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小烛树蜡为凝胶剂,制备低芥酸菜籽油油脂凝胶。研究小烛树蜡添加量对油凝胶的相变、持油性、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 SFC)、凝胶晶型及硬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烛树蜡添加量≥4%时,掺入低芥酸菜籽油中可制得具有固体性质的油凝胶,添加量为8%时,小烛树蜡使得持油能力(oil binding capacity, OBC)最强;SFC均在2%~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SFC减小;晶型分析表明小烛树蜡低芥酸菜籽油油凝胶主要晶型均在4.70 ?和3.80 ?附近;油凝胶硬度随着小烛树蜡添加量增大而逐渐增大,添加量为10%时小烛树蜡油凝胶硬度适中。为日后小烛树蜡油脂凝胶替代传统起酥油,生产具有高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的烘焙食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食品级蜡米糠蜡、蜂蜡、巴西棕榈蜡为凝胶剂,以大黄鱼鱼油为基料油,构建了3种油凝胶体系,系统地分析了3种凝胶体系的外观形态、持油率、流变行为、凝胶晶型及熔化结晶曲线,并对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种凝胶剂临界凝胶浓度为3%。蜂蜡持油率98%以上,棕榈蜡最差;油凝胶的储能模量(G′)大于损失模量(G″),但G′随着角频率的增加而增加;3种油凝胶均存在α、β、β′晶型结构,并以α和β′型为主;熔化结晶曲线显示,随着凝胶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其结晶过程中结晶温度和熔化过程中熔化峰值温度均提高;结构表征发现,米糠蜡的小晶体以簇状结构形式存在,蜂蜡形成的晶体在一维方向上形成少量的“絮状”结构,棕榈蜡油凝胶中晶体以“放射状”形态聚集成小球状结构。该研究结果表明在鱼油中添加适量的天然蜡可以形成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良好的油凝胶。  相似文献   

3.
在稻米油中添加一定量的甘蔗蜡制成具有塑性的油脂凝胶。研究甘蔗蜡添加量对油脂凝胶硬度、热力学性质、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条件下,油脂凝胶中甘蔗蜡添加量不小于7%时,即可出现凝胶行为。油脂凝胶体系的硬度、SFC、融化焓和结晶焓均随甘蔗蜡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加。XRD结果显示,甘蔗蜡油脂凝胶中同时含有α、β、β’三种晶型,其中以β晶型为主,随着甘蔗蜡添加量增多,α和β’晶型的量增多。晶体呈球状,分布均匀。随甘蔗蜡添加量的增加,结晶数量增加,尺寸减小,导致分布密度增加,即甘蔗蜡添加量越高,硬度越大,结构化植物油的能力越强,形成油脂凝胶结构稳定性越好,表明在稻米油中加入甘蔗蜡可以形成油脂凝胶,该油脂凝胶中无反式脂肪酸,富含天然营养成分,具有适宜的油脂凝胶硬度及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大豆油中添加一定量的玉米蜡制成具有塑性的凝胶油。研究了玉米蜡含量对凝胶油结构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蜡含量对凝胶油的硬度、持油性、固体脂肪含量(SFC)、热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玉米蜡含量增加,这些性质参数均有增大趋势;不同玉米蜡含量的凝胶油晶体均为细长针状,随玉米蜡含量增加,其针状结晶尺寸减小,空间分布密度增加;但玉米蜡含量对凝胶油体系的晶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以三级稻米油为基料油,研究了米糠蜡(rice bran wax,RBW)添加量对凝胶油形成特性的影响及凝胶油结晶形成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25℃时,RBW添加量为4%时便可形成凝胶油。随着RBW添加量的增加,凝胶油的硬度明显增加,贮藏30 d后凝胶油硬度变化不显著。凝胶油的固体脂肪含量也随RBW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多趋势,凝胶油主要为β′晶体。4%和7%RBW添加量凝胶油晶体为絮状,添加量为10%时凝胶油晶体转变为长枝晶状且密度增大。该凝胶油仅有一个结晶峰,采用Avrami方程模型拟合出的直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34 31),说明Avrami方程能较好地适用于稻米油基凝胶油结晶过程的研究,得到Avrami指数n为1.396 83,表明该凝胶油的晶体成核为均相瞬时成核并按照一维与二维混合结晶方式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米糠蜡、棕榈蜡、蜂蜡3种食品级植物蜡为凝胶剂,葵花籽油、油茶籽油、亚麻籽油、棉籽油为基料油,构建了植物油基油凝胶,系统分析了油凝胶的外观形态、持油能力、微观结构、硬度、晶型及熔化结晶行为。结果发现,棕榈蜡基油凝胶涂抹性能优良,蜂蜡基油凝胶在三者中具有最高的持油能力。微观分析表明,米糠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较为清晰,呈细长的针状;蜂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最为细小,呈细小的针状;棕榈蜡形成的油凝胶,针型细密,并呈絮状结晶。晶体密度及样品硬度均随凝胶剂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油凝胶的晶型与凝胶剂质量分数、基料油的种类无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凝胶剂的种类。熔化结晶行为表明,凝胶剂种类相同时,随着其质量分数的增加,油凝胶的结晶/熔化峰值温度均升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初榨大豆毛油中天然磷脂,通过添加β-谷甾醇,使其与天然磷脂形成复合凝胶剂制备油脂凝胶,研究β-谷甾醇添加量对油脂凝胶硬度、热力学性质、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凝胶晶型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条件下,油脂凝胶中β-谷甾醇添加量不小于12%时,即可出现凝胶行为。油脂凝胶的硬度和SFC都随着β-谷甾醇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硬度变化显著。β-谷甾醇添加量对热力学特性影响较大,熔化结晶均为单峰。油脂凝胶主要为β型晶体,晶体为长针状并均匀分布,随β-谷甾醇添加量的增多,油脂凝胶晶体密度增大,尺寸变小,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更加紧密,截留植物油的能力不断提高,表明β-谷甾醇可以与初榨大豆毛油中的天然磷脂结合形成油脂凝胶,该油脂凝胶中无反式脂肪酸,富含天然营养成分,具有适宜油脂凝胶硬度及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将单硬脂酸甘油酯、硬酯酰乳酸钠、聚甘油脂肪酸酯分别与米糠蜡复配制备凝胶油,研究乳化剂添加量对凝胶油持油率、晶体形态、热学性质、分子间作用力、晶型和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的复配质量比对凝胶油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性都会产生影响,但对持油率和总焓变却不呈浓度依赖。随着单硬脂酸甘油酯含量的增加,α、β和β3种晶型共存,晶体形态从针状转变为簇状,且表现出较好的流变性质。当单硬脂酸甘油酯与米糠蜡复配质量比为5:2时,持油率高达87.94%。分子间作用力表明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聚甘油脂肪酸酯依靠氢键的键合作用增加液态油的束缚力和粘弹性质。  相似文献   

9.
选择以漆油为基料油,漆蜡为凝胶剂制备漆油基有机凝胶油,采用旋转流变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偏光显微镜等研究不同漆蜡添加量对凝胶油流变特性及结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条件下,漆蜡添加量为5%时便可形成有机凝胶油。随着漆蜡添加量的增大,凝胶油硬度明显增加,凝胶油表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特征越强,经过幂律模型拟合得到其流动指数n在0.12~0.48之间。在频率扫描范围内,凝胶油体系的储能模量(G′)明显大于损耗模量(G″),样品形成较为紧密的凝胶结构,且随着漆蜡添加量的增大,凝胶油网络结构越稳定。通过对凝胶油结晶特性分析发现,凝胶油中的结晶结构成球状且随着漆蜡添加量的增加,结晶形态单元分布变得相对致密,主要为β′型晶体。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亚麻籽油基油凝胶作为替代传统塑性脂肪的潜力,以米糠蜡为凝胶剂,探究不同米糠蜡添加量对亚麻籽油基油凝胶外观形态、微观结构、持油率、理化性质及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米糠蜡添加量不小于6%时才会使亚麻籽油凝胶化;随着米糠蜡添加量的增加,油凝胶的结晶网络结构由簇状逐渐转变为针状,结晶密度增大;油凝胶的持油率、酸值以及熔融峰/结晶峰峰值温度均随着米糠蜡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油凝胶的过氧化值随着米糠蜡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综上,在亚麻籽油中添加适量的米糠蜡可形成热塑性好、结构稳定、理化性质良好、持油率高的油凝胶。  相似文献   

11.
蜡染印花废水处理及回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利 《印染助剂》2007,24(5):45-46
探讨了经乳化和氢氧化钠处理的蜡染印花废水(分类回收)中蜡(蜡染印花中蜡的主要成分是松香)的分离、脱水、熬制,最终得到合格回收蜡.  相似文献   

12.
孙理  陈水林 《印染助剂》2006,23(3):31-32
将目前机械化蜡染厂采用的气浮回收蜡和我们实验室使用的热水脱蜡法、有机溶剂萃取回收法、水基表面活性剂乳液回收法及干法除蜡等方法比较。结果表明:热水脱蜡法是最适合机械化蜡染厂进行蜡的回收.回收成本低、回收率高达95%以上、回收蜡可直接用于蜡染,并且脱蜡废水大幅减少,可为污染严重的蜡染生产企业解决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雅萌 《中国油脂》2021,46(4):103-107
以玉米蜡糊为原料,采用丙酮萃取法制取玉米蜡。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料液比、搅拌速率和萃取次数对玉米蜡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玉米蜡纯度和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玉米蜡的最佳制取条件为料液比1∶ 5、萃取温度50 ℃、萃取时间70 min、搅拌速率300 r/min、萃取次数4次;在最佳条件下,玉米蜡提取率为66.71%,纯度为97.23%,磷脂含量为0.18%,白度为59.86%,酸值(KOH)为0.99 mg/g,皂化值(KOH)为124.56 mg/g,水分及挥发物为0.03%,熔程为68.01~81.98 ℃,丙酮残留为14.98 mg/kg。  相似文献   

14.
Rice bran oil (RBO) comprises 2–4% of rice bran wax (RBW) which contains wax esters (WE), hydrocarbons and other minor constituents, and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nformation on the RBW yields by various extraction methods and the WE contents in RBW. In this study, the yields of RBO and RBW extracted with Soxhlet and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were compared with establish suitable RBW preparation methods. HPLC methods were also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WE contents in RBW. MAE with hexane was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for higher RBW yields as well as higher WE contents. The HPLC analysis proved that around half of the refined RBW consists of WE. The results established an efficient procedure for RBW preparation, which includes MAE with hexane, RBO refinement, winterisation, solvent fractionation and HPLC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15.
16.
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漆蜡与异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漆蜡基异丙酯。首先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然后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酯交换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漆蜡基异丙酯的组成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在脂肪酶催化下,漆蜡可与异丙醇反应生成目标产物; Novozyme 435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蜡比4∶1、脂肪酶加量10 g/L、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36 h,在此条件下酯交换率为86. 7%,漆蜡基异丙酯的酸价(KOH)为3. 28 mg/g;漆蜡基异丙酯主要由棕榈酸异丙酯(73. 64%)、油酸异丙酯(19. 39%)、硬脂酸异丙酯(6. 15%)和亚油酸异丙酯(0. 82%)组成。  相似文献   

17.
张玲 《印染》2013,39(16):30-31,49
介绍了机印印蜡的主要工艺过程及特点,分析了机印印蜡容易产生的如印后染色透底、蜡印布左右印蜡不匀、发丝纹不匀、蜡与布粘结不牢等问题,通过调整印蜡工艺,如加入2%以上的油相黏结剂等措施,严格控制和规范工艺操作,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可以提高印蜡质量。  相似文献   

18.
氧化聚乙烯蜡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水平 《印染助剂》2007,24(6):24-27
氧化聚乙烯蜡在纺织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用量、乳化时间、乳化温度、搅拌速度、助乳化剂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采用高温高压直接乳化氧化聚乙烯蜡为微乳液的配方组成和乳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针对漆蜡的加氢工艺和复配漆蜡的复配加氢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钯碳催化剂用量0. 5%、氢气压力0. 3 MPa、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150℃、转速500 r/min的条件下,加氢后漆蜡中硬脂酸相对含量提高到23. 89%,熔点由49. 6℃上升到50. 9~52. 6℃。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将加氢后的漆蜡与LH蜡(精制乌桕蜡)按复配比1∶1进行复配加氢,得到硬脂酸含量为17. 48%的新型复配漆蜡,接近日本精制白蜡中硬脂酸含量17. 60%。由于LH蜡的市场价格远低于漆蜡的市场价格,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因而这种新型复配漆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从漆籽皮提取漆蜡超声波辅助浸提工艺及漆蜡理化特性,以提取得率为指标,选择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漆蜡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物料粒度40~60目、液固比12:1(ml/g)、超声温度65℃、超声时间80min、超声功率140W,在此条件下,漆蜡提取率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