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玉宝  李慧嘉 《包装工程》2022,43(2):346-351
目的提取客家文化基因,运用现代设计语言,探讨客家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模式。方法从客家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客家传统村落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景观所体现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赣闽粤边区客家文化基因,分析客家传统村落文化设施的系统化、生态化的设计原则。结果阐述赣闽粤客家传统村落遗存之茶亭、风雨桥、池塘、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情况,并以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白鹭村)为例,提炼白鹭村村落文化基因,研究其公共文化设施创作思路。结论将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提出客家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客家文化基因和现代设计语言、农业生产性景观和生活空间、客家文化体验旅游相融合的构建方法,实现客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破"与"立",再现客家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我国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其村落空间环境直观、全面地反映整个村落的历史演变,蕴含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应高度关注并予以保护[1].随着城市空间扩张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村落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侵害,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对村落空间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黄洛华  江波 《湖南包装》2023,(3):130-134
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改造设计,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进行应用性设计研究,项目以海口市道郡村传统村落的传承改造为案例,对吴元猷旧居传承改造中采取的形式并非完全照样复原,而是有所植入与取舍并举,同时考虑在现代村落环境空间中主角“人”的行为活动对应的取向。挖掘和发挥乡村原有的优势及传统文化,注入旅游文创项目来改善、提高当地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文化层面的精神内涵,以可持续智慧生态发展模式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4.
对影响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形成的生产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如何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传统村落与人工环境之间建立起协调的生态关系。通过对苏锡地区传统村落稻作经济产业利用自然资源方式特点的探讨,就当地传统村落环境“村落择址以水为邻、空间肌理以水为骨、滨水环境综合经营”的生态营建特点与当地稻作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在太湖流域水网纵横密布的苏州、无锡地区,当地传统村落为实现稻作生产所需,在以水稻生产为目标的指导下营建村落环境,在高效利用当地水环境资源的同时,保证了水环境的生态稳定性与延续性。这正是苏锡地区传统村落环境具有高效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以活化村落公共空间和传承特色地域文化为研究方向,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方法,选取婺源县思溪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揭示了思溪延村公共空间的现存状态。研究发现,文旅融合背景下思溪延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村落的发展需求,村落内各类型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功能退化的困境。鉴于此,以文旅融合为指引,提出思溪延村社会性活动公共空间、自发性活动公共空间和必要性活动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从而焕发村落内在活力,实现思溪延村公共空间保护有力、传承有序和发展可持续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陈怡 《包装世界》2016,(1):16-17
本文在对韩岭村落调查分析与材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对主要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分析了浙东学派对村落空间的影响因素,揭示了韩岭村落空间意象形成的深层次内涵,以期从地域文化入手把握韩岭村落空间意象的形成规律,并为宁波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鉴的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齐欣 《照相机》2013,(11):35-39
严格意义上的村落。应该指历史上小农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农村民居点。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徽州村落的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风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尽管传统中国人相信风水说的较少,但在徽州“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确是事实。明清时代.风水是徽州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风水观念成为村落形态的重要控制力量,寻一方风水宝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家族聚居的场所,村落的家族结构与其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通过空间三元辩证法分析发现:传统家族村落择址中的风水观念及其空间格局中的层级秩序,分别体现了人们对天人合一和尊卑位序理念的空间实践;传统家族村落还普遍具备以中为尊、外扩生长的空间表征,但单姓家族村落和多姓家族村落之间存在差异化的格局模式;在微观视角下,传统家族村落内部也充满生活化的符号,它们象征了团结和睦与兴旺吉祥,共同呈现了向心凝聚、兴旺发达的表征空间,表达着强烈的内聚意蕴。对于无形的人居场域而言,中国传统村落作为血缘和地缘的共同体,研究其家族构成与村落空间的关联性,能为家族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人居环境活态、立体的宝库,是可堪栖居理想家园的设计源泉。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阶段,希望通过对陆巷古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探讨,管中窥豹分析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生命观及中华民族的存续智慧,以期为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家园营建,赓续民族血脉提供探索及思考。以陆巷古村为锚点,尝试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生命栖居模式,分析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地缘适应的显性脉络及人伦秩序的隐形脉络,解析村落人居环境的生长形式;继而从人居环境的择址与营建两大方面认知村落人居环境对生命的守护。对村落人居环境与人之间的双元互动进行剖析,读取人的生命指向在人居环境上的投射表达,以及人居环境反作用于人的生命指向的交互影响,最终得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居住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生命栖居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徐玉洁  丁杰 《包装工程》2022,(S1):269-275
目的 为揭示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提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在新安江流域共采集的246个传统村落样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传统村落选址与水系的关系,归纳村落平面与立面形态特征,比较新安江上下游地区村落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结果 研究发现,新安江流域上游村落相较于下游村落表现出明显的亲水性特征。同时,上游村落平面形态以块状、带状为主,而下游村落则以块状为主。结论 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新安江上下游地区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镇的可持续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有关美丽乡村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各学科基于自己的专业视角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探讨研究。对于设计学科来说,这个命题更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社会价值、民生价值、实践价值的创新方向。乡村的根基在文化,传统村落既是一个生产生活空间,又是一个承载文化脉络的文化空间,在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形式。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更容易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通过对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策略的研究,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理论,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活化传承,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材料是一座建筑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元素,材料的不同构建了建筑肌理和结构构造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建筑形态的风格特征。传统的乡土建筑材料,多以生态性、地域性、经济性为建造原则,就地取材,因此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风貌。当下,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如何让乡村风貌呈现出既具有传统审美特征又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特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传统建筑材料继承创新的角度切入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探究传统材料在当代审美价值体系中的转译方法,创造出既能够传承乡土建筑文化特征,又能反映时代需求和审美的传统材料设计应用方法。从中国本土的设计实践出发,建构传统材料的当代传承意义,旨在推动和倡导在当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归根乡土,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在其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尤其是以传统农耕为主的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文化形态面临着被淡忘甚至湮灭的危险。首先明确了我国的传统乡建还在不断进步当中,农耕文化作为传统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而后综合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两极分化,思考在此种现实背景下传统乡建到底该以何种方式推进,之后探讨了如何将作为物质和精神载体的农耕文化通过设计策略的同异介入与传统乡建融会贯通,从产业、空间、文化、技术四个方面以及设计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多样性来寻求传统乡村建设的新模式,试图以农耕文化为底色,为新时代我国的传统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正军  陈慧姣 《包装工程》2021,42(22):251-256
目的 探讨耦合机制下传统村落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指导传统村落品牌形象设计实践.方法 运用耦合分析法与符号构建法,分析传统村落品牌形象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耦合受众感知,构建传统村落品牌形象的受众认知度;耦合地域特色文化,构建传统村落品牌形象的核心内涵、独特性与识别性;耦合传统村落品牌形象应用场景,构建传统村落品牌形象的实用价值与品牌力量.结论 通过对耦合机制下传统村落品牌形象设计方法的研究,避免村落形象设计趋同化,彰显传统村落基因魅力,塑造个性显著的传统村落品牌形象,在提高受众认知度的同时,提升传统村落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将研究方法应用到赫图阿拉满族传统村落品牌形象设计实践中,使研究理论更加科学合理,并为其他传统村落品牌形象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徽州碧山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蓓蓓  左小涵 《包装工程》2019,40(24):104-110
目的针对徽州碧山村导视系统设计问题,探讨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策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碧山村村落特质与导视设计的现状,指出目前导视缺乏整体系统性、地域独特性、时效性及安全标识缺失等问题。采用案例法、分析阐释法及系统设计方法,提出"有效传达、整体设计"、"村落特质,以人为本"、"文化导向,和谐共融"的设计原则,并展开对碧山村导视系统的设计实践。结论对碧山村进行包括地域视觉形象设计、字体设计、导向符号设计、导视图标设计、导视牌设计、手机APP界面应用等一系列完整的导视系统设计后,可以促进导视信息传达,更好地展现当地人文风貌,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以徽州区域特色为底色,强化碧山村特质文化优势"是徽州碧山村导视系统的创新设计理念。从乡村振兴视域研究碧山村导视系统设计,可以让设计更具实际意义,促进碧山村村落活化与文化旅游,同时对其他地区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滢  陈晨  张青萍 《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
目的 随着研究者们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深透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动向。方法 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将1998年至2017年间 CSSCI数据库中有关传统村落研究的253条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制作并分析近20年间我国传统村落文献共被引图谱、期刊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及关键词&主题词共现图谱。使用Citespace绘制出的图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前沿、与研究相关的范畴和重要文献、该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作者及其研究的热门要点。结论 研究表明:在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包含多个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对象由单一转为多元化,更深入地挖掘和剖析了研究内容;在CSSCI数据库中对Citespace软件分析出的前5位高被引作者,以“传统村落”、“古村落”、“传统聚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挖掘文章的优势,对文章中的不足进行剖析;“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景观规划和活化机理”等成为热点研究领域,以传统村落综述研究的角度与手法,对以后的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领域的前景有一定的参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喆  邓旭光 《声学技术》2014,33(1):46-49
受昌平规划局委派,走访北京市昌平区所辖范围内的南邵镇、崔村镇、兴寿镇、长陵镇、十三陵镇一共106个村庄和社区,对村庄建设现状及声音意识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生活情况、文化变迁、声音现状。选取其中4个代表性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量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1)不同年龄、性别、环境、文化背景下的村民对声音的感官认识;(2)北京周边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声音意识及反馈;(3)通过声音调查找寻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轨迹和变迁对村庄村民的生活、文化、精神层面的影响。最后,结合测评结果对北京新农村建设从侧面作了总结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严黎  李娇 《湖南包装》2020,(2):92-94,10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在新时代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压力。传统农产品产业衰退和手工经济的没落遏制了村落的发展,年轻人的流失将传统村落慢慢推向灭亡。文章以"广水桃源村改造"为案例,探讨通过创意产业链模式对美丽乡村进行产业化和品牌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