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椰子油和富含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和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的油脂为原料,NS40086脂肪酶为催化剂,酶法合成中长碳链甘油三酯(MLCT)。确定反应体系并探究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加酶量和反应时间对产物中MLCT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分子蒸馏纯化产物。结果表明:在底物摩尔比0. 8∶1、反应温度65℃、加酶量8%、反应时间6 h、无溶剂体系条件下,产物中MLCT的含量为70. 44%;分子蒸馏后产物中甘油三酯含量达97. 22%;通过UPLC-Q-TOF-MS分析甘油三酯组成,结果表明酯交换反应生成了与人乳脂结构相似的MLCT,具有代表性的有OPLa、LPLa、OLaO、LLaO、OPCa、OMLa、LLLa、OLaLa、LLaLa等。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高含量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和低成本的酶法催化合成MLCT工艺,以一级菜籽油为原料,采用脂肪酶Lipozyme TL IM酶法催化酯交换合成MLCT,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底物配比(菜籽油与中链甘油三酯质量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添加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MLCT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MLCT合成工艺条件为底物配比3∶1、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50℃、酶添加量8%(基于底物的质量),在此条件下MLCT含量达到87.50%。优化的MLCT合成工艺具有MLCT含量高,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的优势,可降低能耗及减少酶失活,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采用间接法定量,建立了HPLC-ELSD外标法和GC-FID内标法测定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的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HPLC-ELSD外标法测定辛癸酸甘油酯和大豆油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1.0%和99.5%,RSD分别为1.58%和1.62%,得到酯交换产物中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为72.8%±0.80%;GC-FID内标法测定辛癸酸甘油酯和大豆油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4%和99.6%,RSD分别为1.24%和2.03%,得到酯交换产物中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为72.5%±0.84%。说明两种分析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HPLC-ELSD外标法的分析时间为43 min,GC-FID内标法分析时间仅需12.7 min。 相似文献
4.
以桑蚕蛹油为底物,通过酶法催化其与三辛酸甘油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s)。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酶种类、底物质量比、反应温度、加酶量以及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对酯交换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采用Lipozyme TL IM脂肪酶,三辛酸甘油三酯与桑蚕蛹油质量比1∶ 4,加酶量为底物质量的8%,反应温度45 ℃,反应时间10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为98.42%,酯交换产物中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含量为98.73%,辛酸含量为20.00%,α-亚麻酸含量为30.09%。 相似文献
5.
母乳中甘油三酯的结构对于婴幼儿的脂肪消化吸收具有重要影响。作者所在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母乳脂肪天然富含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是母乳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甘油三酯,其质量约占总甘油三酯的30%,主要结构是一个中链脂肪酸和两个长链脂肪酸构成的单中链型甘油三酯(MLL)。母乳中几乎不含中链甘油三酯(MCT)。作者综述了母乳脂肪中MLCT的含量、组成、影响因素以及母乳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甘油三酯的差异,总结了MLCT的消化特性,以及MLCT型母乳替代脂的研究进展,为新型配方奶粉脂肪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步酶法制备sn-2位富含DHA的中长链结构脂。首先,利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435催化DHA藻油发生醇解反应,溶剂萃取以获得富含DHA的单甘酯,再利用脂肪酶催化单甘酯和癸酸的酯化反应合成sn-2位富含DHA的中长链结构脂,并对中长链结构脂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酶法酯化反应条件为真空度0.05 MPa,单甘酯与癸酸摩尔比1∶3,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添加量为底物质量的8%,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9 h。在最优条件下,酯化产物中甘油三酯(TAG)含量为96.55%,TAG脂肪酸组成中,DHA占总脂肪酸的40.04%,占sn-2位脂肪酸的72.15%。纯化的产品TAG中中长链结构脂占99.14%,含DHA的中长链结构脂占67.69%。 相似文献
7.
采用间接法定量,建立了HPLC-ELSD外标法和GC-FID内标法测定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的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HPLC-ELSD外标法测定辛癸酸甘油酯和大豆油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1.0%和99.5%,RSD分别为1.58%和1.62%,得到酯交换产物中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为72.8%±0.80%;GC-FID内标法测定辛癸酸甘油酯和大豆油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4%和99.6%,RSD分别为1.24%和2.03%,得到酯交换产物中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为72.5%±0.84%。说明两种分析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HPLC-ELSD外标法的分析时间为43 min,GC-FID内标法分析时间仅需12.7 min。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采用富含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分子蒸馏单甘酯(MAG)和癸酸为原料,以Novozyme 435酶为催化剂,通过酯化反应制备富含中链脂肪酸及中长链脂肪酸的甘油二酯(DAG)(含有中链脂肪酸甘油二酯(MCD)和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二酯(MLCD))。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底物摩尔比(癸酸与MAG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酶量对产品中DAG含量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仪(G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脉冲核磁共振仪(p-NMR)、X-射线衍射仪(XRD)和偏振光显微镜(PLM)分析手段,研究DAG产品的脂肪酸与甘油酯组成、热力学性质、固体脂肪含量、结晶特性等。最终所选工艺条件为:底物摩尔比1∶1,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5 min,加酶量5%。在所选择的工艺条件下,DAG含量为(37.3±0.1)%,其中MCD含量和MLCD含量分别为(7.28±0.1)%和(30.02±0.1)%,DAG和甘油三酯(TAG)的含量比为9.8∶1;固体脂肪含量表明产品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过晶型和晶体微观形态分析,DAG主要为β晶型。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