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PROII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对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不同工况(不同解吸塔进料方式、不同解吸塔中间介质抽出位置、解吸塔底设置两个重沸器、不同稳定塔进料方式、稳定塔设置中间重沸器及稳定塔提压)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工艺比较和系统能耗分析认为解吸塔冷进料加设置解吸塔中间重沸器是最优的解吸塔进料流程;解吸塔中间介质的适宜抽出位置在解吸塔中部稍靠下;随着装置规模的增大,为了合理安排换热流程,有必要在解吸塔和稳定塔底设置两个重沸器;从能耗分析和分离精度来看,稳定塔冷进料方式优于稳定塔热进料方式;为了降低稳定塔底热负荷,合理利用低温位热源,可以考虑在稳定塔中部设置中间重沸器,中间介质的抽出位置在稳定塔提馏段的中下部较为适宜。稳定塔顶提压流程是比较合理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3.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流程存在解吸气流量过大、吸收系统冷却器循环水出入口温差低、稳定塔顶部液态烃回流偏高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取消中间凝缩油罐、解吸塔和稳定塔采用中间再沸器等改进措施。改进后,降低了能耗,增加了效益。 相似文献
4.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和气体分馏装置的联合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和气体分馏装置的联合优化,给出了优化的目标函数、优化变量和约束条件.通过装置的流程模拟和优化,提出了气体分馏装置新双塔流程(无脱乙烷塔,只有脱丙烷塔和丙烯精馏塔),以及各装置的优化工艺条件.其结果,催化裂化装置干气中的C3浓度进一步降低,产品收率提高;气体分馏装置取消了脱乙烷塔后丙烯回收率(以质量分数计),从原有的低于95%提高到99%左右.该项目已经于2004年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成功实施,装置连续运转达5个月且各装置生产操作始终正常,丙烯产品中丙烯摩尔分数为99.6%以上.根据标定数据折算,生产能力共计0.32 Mt/a的两套气体分馏装置,销售收入净增达1 872.12×104RMB$/a,节能折合效益355.24×104RMB$/a,总计增加经济效益达2 227.16×104RMB$/a.该项目投入少、实施容易、效益明显,是一项在计算机模拟和优化指导下的联合优化工程. 相似文献
5.
对《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现状和新流程开发》(Ⅰ,Ⅱ)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了该流程的合理部分及缺点,以及操作上的不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吸收稳定系统节能的潜力以供开发新流程时考虑。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增加汽油提升管后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问题,采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吸收稳定系统的模拟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对吸收稳定系统流程与核心参数的分析,提出了吸收稳定系统的调优方法;对汽油提升管负荷80%和100%工况下的吸收稳定系统进行模拟,并对塔设备进行了核算。模拟结果表明,干气中丙烯含量、液化气中乙烷和C_5组分含量均低于相应的控制指标(体积分数分别小于1.5%,0.5%,1.5%);稳定塔是吸收稳定系统的瓶颈;采用给稳定塔并联副塔的方法进行改造,可使吸收稳定系统在汽油提升管满负荷工况下正常操作,并可增大装置的操作弹性。 相似文献
7.
8.
对金陵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Ⅰ套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通过改造吸收塔和再吸收塔内构件,采取提高吸收塔压力,降低吸收温度,提高补充吸收油流量,降低补充吸收油的蒸气压等措施,使干气中C_3~=体积分数降到 4%以下,符合乙苯装置原料要求,经济效益明显。还应用 PRO/Ⅱ模拟软件分析了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指出了优化操作和进一步技术改造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普遍存在的燃料干气中C3+液化气组分携带严重即"干气不干"和能耗较高的问题,从流程结构和操作参数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干气不干和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集成现有先进研究成果针对性地提出一个优化的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案:解吸塔设置中间再沸器并采用全冷进料;稳定塔新增下部侧线,抽出轻汽油代替稳定汽油作吸收塔补充吸收剂;适当提高凝缩油罐操作温度和降低吸收塔操作温度。与现有流程和操作相比,提出的优化流程及操作方案可使干气中C3+液化气组分体积分数降低42.09%、系统能耗降低17%。 相似文献
10.
催化裂化低温系统腐蚀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催化裂化低温系统的设备、管道腐蚀机理,以及国内外一贯采用的防腐蚀措施。介绍了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工程研究院结合国内加工含硫原油的状况,研制出的LPEC-02型催化裂化低温系统专用腐蚀抑制剂。该抑制剂是一种含有机胺的复合型水溶性、油分散性腐蚀抑制剂,为催化裂化装置的H2S-HCN-H2O腐蚀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防腐蚀措施。该抑制剂于2002年11月始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Ⅱ套催化裂化装置的工业应用表明:①抑制腐蚀的效果很好,粗汽油罐和凝缩油罐冷凝水中铁离子浓度大幅度降低;②不影响稳定汽油的质量;③可和破乳剂一同注入;④试验时抑制剂的注入量[抑制剂占催化裂化轻馏分(除去柴油以上馏分)]为20μg/g。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吸收稳定系统普遍存在的干气中C3、C4含量较高、液化气产率低等问题,以国内某石化企业延迟焦化装置为例,在计算机模拟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吸收稳定系统的模拟策略,如单元模型、热力学方法的选取等,并对影响系统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吸收稳定过程分离效果的操作方案。结果表明:RKS方程是较适宜应用于吸收稳定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其模拟计算结果与工业标定数据吻合较好;从全流程角度出发,解吸塔进料温度升高、稳定汽油吸收剂流量降低都有利于系统节能,但系统吸收效果出现下降;解吸塔塔釜温度对液化气组成与流量、干气中C3、C4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生产中应充分重视解吸塔塔釜温度的波动;稳定塔的回流比存在一个"理想值",小于该值时随回流比增加系统吸收效果改善明显,实际操作回流比应小于该"理想值"。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的吸收稳定四塔流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流程模拟软件PRO/Ⅱ模拟计算结果与装置标定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模拟过程的热力学方法为SRK以及参数规定。在确定吸收稳定系统干气、液化气和稳定汽油等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系统能耗和吸收效果的影响,指出系统优化的操作参数为:补充吸收剂流量29 t/h,系统操作压力1.4 MPa,稳定塔进料位置和温度分别为第12块理论板和138 ℃,解吸塔热冷进料比例为7:3。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操作参数,可使系统冷热负荷分别降低约4%和5%。 相似文献
13.
14.
催化裂化装置管线散热损失估算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庆石化分公司1.4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标定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各类较高温位管线的热损失,包括原料油,分馏塔各中段回流、主风、吸收稳定部分汽油、低压及中压蒸汽、采暖水、锅炉给水及部分油气管线等。管线总散热损失占装置能耗约为31.137~37.504MJ/t。主要散热量集中在二中、油浆、主风及蒸汽管线上。管线散热总传热系数K主要受σi/λi控制,其次是ho^-1,而hi^-1,γi,σw/λw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5.
立管-阀门系统是催化裂化(FCC)装置催化剂颗粒循环回路的下行流动部分。立管输送催化剂操作的复杂性在于立管内催化剂流态的多样性。介绍了工业FCC装置立管-阀门系统的设计方法、立管操作工况以及压降方程。在某1.0 Mt/a FCC装置上,以再生立管为对象,通过测量不同工况时再生立管的轴向压力分布和采集工艺参数的变化,分析立管内气固两相的流动方向、催化剂密度与速度分布。根据气固两相的流动特征将立管分为3个区,分别为负压差脱气段、负压差持气段和正压差窜气段。总结了半管流形成的原因以及阀门窜气对立管压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再生立管结构优化方案。分析结果可为FCC装置立管-阀门系统的设计和操作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催化裂化装置回收系统的进展和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我国催化裂化装置回收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综述了国内催化裂化装置回收系统工艺技术和设备的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回收工艺。该工艺提出了微分冷凝、直接水冷法、C5作为吸收剂等多项改进措施。对今后催化裂化装置回收系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