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讨论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厘清其术语内涵、研究领域、发展脉络和研究类型,思考其构建路径。方法通过概念辨析,厘清设计研究的术语内涵:一是为特定设计项目进行信息拓展的实践研究;二是发展一般化、结构化设计知识体系的学术研究。进而将设计学术研究分为一般设计研究和特定领域设计研究。基于设计知识和知识生命周期,提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知识生命周期”,强化实践、用户与研究之间的知识循环。从类型学角度概述设计研究的类型,重在阐述研究方法的选择。通过“设计信息框架研究”的案例,研究与思考“如何构建设计研究”这一问题。结论设计研究中的学术研究,旨在研究发展设计知识的机制,并维持其知识生命周期,从而为设计实践提供可使用的知识平台。设计研究者需要更清晰自己知识创造的使命,并进行更深入、更有价值的设计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朱林 《艺术与设计》2007,(1):116-119
“中国设计师开始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设计服务的时候,他们需要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结合,例如规格设计,与之同时,对于中国设计来说,需要继承的是:中国的设计师必须具有信心提供新的设计敏锐度,以及将他们自身从西方思想中解脱出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杨程  毛慧娟 《包装工程》2023,44(12):213-222, 234
目的 厘清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结合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以期增加读者对该交叉领域的认识。方法 分析梳理近年来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协同发展相关研究文献及案例,对该交叉领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和创新途径进行综述,对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论 归纳了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目前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交叉领域存在差异化与深入度研究不足、缺乏从事手工艺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亟待建立多元化审美标准及价值评价体系、缺少量化标准等问题。运用自然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设备辅助设计,从用户视角展开设计,设计理念越发交融是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传统造物审美的视角来分析当代智能家居设计,通过对当代智能家居市场产品进行调研,使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现有产品功能点,交互点,及内部系统逻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当代智能家居在用户生活中的交互性及用户在整个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参与性。从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用户需求层次,美学技法,审美设计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来论证传统造物思想在当代智能设计中的内在联系,将当代智能产品回溯到传统本真,遵循“道法自然”的设计原则。传统造物设计核心思想为人性化设计,即无论设计任何产品都应该考虑到人的使用因素,但人并非凌驾于物之上,两者应和谐相处,才能到达“和”的设计思想理念,此时人与物也会发挥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5.
陈楠 《包装工程》2023,44(10):12-23, 107
目的 立足设计学的研究视野,从传播学、美学等跨学科视角,梳理兼具信息传播与艺术审美双重功能的汉字文化发展历程,旨在建立新的汉字设计史观,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设计研究体系,为汉字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提供更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依据与学术支撑。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厘清汉字设计相关学术概念,梳理汉字形态与呈现载体的演变以及汉字文化与国计民生的逻辑关联,全面、系统地考察汉字发展中的设计问题。将汉字形态与设计形式的历史演变作为横向发展轴线,挖掘其中潜藏的文化脉络;将汉字设计思维、依托技术载体、实践应用作为纵向发展轴线,探索汉字发展中内在逻辑要素间的关系。结果 首先鲜明地提出“中国汉字设计史”的学术概念,其次从横向与纵向梳理汉字设计史的主体结构,在设计学的视角下建构史论体系,最后将汉字设计智慧与方法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与具体的设计实践之中。结论 以“汉字设计史观”发掘汉字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设计智慧与文化内涵,提升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领域的文化价值,拓展汉字设计的理论研究空间和实践创作场域,为构建中国汉字设计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黄舒婷  潜铁宇 《包装工程》2022,43(24):324-329, 350
目的 研究传统生肖“鼠”元素在红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探析传统生肖“鼠”元素在现代红酒包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为生肖包装提供思路,多元化促进红酒产业的包装与发展,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找寻新方向。方法 通过对传统生肖文化的深入了解,充分发挥优势,从实际设计案例“鼠你缤纷”系列红酒包装设计出发,分析和探究传统生肖“鼠”元素在红酒包装中的创新运用。结果 传统生肖包装已然成为日趋流行的文化现象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也使现代包装设计更具生机与活力。结论 生肖“鼠”元素在红酒领域的设计再创造,在提高红酒的市场竞争力与商业价值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开辟了路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仰韶文化、西周、战国、秦、西汉及唐具有代表性文物为例,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方法 从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文物对比研究、材料科学及加工工艺分析等方法,探索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成因与演变,得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器物的设计特点和发展脉络,设计文化更多体现在“天、地、人”的关系之中,体现了古代“由器至道”“格物致知”的造物思想。结果 证明中国自古以来都存在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其“师法自然”“以人为本”“兼爱及节用”等设计思想对当代设计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下的设计特征,与时俱进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设计历程。结论 设计文化的继承不是复古,而是有创新的继承;不仅是“器”或“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的继承。中国的设计就是在“格物致知”和“由知格物”的循环递进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吴晓莉  刘军 《包装工程》2024,(6):450-454
目的 对当今中国新平面设计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平面设计领域。方法 对当今中国新平面设计中的“中国风”视觉元素、艺术动线的视觉符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案、三维立体空间的视觉表现、图文蒙版的设计手法、单色处理的设计风格、金属质感的设计风格、字体与版式的设计风格、孟菲斯风格的设计、未来主义这10种不同热潮的视觉元素及设计风格进行了简要阐述,梳理了不同设计风格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结果 传统的平面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们视觉审美的需求。平面设计的领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经从传统的平面设计迈入了新平面设计的领域,视觉传达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因而形成了各个阶段多元化的设计风格,探寻不同热潮的视觉元素及设计风格已成为了必然。结论 设计师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新平面设计发展的脉搏,还要大胆地探寻新平面设计的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9.
传统艺术的“线”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线”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呈现的多变质感和丰富形象,“色”在传统艺术作品中的独特理念为启示,分析了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精华,从传统艺术中提炼用线、用色的技巧和规律,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理论与审美价值中。论述了先深入学习传统、再总结提炼精华、后融合应用设计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坚守并弘扬民族文化,融民族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文化于一体,学习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才能创立具有中国品质的包装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0.
陈静 《包装工程》2017,38(6):138-142
目的榫卯结构代表了中国传统木作手工艺的千年传承与设计精华,为将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与延续,重点探索榫卯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拓展设计方法,为榫卯结构的发展及应用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方法通过列举、对比、实例分析的方法,解析榫卯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的优势,分析两者结合的设计基点,探索与研究具体的设计方法。结论从造型、寓意、形式和创意4个方面,结合具体设计案例,探讨榫卯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具体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为现代设计领域的设计创作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设计政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通过对设计政策中的中外设计产业比较、设计监管和设计治理、设计制度史三个方面的分析及研究,认为我国的设计政策研究在理论方面应加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提出应加强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研究中的概念史方法和制度史方法等多方位的应用;在研究视野方面,设计政策应树立一种全球史观,注重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在理论、方法和历史观上实现新的拓展,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主体性的设计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探究快消文化对中国新式茶饮的影响和利弊,以及新式茶饮品牌形象设计的策略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法对快消文化及品牌形象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利用比较法对比传统与新式茶饮之区别,分析新式茶饮发展现状及优势与困境,并基于快消文化和大卫·艾克的品牌形象测量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从“轻、新、优、潮”四层面探究新式茶饮品牌形象设计策略。通过总结分析茶饮头部品牌的发展策略和产品、符号、人性化、企业四层面的品牌形象设计方法,得出快消文化视域下,应善于发扬其“快速、便捷、创新”等优势,弥补其“同质化、不养生、高损耗”等劣势,最终达成中国茶年轻化与国际化的品牌初心。  相似文献   

13.
陈滢竹  汪泓  谭勇 《包装工程》2022,43(18):327-333
目的 立足重庆旅游消费市场现状,以“江舟子”文创品牌为例,植根重庆“川江号子”非物质文化,探索重庆地域文化在旅游文创品牌用户社区视觉构建与产品设计中的方法、路径和价值。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调研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重庆现有文创产品的巨大市场潜能,探索构建文创品牌用户社区视觉设计与产品创新的“一体化”设计架构。结论 总结出可供复制和推广的重庆旅游文创品牌用户社区视觉构建与产品设计策略,拓展重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激发重庆旅游城市文创产品的消费活力。  相似文献   

14.
探讨20世纪初期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发生的从理疗躺椅到现代躺椅的设计演变,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史学家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转变。通过历史编纂学的研究方法从3个角度进行梳理和论证。首先从文化维度分析人们对斜躺姿势和“舒适”概念的认识转变,其次从生理科学维度看人体工程学角度下椅子与人体的关系,最后从社会维度针对现代躺椅作为现代主义标签这一现象在物质文化研究方法论层面进行反思。从文化史、科技史角度将各时期史学家对斜躺姿势、“舒适”概念与人椅关系的观点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避开传统的现代设计史研究视角,对躺椅的设计演变进行更为多元的探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化生态视域的阿尔瓦·阿尔托设计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理念,探索文化生态对设计领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阿尔托那蕴含文化内涵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为当代中国设计领域的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为避免设计造型趋同现象泛滥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方法运用文化生态领域的概念和特性解读阿尔托经久不衰的设计理念,将其归纳为文化诉求设计方法与仿生设计方法,并结合设计案例进一步从文化内涵和生命通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梳理、分析和诠释。结论文化生态是阿尔托设计思想内核,他既传承"师承自然"的传统文化观念,又从情感化方面着手,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层面进行改革创新,因此他的设计更具有文化性、情感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6.
方丽敏  魏洁 《包装工程》2020,41(8):208-212
目的研究中国古代玩具空竹的造物设计特征和传统造物思想。方法以传统竹木空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空竹在历史上的发展和作用,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形制的空竹展开对比研究,综合运用设计学、力学等方法对其造型、结构、尺寸、材质工艺、设计原理等展开设计研究。结论空竹作为中国传统玩具,依托于民间手工艺人的经验积累,是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成果,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达了传统科学精神。空竹具有独特、简洁、灵活的设计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思想,凝结了民间传统造物朴素的设计美学。空竹所体现的质朴的设计思想对于现代设计有借鉴意义,对传统造物设计思想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亮亮  胡书可 《包装工程》2018,39(20):310-314
目的 生态设计是兴起于21世纪的全新设计理念,是在有限资源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天工开物》中的生态造物思想进行研究,为处于形成阶段中的生态设计寻求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并为现实问题的解决寻求路径。方法 对《天工开物》生态造物思想做系统性剖析,对照前人的研究,并拓展到我国传统造物思想的高度,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结合我国当今的设计现状进行研究。结论 《天工开物》生态造物思想是我国传统造物文化的代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当今的生态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为我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形成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思考方式;为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钺 《包装工程》2018,39(14):260-262,266
目的中国风格充满文化底蕴,展现国家文化能量,与设计行业的融合也是由来已久,探究中国风与平面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及策略成为当今的设计热点。方法中国风渗透到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用特有的文化符号来表现,用充满内涵的文化精髓提升设计水准,营造出独具魅力的视觉体验。由平面设计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入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造型、符号语言,凝练中国风的表现方法,通过"形"、"意"的结合探讨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融合的形式,进而深入分析中国风的平面设计在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和海报设计中的具体表现。结论中国正在崛起,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的瞩目,当今时代的平面设计只有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审美情趣,充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创造出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风,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