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人居环境活态、立体的宝库,是可堪栖居理想家园的设计源泉。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阶段,希望通过对陆巷古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探讨,管中窥豹分析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生命观及中华民族的存续智慧,以期为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家园营建,赓续民族血脉提供探索及思考。以陆巷古村为锚点,尝试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生命栖居模式,分析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地缘适应的显性脉络及人伦秩序的隐形脉络,解析村落人居环境的生长形式;继而从人居环境的择址与营建两大方面认知村落人居环境对生命的守护。对村落人居环境与人之间的双元互动进行剖析,读取人的生命指向在人居环境上的投射表达,以及人居环境反作用于人的生命指向的交互影响,最终得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居住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生命栖居模式。  相似文献   

2.
归纳和总结洪坑村在原住民生活阶段如何将古村落人居环境系统得以延续,提出NFT式传统文化保护策略,为当地旅游公司和村民创造持续的收入。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剖析洪坑村的人居环境为基础来归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共生系统;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关于共生哲学的研究现状;案例分析法,在阐述NFT的具体应用中举例说明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如何在公益领域发挥作用。发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作用于洪坑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该框架指导了如何将NFT艺术生产结构嵌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系统中来,让文物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期能够为传统村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研究提供一个元宇宙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疫情背景下,以农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的提升与优化对策,以达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得到贯彻落实,但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通过对国外治理经验与疫情对治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和主体缺失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提出优化策略与治理路径。以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策略相结合为基准,科学有效地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路径,扎实稳步构建农村居民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徐玉洁  丁杰 《包装工程》2022,(S1):269-275
目的 为揭示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提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在新安江流域共采集的246个传统村落样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传统村落选址与水系的关系,归纳村落平面与立面形态特征,比较新安江上下游地区村落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结果 研究发现,新安江流域上游村落相较于下游村落表现出明显的亲水性特征。同时,上游村落平面形态以块状、带状为主,而下游村落则以块状为主。结论 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新安江上下游地区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黄洛华  江波 《湖南包装》2023,(3):130-134
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改造设计,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进行应用性设计研究,项目以海口市道郡村传统村落的传承改造为案例,对吴元猷旧居传承改造中采取的形式并非完全照样复原,而是有所植入与取舍并举,同时考虑在现代村落环境空间中主角“人”的行为活动对应的取向。挖掘和发挥乡村原有的优势及传统文化,注入旅游文创项目来改善、提高当地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文化层面的精神内涵,以可持续智慧生态发展模式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碳中和政策的引导下,追求城乡环境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从高碳到低碳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乡村改造与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以陕西省神木市大柳塔镇为例,首先对其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及地域特色进行了调研,继而针对大柳塔镇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了从生态、生活、生产环境三方面着手优化村落人居环境的低碳乡村空间规划设计策略,旨在构建适宜乡村发展的设计体系,探索低碳、可持续的乡村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8.
“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概括,是当下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近年来已在多地得到成功实践;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启示也可为三江地区侗族传统村落的乡村发展提供指导。三江县林溪镇高秀村作为第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通过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现阶段发展方向的偏移导致其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亟待解决。该研究以“两山”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为背景,根据村落现状,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村落发展需求,决定以乡村博物馆作为设计目标,整合其乡村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改善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三江侗族地区其他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大批极具历史价值的永州古村落正在逐渐失去其特有的聚落形态及文化景观。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走访调研永州周边多个传统村落,发现其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建筑布局过密、历史遗存损毁严重、现代文化冲击过大等问题。借鉴向光村、秀水村、勾蓝瑶寨3个传统村落的发展经验,结合永州市回岗村特色,通过打造产业景观、构建线性景观、活化建筑景观、重塑文化景观,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发展策略,旨在改善古村落人居环境、激发“空心化”古村落活力,为永州市乡村振兴进程中古村落景观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一定成就。随着十九大之后的"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有序开展,乡村村落文化、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叶、农业产业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启示。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掌握村落的现状和文化景观特征。以村民的意愿和发展的视角,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探究马家庄村的景观设计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当下,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参与其中,并提出各种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期待从中发挥积极的干预作用。但是自发式设计的理论,或更适用于乡村人居环境设计。基于“自发艺术”、艺术设计中的“反设计”,以及“艺术乡建”背景下石节子村人居环境改造的实验案例,辨析论证乡村人居环境设计自发式设计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在丰富性和多元化乡村文化构建中的价值。激活基于“内在需要”的“个体自发性”设计,是当代乡村人居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可能性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李梦黎 《包装工程》2022,43(16):318-326
目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洛阳传统村落艺术化手法的介入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形象、产业、文化3个层面对艺术助力传统村落振兴的基本策略进行探索。方法 以定量研究的方法,确定具有代表性的2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类型学分类重组的方法,对现有艺术助力的内容进行归类,并总结出目前助力所聚焦的层面;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艺术助力现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升级策略。结论 “艺术助力”是传统村落保护性复兴和传承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助力策略可围绕形象、产业、文化3个维度展开,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助力村落形象的打造,以设计与营销的融合助力村落经济的发展,以设计思维的导入助力乡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当今传统手工艺村落原有的良性共生关系被破坏,呈现村落与现代需求、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间互相对立共存的现象,从手工艺及村落共生性发展的视角,以夹江手工造纸村为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受造纸业影响的民居环境,通过对村落自身文化特色和现有共存现象的分析。方法 提出对手工艺与民居环境整体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试图推动手工造纸与民居环境从当下的异质共存向和谐共生的良序关系转化。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思想观点对共生理论进行溯源、归纳总结与探讨,并形成自我的“共生”解读视角。强调异质共存是共生的前提,结合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提出动态多元、通时合变的共生设计观,探索共生理论介入的可能性。结果 以石堰村为夹江县手工造纸村的典型样本展开具体个案分析,明确其文化核心价值,深挖“五缘社会”关系的共存现象,并进行系统性整理,结合造纸业的现代化发展,总结出在技艺更迭下石堰村民居环境的演变动因。结论 运用共生理论厘清民居环境内外共生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传统产居合一民居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共生性体系,确定生态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共生、传统产居方式与现代人居的共存,由此衍生新的村落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严黎  李娇 《湖南包装》2020,(2):92-94,10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在新时代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压力。传统农产品产业衰退和手工经济的没落遏制了村落的发展,年轻人的流失将传统村落慢慢推向灭亡。文章以"广水桃源村改造"为案例,探讨通过创意产业链模式对美丽乡村进行产业化和品牌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徽州碧山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蓓蓓  左小涵 《包装工程》2019,40(24):104-110
目的针对徽州碧山村导视系统设计问题,探讨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策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碧山村村落特质与导视设计的现状,指出目前导视缺乏整体系统性、地域独特性、时效性及安全标识缺失等问题。采用案例法、分析阐释法及系统设计方法,提出"有效传达、整体设计"、"村落特质,以人为本"、"文化导向,和谐共融"的设计原则,并展开对碧山村导视系统的设计实践。结论对碧山村进行包括地域视觉形象设计、字体设计、导向符号设计、导视图标设计、导视牌设计、手机APP界面应用等一系列完整的导视系统设计后,可以促进导视信息传达,更好地展现当地人文风貌,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以徽州区域特色为底色,强化碧山村特质文化优势"是徽州碧山村导视系统的创新设计理念。从乡村振兴视域研究碧山村导视系统设计,可以让设计更具实际意义,促进碧山村村落活化与文化旅游,同时对其他地区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溪南村作为徽州传统村落之一,其水系设施保存较为完备,极具特色,至今仍存留着利水功能和理水智慧。文中以徽州传统村落西溪南村水系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水系营建特色,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议和有益参考。通过解读西溪南村落以水系设施为主体所构成的村水空间,梳理水系入村、环村、出村的运行特征,发掘和归纳村落水系营建存在的智慧理念。西溪南村因地制宜的水系营建,使其成为徽州传统村落较为成功的利水、理水案例,其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利民价值和生态净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众多,一直以来乡村问题就成为了社会进程中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但随着乡村重心向城市的倾靠,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照搬城市元素,导致乡村特有传统文化和物质文明逐渐凋敝,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反而致使人与环境形成割裂局面,无法达成和谐共生,还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们对于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策略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亟需人们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桐庐县荻浦村的成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和谐共生理念下,提取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可以尽量避免对原有乡村面貌和风俗文化造成破坏的“共生”设计策略,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和美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