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蚕蛹蛋白粘胶纤维的断裂强力,分析了其断裂机理及与粘胶纤维断裂机理的异同点,指出了蛹蛋白在蚕蛹蛋白粘胶纤维的断裂中不可能起到的作用,研究干热对蚕蛹蛋白粘胶纤维断裂强力的影响,并与粘纤维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涤粘交织物溢流染色工艺的改进,粘胶纤维的强力大有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粘胶纤维的强力,以及布面染色效果,在涤粘交织物溢流染色工艺中率先使用了同步染色技术,实践证明粘胶纤维强力得到了提高,布面染色效果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3.
人棉布所使用的原料大多是普通1.5den的粘胶纤维,所生产的品种以人棉细布为主。由于人棉布外观质量要求高,尤其布面横档要少;但人棉纱的强力不如纯棉,在织造过程纬向断头较高,影响了人棉布质量。为此,我们从合理选用粘胶纤维纤度着手,在原用1.5den粘胶纤维的基础上,配用1.2den的细纤度粘胶纤维,从而提高了人棉纱的强力,进一步改善了人棉布质量。(一)粘胶纤维纤度对成纱强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卷曲高湿模量粘胶纤维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粘胶纤维,号称为新的一代粘胶纤维,它既有高的强力,高的湿模量又有优良的卷曲性能,其强力虽比富强纤维和普通高湿模量纤维稍低,但由于卷曲性能优良,因此其纱线强力高。据资料报导,Prima 纤维是目前已工业化生产的卷曲高湿模量纤维,美国两家主要纺织公司对 Prima 纺纱过程的评  相似文献   

5.
Outlast粘胶纤维的耐酸碱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丽  杨建忠 《纺织学报》2009,30(8):17-20
测试了经不同质量分数酸碱处理后的Outlast粘胶纤维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处理前后纤维的表面形态变化,研究酸碱试剂对Outlast粘胶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utlast粘胶纤维对酸的稳定性较差,在0.4% H2SO4处理后纤维强力变化不明显,表面形态也没明显变化;1.5%的 HCI处理后纤维的形态和强力没有明显变化,纤维受到的损伤较小。相对而言,该纤维对碱的稳定性较好,3% NaOH处理后该纤维受到的损伤及形态和强力变化较小,研究结果可为Outlast粘胶纤维的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普通粘胶纤维和莫代尔粘胶纤维作为纺织原料,可以纯纺或与其它纤维混纺,它们均适用于机织和针织。普通粘胶纤维与莫代尔粘胶纤维通常与聚酯纤维混纺,其混纺比一般为35%粘胶或莫代尔纤维/65%聚酯纤维;或50%粘胶纤维或莫代尔粘胶纤维/50%聚酯纤维。粘胶纤维与聚酯纤维混纺,聚酯纤维使混纺织物具有强力,  相似文献   

7.
正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需要提前对高速发展期结束、成熟期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应对工作粘胶纤维是一种历史悠久、工艺成熟、用途广泛的化学纤维,自190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至今已有115年的历史。根据其结构以及性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普通粘胶纤维、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强力粘胶纤维和改性粘胶纤维等。根据相关机构统计,至2019年年底,世界粘胶纤维产量在645万吨左右。  相似文献   

8.
赵博 《四川丝绸》2006,(1):35-36
介绍了永久性负离子粘胶纤维的性能特点,指出负离子粘胶纤维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该纤维强力大,透气性和保健功能较好,产品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9.
探讨阻燃粘胶混纺纱的性能及降低纺纱成本的途径。对比测试了磷系阻燃粘胶纤维和硅系阻燃粘胶纤维的表面形态、强伸性及摩擦因数,纺制出了不同混纺比的磷系阻燃粘胶硅系阻燃粘胶混纺纱,并测试分析了各混纺纱的强伸性、吸湿性和阻燃性。指出:阻燃粘胶纤维强力较低,摩擦性能较差;阻燃粘胶纱线强力较差,吸湿性较好,阻燃性随着磷系阻燃粘胶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综合各方面性能及成本因素,磷系阻燃粘胶硅系阻燃粘胶混纺纱选择磷系阻燃粘胶混纺比为70%~80%时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颜色较浅的问题,采用低折射率树脂增深整理粘胶纤维,探讨了树脂种类、树脂用量、轧余率、焙烘时间和焙烘温度对纤维颜色明暗度(L值)、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借助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树脂整理后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化学结构、表面元素组成及官能团、结晶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深剂质量浓度为80 g/L,轧余率为90%,焙烘温度为150 ℃,焙烘时间为180 s时,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L值降低到11.84,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分别为70.62%和70.11%;粘胶纤维的结晶度降低,但纤维表面更加光滑,含硅官能团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表面施胶剂可以提高纸张的表面强度,改善印刷性能,但浆料的性质及表面施胶工艺的不同将对纸张的表面强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介绍不同的施胶工艺条件下的生产试验情况,并通过试验分析,选择适合本企业产品印刷用纸的表面施胶工艺进行生产实践,取得提高纸张灰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纯苎麻纱浆纱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苎麻纱"强度高、条干好、刚性大、弹性差、毛羽长、湿强高于干强"的特点,提出既要充分贴伏苎麻纱毛羽,又要使浆纱柔韧耐磨的上浆工艺原则,对浆纱工艺路线和浆料配方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单纱浆纱机毛纱上浆尚无系统的上浆工艺问题,研究上浆工艺中压浆力、浆液含固量、浆液温度、浆纱速度等工艺参数对浆纱性能的影响;结合GA392单纱浆纱机的特点,探讨单纱浆纱机毛纱上浆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室温上浆,在浆液含固量为8%、压浆力44 N、浆纱速度65 m/min时,浆纱效果比较理想。浆纱后纱线强力、耐磨次数分别提高31.64%、53.00%,毛羽降低率达到81.75%,浆纱毛羽伏贴好。  相似文献   

14.
单经单纬毛织物的兴起,决定了精纺毛/涤混纺纱必须通过浆纱工序.羊毛纤维表面有鳞片层,湿热状态下会产生缩绒现象.毛纱弹性好,但毛羽多、湿强度低、耐热耐碱性差.根据羊毛纤维和纱线的结构、特性,文章分析了毛纱上浆的特点和难点,依据"相似相溶"原理,研究制定了毛/涤混纺纱上浆用浆料及浆料配方,并阐述了上浆条件和主要工艺参数.上浆后,纱线达到了贴伏毛羽、增加耐磨、增强保伸、改善织物织造性能的目的.通过大量实验,测试并分析了浆液性能、浆膜性能和浆纱质量,得出了适用于毛/涤混纺纱上浆的最佳浆料配方.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单织轴喷气织机上顺利生产平纹加缎纹条联合组织织物,对纱线的强力、条干CV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经工序要合理排放筒子,并合理设置张力垫圈重量;浆纱工序要采用预湿上浆,且上浆率偏小掌握;织造工序要合理设置开口时间、后梁高度、上机张力、开口角度,并合理安排穿综及穿筘工艺,保证了经纱不起圈,且织造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从原纱质量方面,提出影响喷气织机织造效率的主要指标是原纱强力和纱线毛羽,讨论了如何控制和提高原纱质量;在浆纱工序,要合理选择浆料配方和设计浆纱工艺,从而提高经纱强力和耐磨性,减少毛羽;讨论分析了浆纱质量各项指标的控制;在织造工序,提出根据织物组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穿筘穿综方法,确定合理的经位置线,并根据实际织造情况,确定最佳的综框高度、开口量和引纬工艺参数,减少经向和纬向停台,进一步提高喷气织机的织造效率.  相似文献   

17.
竹浆纤维色织布的设计与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设计开发竹纤维色织方格布,对漂染、络筒、整经、浆纱、织造、整理等各工序工艺配置进行了优化,通过在络筒机上安装电子清纱器、采用金属槽筒;整经工序合理选取工艺参数,保证整经片纱张力均匀;上浆工艺贯彻"减磨为主,增强为辅"的原则,采用高浓低黏的浆液进行上浆;织造工序采取"小张力、中开口、低后梁"的工艺配置等措施,保证了织造的顺利进行,成功开发出28×2/28×2315/158 250色织方格布.  相似文献   

18.
特细号高密府绸的生产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在ZAX-N型喷气织机上生产CJ 5.3/5.3 689/669 170 府绸的技术要点.通过合理控制原纱单纱强力、单强CV、条干、粗细节等指标;浆纱工序以提高耐磨性、贴伏毛羽和减少浆纱弹性损失为原则,选择高浓低黏浆料,采用高压上浆;织造工序优选边撑,控制好温湿度,控制织口游动解决边撑疵,合理设置探纬器灵敏度解决缺纬疵点,采用AB综丝,使得织机效率达88%,下机一等品率达92%.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聚乙烯醇在针刺合成革工艺中的上浆作用,并分析了其对合成革相关工艺的影响。分别采用后碱法和前碱法两套工艺进行研究,分析了聚乙烯醇浆液浓度对基布上浆率以及上浆率对失重率、合成革的纵横向强力、透气性与弯曲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上浆方法存在浆料消耗多、能耗高等问题,研究了泡沫上浆-经纱预湿协同上浆新工艺,并将其与传统上浆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传统浆纱工艺与经纱预湿-泡沫上浆协同工艺在纱线的质量指标、纱线形态和织造效率上的差异,揭示新工艺方法的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泡沫上浆-经纱预湿浆纱工艺在纱线增强率、减伸率、耐磨提高率、毛羽降低率等质量指标以及织造效率方面与传统浆纱工艺相近,但其上浆率明显低于传统上浆方式,而且在节省蒸汽能耗,降低退浆废水排放量以及节省退浆助剂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