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诗人孙元京过峡中归州曾有诗云:“楚乡连月黄梅雨,岁岁天公吊屈原。”我们从五月峡江连绵不断的阴雨国走进暑气开始升腾的初夏六月。今年中国的六月,更是属于长江三峡的六月。民间传说的端午节就是六月里,这是三峡人怀念从这里走出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也是屈原逝世后的第2281年端午节,三峡两岸人家悬蒲挥艾、品香棕饮雄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秭归县归州镇位于三峡大坝上游33公里的西陵峡北岸,著名的香溪河在归州境内注入长江。这里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搬迁前的秭归县城所在地。归州是一个移民大镇,全镇拥有移民3万余人,占全县移民总量的43%,归州又是一个文明古镇,楚先王熊绎于归州古城东7里的鲢鱼山建都,古夔子国兴衰,屈原诞生,昭君出塞,无不为归州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文明史,从刘备于公元221年始建归州古城算起,距今已有1781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三峡食韵     
三峡咸菜肉踏进腊月,山野处处风雪满载,水瘦山寒。可是人们心里乐融融的,因为春节正在不远处宠着袖子跺脚呢!这个时节,在三峡乡间最为忙碌的大概要算圄户吧。他们背着油腻腻的杀猪背篓,奔跑于乡间村落,山野处处便响起一种在我们人类看来欢乐、占祥的猪的嚎叫声—一我想,这应该是三峡腊月风情中最动人之处啦!正是这种时节,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三峡乡间,而巨刚好听到村庄某一缕炊烟不响过猪叫声,请径直走去—一三峡人好客,请吃“杀猪饭”更是热情。我知道,吃上一顿猪肉对当今盛世中的人们并非垂涎之事,“天天吃肉当过年”已成为历…  相似文献   

4.
驱车通过三峡工地和穿山越岭的专用公路,你会看到长虹倒挂的“西陵长江大桥”、彩蝶展翅的“莲沱大桥”、比肩而立的“乐天溪姊妹桥”;也会看到银龙飞渡又微妙微肖的“黄柏河大桥”和“下牢溪大桥”;还有造型各异的大、中型桥梁20多座……。有一首歌,叫作《北京的桥》“金鳌玉栋连北海,十七孔桥春常在……,”南北传唱。我相信,看过三峡桥的人,一定会由衷地赞叹:真该再写一首《三峡的桥》!三峡的桥,首推“西陵长江大桥”,她的学名简称“悬索桥”,桥型轻盈、简洁。两座主塔高出江面120多米,耸立在峡江两岸,两条粗硕的主缆恰如…  相似文献   

5.
“开天,天有八卦;开地,他有五方。先民在上,乐土在下。向王开疆辟士,我民守土耕稼……唱歌的老信子们,唱起来吧!跳丧的娃子们,跳起来吧!”掌鼓师敲锣开歌路绕场一周,之后,操起鼓糙冬冬擂响了牛皮大鼓,一记重槌,一耸肩一抬腿跳了起来,唱了起来:我打鼓来(呀)你出台,跳撒尔嗬喽!年轻的土家后生接着歌头,踩着鼓点,手舞足蹈地从人群中跳了出来……山寨的夜,一经撤尔响的渲染,刹那间变得热烈而欢腾,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在三峡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别有风格韵律的歌舞,那就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用…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秭归县归州镇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长江北岸,是秭归老县城所在地。归州镇镇域面积12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 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0.45万人。归州镇不仅是三峡库区库首一个非常重要的移民搬迁城镇,也是著名的文明古镇,镇域内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此外,归州镇还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脐橙大镇。因此,归州新镇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并体现其“乡土味、文化型、生态镇”的风貌特色,把归州镇建设成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生态型小城镇。 一、归州新镇风貌特色的内涵及特征 归州新镇南临长江,北靠大山,…  相似文献   

7.
早就听说三峡的风景好,一位路过此地的游客很随意地拿起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渴望饱览一番祖国的山水之美。郁郁葱葱的,到处都是树。前面不远就是三峡工地,对面有座不太高的山——黄陵庙,黛色的山正依躺在雪白的云朵上舒展着胳膊,一切都是那么地美,突然,游客“定格”了,他久久地望着黄陵庙的方向,一动不动。“你看!你看!那不是毛主席吗?”游客猛地放下望远镜说,指着黄陵庙的山峰,兴奋地对旁边的同伴嚷道。“哪里?哪里?”呼啦啦围上来一群人,人们竞相传递着望远镜。“呀!真象!”“毛主席回来看三峡了!”,有人这样喊道。…  相似文献   

8.
孔夫子曾经精辟地阐述了人生认识自然与认识社会所经历的几种不同境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是,人欲循序渐进地进入此种境界,却又谈何容易!回顾40年来我对三峡的审美历程,始发现我审美情趣的“位移”,是艰难而又缓慢的。初时,太多的狂热,太多的冲动,总是试图转换不同的观角,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审视三峡表露的自然美、风光美;或探幽觅胜,吟唱巫山云雨;或访右采风,漫笔异域民俗风情。近Ic年来,却不知不觉地转向深沉的思考,太多的疑惑,太多的千古之谜,迫使我的视角深透进三峡的深层所蕴藏的丰厚历…  相似文献   

9.
东坡居士第二次由川出峡时,曾写有《出峡》诗云:“入峡喜 岩,出峡爱平旷。”峡外的平旷与辽阔是一种美,峡中的陡峭与狭窄更是一种美。这两句诗写出了他对自然山水的一种心态和感受,朴实而亲切。然而,对于长期来往于三峡的三峡人来说,对峡中的峭峰、 岩、险滩、漩流……等自然景观,固有喜爱之心,却没有初入峡人那种强烈的新奇感,而是多了一些探求与思考。笔者每一次进出三峡,总把它当作解读三峡的一次机遇与缘份,每次乘船经过丰都的玉溪、高家镇、忠县的哨棚嘴、 井沟、奉节的老关庙、巫山的大溪、双堰塘,西陵峡的柳林溪、朝天嘴、中堡岛、白庙……这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时,总难免有许多感慨和敬仰,许多遐思与漫想。正如俞伟超先生在《长江三峡出土文物精粹》序言中所说:“引起了我们对数千年以来奋斗在那种山川峻险、风景奥秘环境中的历代勇士的无限遐想与尊重。”当然,三峡先民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题,对他们在那个原始时代的生存、生活状况、难免有诸多疑问和不解。首先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氏族部落要选择山川竣险的三峡地带来聚居?他们依靠什么来生存和代代繁衍、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三峡地区一...  相似文献   

10.
千年古镇归州,地处长江西陵峡北岸,距目前三峡工程大坝38公里。据北魏哪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述:“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三峡工程兴建将淹没该城,林归县委、县政府决定,1998年10月1日前整体东迁茅坪。由此宣告“刘备城”作为县城古老仓桑历史的结束。由于“刘备城”特殊的筑城原因,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小城镇群体中可称得上是一位“奇怪”兄弟。建城古搬迁多据《林归县志付已载,归州镇为西汉林归旧治,置县年代见诸史册最早为元始二年.或升为林归郡、归州、归州路、归州直隶州,或降为林归县,或设归州同时…  相似文献   

11.
秀三峡     
毫无疑问,长江三峡是神州众多自然景观中最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治之所在。美是一种境界。而体验美,本身也是一种境界。三峡很美。但在不同身份,不同职业者心目中,“美”的界定千差万别:才子佳人眼中的三峡,是一幅画或一首诗,可以随意把玩;达官贵人眼里的三峡,是一本贫脊蛮荒的奏折;船夫和峡江人眼里的三峡,则是“鬼门关”或“地狱”,那著名的“川江号子”,喊出的全是被峡江千年浸泡的辛酸……客观地说,美的三峡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五十年代末期,变门天险“湖须堆”和位于西陵峡中段著名的“峻岭滩”被炸…  相似文献   

12.
将今日之三峡与古代三峡从视觉中加以比较,人们便会发现同样也应验了“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句古老的哲言。是的,长江三峡多了一些现代色彩:现代交通工具,现代建筑设施,现代开发工程;长江三峡失去的可能更多:失去了原始之自然,失去满目葱笼的植被,失去了奇花异木与珍禽怪兽,失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在长江三峡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它所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仿佛聆听到大自然的哀叹和悲鸣……在人类演进的漫长历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省思的现象,例如在歧路上走了很远以后又折头重走老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呐…  相似文献   

13.
县市领导笔谈三峡旅游,这个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喷薄而出的新兴产业,正以其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潜力,迅速发展为三峡库区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库区人民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李鹏总理“使旅游业成为三峡库区的一项支柱产业”的指示.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重庆市的支柱产业”的要求,正是对三峡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加快三峡旅游全面开发,构建三峡旅游发展新格局。要加快重庆直辖市建设,使之在中西部开发中发挥中心城市的强大辐射作用;要加速三峡库区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峡文化进入工程文化时代几千年来,人们走进三峡,无论他的心情如何,无论他家有万贯,还是一贫如洗,他不可能面对神女峰、蒙门、西陵峡的神韵壮景无动于衷。三峡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山水文化,这是大自然的赐予。几千年来,三峡的山水养育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屈原、王昭君、欧阳修、杨守敬……他们在三峡历史的长河中各领风骚,建造王峡名人文化的殿堂,形成了三峡人文文化黄金般的积淀,这是我们先辈们的功绩。几千年来,在三峡生活的巴人、土家人、汉人,在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中繁衍,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编织出独特的民…  相似文献   

15.
三峡的秋色,在风里炫耀金黄;归州的细雨,在城头飘拂泣声。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屈原故里归摘下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牌子,东迁茅坪新城。这是历史性的大迁徙,是三峡水库将淹没的十一座县城中的第一座。鞭炮声中既有欢喜的喧哗,也有留恋的轻叹。素称“葫芦城”(因城的形状如葫芦而得名)的这只大葫芦,生长了千余年后,忽然间瓜熟蒂落了。昔日热闹的归洲古城,一下子岑寂了许多,寥落了许多,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我们冒着霏霏细雨,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登上了城背后的卧牛山腰,站在残留的古城墙上,鸟瞰着烟雨迷的…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不走三峡,不算到过长江;不游三峡,不算了解长江。 这是因为万里长江上,三峡的风光无限,景观奇特,令人欣喜,令人惊叹,更令人神往! 由于三峡的历史悠久,文化重厚,催人叩问,让我思辨,叫人遐想! 50年代初,我作为年轻的新闻记者,第一次放舟三峡,那是为了领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欣赏“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的秀美,感悟下新滩时“雪浪如雷倏崩散,青天乍落一声桡”那种劈波斩浪的豪迈。 岁月如流,到了80、90年代,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磨练,我再以一个史学工作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7.
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峡的植物世界,从自然之树木走进树木崇拜之神话。古人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自然环境之演变,可谓至精至辟。笔者每每放眼江山,也顿生无限沧桑之感。这长江,这三峡不正是沧海桑田之历史见证?现代之三峡满眼是奇峰峭壁、险滩漩流、迷云幻雾,很少有人知道,若将长江三峡自然面貌与古代比较,显而易见的是少了两岸绿色的植被,少了漫山遍岭的树木葱笼。这是历史留下的千古遗憾和无限惆怅!古代的三峡两岸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林木,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古籍中之文字载述和现代考古的新发现,提…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以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史的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的诗篇也就连绵不绝,清人有“西陵风俗由来厚”的说法,三峡地区风土民情古朴淳厚,历史上这里是楚文化与巴文化交融发展的区域,我们的先民们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民间信仰、时令节日等习俗方面,都有良好的风尚习俗,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文化也有自己的贡献。从文化角度来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长的文化沉积带,是民族文化的富矿地带。历代游历三峡的诗人们,不仅留连于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喜欢这里的民俗风情。从他们留下的华章美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巴山楚水的雄伟壮丽,也可以领略到巴风楚韵的古朴纯正。节日民俗文化是三峡文化中绚丽多姿、情韵生动的美丽小花,也是增强三峡诗歌魅力的文化内涵,从三峡诗歌欣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节日民俗文化,我们认为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动笔写这篇文章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这个题目。三峡里的城的确不大, “面江枕山”的忠州城只有五里多长;以盛产榨菜而闻名全国的涪陵,在同治《涪州志》中只是一座“周四里”的小城。其它的如王昭君的故乡归州(秭归),旧城也仅“周围三里分”。开县旧城(里城)  相似文献   

20.
南粤小“三峡”承众望“飞来”“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现在正式开工!”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这声庄严宣布在山谷中索绕;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和机械队伍以排山倒海之势,誓师北江畔,立坝镇黄龙!甲戌年10月18日,广东治水史册将铭记这一天——北江流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