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安星  常运兴  唐建峰 《石油机械》2003,31(12):15-17,20
油气混输管式捕集器工艺计算原则上应考虑两方面因素 ,即来流在管束分离段内应转变为分层流型 ,以便于气液分离 ;同时 ,储存段应能容纳清管工况下产生的积液 ,使液体不致于从气体出口流出。基于这两条原则进行分离段和储存段的设计计算 ,并动态模拟当 1/ 10 0 0概率最大液塞进入捕集器时液位和压力的动态变化 ,据此确定捕集器最优结构尺寸。基于上述原理 ,编制了管式捕集器结构尺寸优化设计软件 ,软件尚需实际工程的考核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生产的油气混输泵主要有单螺杆和双螺杆两种,单螺杆油气混输泵为CSY型,双螺杆油气混输泵主要有LWB,MPS,MW等几种泵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极地、沙漠、近海油气田的开发和开采,混输管路得到不断的发展。在段塞流状态下运行的混输管路,其终端设有气液初级分离设备─—液塞捕集器。综述了国外液塞捕集器的研究情况。液塞捕集器又分为管式和容器式两大类。介绍了管式液塞捕集器的组成和设计参数,以及容器式液塞捕集器的结构和静态与动态工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OLGA多相流瞬态模拟软件对混输管线进行段塞跟踪模拟,从而获取管线运行工况及最大段塞液量和持续时间.根据分离器的选型系列,需选三列DN 3 600 mm×18 000 mm的段塞捕集器才能满足要求.应用简化模型,模拟18-3000管线正常运行及清管过程中后部段塞流捕集器的运行情况,由模拟结果可知,管线设定的正常液位为1m,当清管段塞到来时,捕集器内液位最大值为2.2m,能接受全部来液量且控制在高低液位之间,段塞过后液位能及时恢复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对捕集器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C+ + Builder编程环境编制了容器式捕集器结构尺寸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根据标准油气分离器的工艺计算方法进行初步设计 ;采用动态模拟技术 ,建立捕集器内压力、液位变化、气液出口调节阀等动态优化数学模型。当管路为段塞流时 ,可动态模拟当 1/ 10 0 0概率最大液塞进入捕集器时液位和压力的动态变化 ,据此确定捕集器最优结构尺寸 ;当管路为其它流型时 ,可确定已知结构捕集器清管时允许的最大液体流量 ,以指示清管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各油田的油气接转站,一般包括油气加热炉、分离器、天然气干燥器、储油罐、输油泵、泵房、外输管线等一套系统工程,占地面积大、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不少地区因受条件限制不能建设接转站,严重制约了地下产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在石油、化工等工业中,流体经常会形成段塞流,从而影响工艺生产过程.采用段塞捕集器消除段塞流时,堰板的形状对使用效果有很大影响,着重研究了段塞捕集器堰板形状对段塞流消除效果的影响.对堰板的形状进行改进,提出使用V形上沿堰板,在不增加任何投资和运行费用情况下,就可以明显提高段塞流捕集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2020年11月引进了多功集油器,应用于单井倒油生产井,集油器是集油、脱气、加热、计量、装油为一体的压力容器(最高承压1.2MPa),罐车装油时,利用干气压力(0.5MPa)将集油器内的原油压到罐车内(不再使用打油泵装车),减少了员工上罐量油工作量,同时大大降低了接触硫化氢的概率.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塔河项目部根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常规油气混输撬现场运行的经验与问题,创新开发了过滤补偿器、翻板单流阀、自润滑机封等技术,解决油气混输在实际运行中的难点.对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证明了油气混输撬的实用性及可推广性,最终达到了伴生气的回收,降本增效,减少碳排放,站点流程简化,无人值守等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原油田属极其复杂的非均质断块油气田,矿场集输采取二级布站、常温输送工艺技术。集输半径大、液量大,低能、低液量、低含水边远井多,是中原油田地面油气集输系统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双南小油气区采用的"不加热、不加压、不分离"利用地层能量,油气从井口长距离"一条龙"混输到联合站的工艺流程,以及流程和管道的选择,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等内容的介绍,旨在说明油气混输工艺对提高小油气区开发的经济效益,减少油气损耗及增加油气混输距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油田边远井站集输管线的回压 ,提高抽油泵泵效 ,延长检泵周期 ,减少管线穿孔 ,提高原油产量 ,应用LWB型混输泵改造了纯梁采油厂的油气集输系统。介绍了LWB型混输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详述了其现场应用情况 ,并做了经济效益分析。分析表明 ,应用LWB型混输泵后 ,纯梁采油厂在三处油区分别实现年经济效益 2 74 8、 194 6、 737 2万元 ,投资回收期分别为 4 1、 5 8、 1 8个月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凝析液混输管道段塞流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春瑶  朱丽静 《天然气工业》2008,28(11):106-108
气液混输的集输工艺简化了气田集输系统流程,操作运行简便,适用无人值守的操作管理方式,已在国内陆上几个大型气田得到应用。但气液混输管道中常出现段塞流,段塞流对管道具有振动性破坏并导致管道末端工艺处理设备的不稳定运行。介绍了容器式、多管式等捕集器,针对气液混输管路提出分离器兼做容积式捕集器、分段清管法等设计措施,并以长北气田某集气干线为实例,讨论了缓解段塞流的生产运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长距离油气多相混输系统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宋承毅 《天然气工业》2010,30(4):107-110
与油气分输常规工艺相比,长距离油气混输工艺具有明显的降低投资规模的优势,可使自然条件恶劣的海上油气田和边际油气田实现有效开发。但长距离油气混输技术也是流体输送领域中最为复杂的技术之一,目前刚刚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为此,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运用"九五"期间对这一技术攻关取得的成果,设计建成了我国石油行业规模最大的油气混输系统——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油田长距离油气混输系统工程的经验,分析了工程概况与主要特点,讨论了需要解决的5个关键技术问题:①长距离起伏敷设混输管道压降的准确预测与管径优化;②强烈段塞流的捕集与末端分离器的平稳运行技术;③首站与混输干线事故流程的设置与控制技术;④混输干线投运与停输再启动瞬态工况的准确预测与操作程序;⑤H2S应力腐蚀与氢致开裂的抑制技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9项工艺技术措施。上述项目一次性投产成功,投产后平稳运行至今,开创了中国石油行业大输量、长距离油气多相混输系统工程设计的先例,其输量、长度、百万吨产能投资综合指标等都进入世界前列,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遗传算法的油气混输管网参数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油田地面多相混输管网优化研究中,结构参数优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对这个多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遗传算法进行管网结构参数优化计算,建立了优化计算的目标函数、水力热力学模型及管网分析模型,并用并列选择法和权重系数变化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运用遗传算法对某集输管网的结构参数进行的优化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可以节省费用15%以上。  相似文献   

16.
段塞流捕集器是崖13—1气田海南气体处理厂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焊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油气的生产,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通过对整个段塞流捕集器焊接技术的论述,为今后类似的焊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摆动转子式油气混输泵的应用与维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采油工艺改进中使用摆动转子式油气混输泵,具有结构紧凑、泵效高、加工简单、一次性投资少、维护费用低等特点。该泵在保证管道介质正常输送的条件下能降低油井回压,从而达到增产目的。现场应用表明,在油田油气混输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胡庆油田由于油气比低 (原始油气比≤ 1∶30 ) ,伴生气资源贫乏 ,单井平均产液量低 ,原油初凝点大于 32℃ ,井口及计量站的输送压力偏高 ,给油田的生产管理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为了解决油井回压高的难题 ,采油五厂技术人员先后试验掺水、电加热、水套加热炉等许多降回压技术 ,但  相似文献   

19.
寻找动、静叶片轴向间隙的最佳值是提高油气混输泵效率的一种途径。在原有100-YQH第2代样机的基础上,对不同动、静叶片间隙的单一压缩级在若干个入口含气体积分数工况下,利用CF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动、静叶片轴向间隙对扬程、效率及叶片扭矩的影响,来探讨动、静叶片轴向间隙对单个压缩级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改变动、静叶片轴向间隙所导致的气泡滞留情况的变化是扬程变化的主要因素;动、静叶片轴向间隙改变导致回流的强弱变化是叶片扭矩改变的主要原因;在所选的4个间隙中,15 mm间隙的压缩级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0.
胜利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改善稠油油藏的捕集强化采油技术在现场应用取得明显效果。该项技术在孤岛、河口、东辛等油田共进行49井次单井吞吐现场试验,平均单井累积增油265 t;在河口、孤岛、滨南等4个区块9个井组开展现场试验,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