寸,提高PLA与PS两相间粘接作用;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PSMA时,PS/PL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未加PSMA时,PS/PLA共混物在高剪切速率下剪切变稀显著,甚至低于纯PS,加入PSMA后,在高剪切速率下的剪切变稀程度与纯PLA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