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确定油橄榄的最佳采收期,测定了4个油橄榄品种(‘佛奥’‘科拉蒂’‘小苹果’和‘米扎’)不同成熟度果实的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观察了果实经济性状随成熟度的变化,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进行评价,并探讨了不同品种的最佳成熟度。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增加,4个品种油橄榄果实单果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果形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除‘科拉蒂’的果肉率在第五成熟度达到最大值外,其余品种的果肉率均在第三成熟度达到最大值;不同成熟度的4个品种油橄榄果实鲜果含水率为42.07%~68.48%,干基含油率为40.60%~55.37%,‘佛奥’‘小苹果’和‘米扎’果实在第四成熟度达到最大干基含油率,分别为54.06%、49.10%和45.66%,‘科拉蒂’的干基含油率在第五成熟度达到最大值(55.37%)。随着成熟度增加,4个品种果实的蛋白质含量总体较稳定;还原糖含量变化不一,呈现波浪式的变化;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橄榄果实中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随着成熟度增加,亚油酸含量增加,油酸含量降低,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呈下降趋势。‘科拉蒂’橄榄油的UFA含量最高,为85.01%,而SFA含量最低,为15.28%。对4个品种果实的表型性状、干基含油率、主要化合物含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等共14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依据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发现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最佳成熟度,其中‘科拉蒂’和‘佛奥’为第一成熟度,‘小苹果’为第五成熟度,‘米扎’为第四成熟度;品质最好的品种为‘科拉蒂’,‘佛奥’和‘小苹果’表现相当,其次为‘米扎’。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木本油料山桐子果实及种子中油脂的积累动态规律,对不同采收期的预选品种“鄂选2号”的山桐子果实的整果、果肉和种子中的基本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不同部位的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鄂选2号”山桐子油料最佳采收期为盛花期后128 d左右,此时山桐子全果平均含油率为40.25%,果肉中的平均含油率为44.60%,种子中的平均含油率为30.55%。果实各部位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主要为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珍珠酸(C17: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γ亚麻酸(C18∶3n6)、花生酸(C20∶0)、山嵛酸(C22∶0),其中种子油脂中亚油酸质量分数高于整果和果实,高达61.43%。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大堡油橄榄品种示范园的4个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油橄榄果为原料,测定果实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水分含量、干基含油率和鲜果出油率。利用压榨法提取橄榄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单品种油样中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其品质。结果表明:4种油橄榄果实单果质量为0. 81~4. 6 g、水分含量为53. 19%~68. 03%、果形指数为1. 12~1. 73,各品种间果实性状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豆果的干基含油率在第4成熟度达到最大值,为41. 00%;皮瓜尔、柯尼卡和小苹果干基含油率在第5成熟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 56%、43. 03%和48. 17%。豆果的最适采收期在第4成熟度,而皮瓜尔、柯尼卡和小苹果的最适采收期在第5成熟度;不同成熟度的4个单品种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其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别为油酸62. 73%~76. 03%、亚油酸4. 12%~13. 47%、棕榈酸12. 91%~16. 79%、硬脂酸0. 42%~5. 27%,油酸/亚油酸和MUFA/PUFA比值的均值及其变化范围分别为柯尼卡16. 57(14. 96~17. 27)和14. 35(13. 65~14. 85)、皮瓜尔13. 60(11. 64~14. 68)和11. 98(10. 72~12. 86)、小苹果12. 47(7. 41~17. 84)和11. 47(7. 05~16. 17)、豆果6. 31(4. 66~8. 37)和6. 21(4. 66~7. 97),该比值存在品种间差异,可作为单品种橄榄油鉴别的依据;橄榄油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烯酸、花生烯酸对橄榄油品质的影响最大,4个单品种橄榄油中柯尼卡的品质最好,其次为皮瓜尔、小苹果和豆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甘肃省武都区主栽的佛奥、莱星、皮削利、鄂植8号、科拉蒂、皮瓜尔和柯基等7个品种油橄榄的果实品质。结果表明,测试品种的果实单重为0.98~6.29 g,果肉含量为70.63%~83.90%,含水量为51.59%~71.27%,果形指数为1.34~1.89,各品种间的果重和果形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干基油脂含量在43.44%~57.50%之间,主要脂肪酸含量为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油酸;果实中总叶绿素含量为47.74~191.39μg/g,类胡萝卜素为9.75~50.25μg/g;果实纯水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较60%乙醇提取物中的高,而后者的总多酚和总皂苷含量较纯水提取物高,各品种果实黄酮、多酚和皂苷的含量总体差异较大。综合果实品质分析认为,皮瓜尔适合作为果用品种,其他6个品种具备优良油用品种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西昌本地油橄榄鄂植为对照,对5个引进油橄榄品种3个不同成熟度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植、佛奥、科拉蒂、豆果、皮瓜尔和克罗莱卡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分别在成熟度3、1、3、1、1和2达到最大值;除皮瓜尔外,其他品种干果肉平均粗脂肪含量均大于鄂植。随成熟度的增加不同品种不同脂肪酸的变化不一致,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麻酸是橄榄油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油酸/亚油酸的比值分别为佛奥12.48和15.04、豆果8.42和9.73、皮瓜尔11.16和13.28、鄂植11.34和14.71、科拉蒂10.44和12.31、克罗莱卡8.01和9.23。6个品种橄榄油的亚麻酸和亚油酸比值在0.18-0.25之间,酸值在1.48-1.89 mg/g之间,克罗莱卡、佛奥和豆果的酸值大于鄂植,科拉蒂和皮瓜尔的酸值低于鄂植。除科拉蒂外,其他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和油酸相对含量均大于鄂植。佛奥、豆果、皮瓜尔、鄂植、科拉蒂和克罗莱卡的最佳成熟度分别是成熟度1、2、2、2、2和3;克罗莱卡、豆果、皮瓜尔和科拉蒂综合表现优于本地品种鄂植,其中克罗莱卡的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6.
吕孝飞 《中国油脂》2022,47(1):28-35
以甘肃省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城固32号’和‘莱星’油橄榄果为原料提取橄榄油,运用GC-MS、HPLC和E-Nose对不同品种与不同成熟度指数的橄榄油脂肪酸、酚类化合物及风味属性进行检测分析,以探究成熟度指数与不同品种橄榄油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指数的增大,‘城固32号’橄榄油中的硬脂酸、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下降趋势,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莱星’橄榄油中油酸和UFA含量及MUFA/PUFA和油酸/亚油酸值呈上升趋势,而亚油酸、亚麻酸和SFA含量呈下降趋势;油酸/亚油酸和MUFA/PUFA值在2个品种间存在差异,可作为鉴别‘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的依据;2个品种橄榄油中酪醇和总酚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草酸和木犀草素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羟基酪醇含量在‘城固32号’中总体逐渐减少,在‘莱星’中总体逐渐增加,木犀草苷含量在2个品种中保持稳定;风味物质的E-Nose信号响应值在2个品种中均显著减小。利用橄榄油中脂肪酸和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以及风味属性的信号响应值差异结合主成分(PCA)分析可有效鉴别和区分不同成熟度指数的‘城固32号’和‘莱星’橄榄油。  相似文献   

7.
不同杏品种果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山西晋中地区不同杏品种果仁中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的组成特点,采用索氏提取、气相色谱分析法分析测定了15个杏品种果仁中的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5个杏品种果仁中共检测出脂肪酸组分10种,总脂肪含量在28.11~53.15 g/100 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1.60%~95.15%,油酸与总脂肪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性相关且油酸的偏相关系数最大;应用聚类分析可将其划分为"高含油率-高油酸-高亚麻酸""低含油率-高亚油酸""高含油率-高油酸-低亚麻酸"杏仁品种类型;根据主成分分析对杏仁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扁杏综合评分最高。扁杏是高含油率-高油酸-高亚麻酸重要种质资源,该结果为杏栽培、育种及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测定分析了纸皮、双软、晚丰、浓帕烈4个品种巴旦木种仁在不同采收期的粗脂肪含量及其油脂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巴旦木采收过程中,其种仁粗脂肪含量总体均呈不断积累上升趋势,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明采收期对粗脂肪含量有较大影响,种仁越成熟越有利于其粗脂肪的积累;不同采收期的4个品种巴旦木种仁油共检测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在10%以下,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90.4%~93.2%、油酸含量(58.9%~77.6%)均为最高,在采收期内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亚油酸含量(15.2%~31.7%)较高,在采收期内总体呈波浪下降趋势(除纸皮巴旦木)。巴旦木是一种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高品质油料作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缓慢降温抑制采后鸭梨果实褐变的机理,研究了不同降温方法对不同成熟度鸭梨果肉脂氧合酶(LOX)活性及膜脂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LOX活性缓慢上升,晚采果活性较高;缓慢降温抑制了LOX活性的升高和果肉褐变,对早采果影响明显。鸭梨果肉中含有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珠光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其中含量较多的是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推迟采收和缓慢降温提高了果肉的U/S值,缓慢降温提高了鸭梨果肉的亚麻酸及前期的亚油酸含量,在贮藏后期,随着LOX活性的升高,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减少,二者可能是LOX的反应底物。适当早采结合缓慢降温可提高鸭梨果肉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U/S值,抑制果肉褐变。  相似文献   

10.
用石油醚作溶剂,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了油桐100个优良家系种子含油率,并采用GC法分析了桐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桐含油率主要分布在50.00%~60.00%之间,最大值62.55%,最小值46.95%,平均值55.24%;桐油基本由桐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和亚麻酸组成,含量范围依次为75.23%~87.19%(α-桐酸69.83%~84.11%,β-桐酸1.66%~10.14%)、5.40%~9.03%、3.20%~9.42%、1.71%~3.64%、1.86%~2.96%、0.28%~0.79%,平均值依次为81.97%(α-桐酸78.07%,β-桐酸3.91%)、6.88%、5.88%、2.41%、2.30%和0.56%。研究表明:油桐优良家系种子均有较高含油率,不同家系的含油率及桐油的α-桐酸、β-桐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差异较大,而硬脂酸、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1.
花生油中掺杂棉籽油、大豆油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以掺入这两种油的花生油为样品,通过伯利哀试验和气润色谱法测定不同掺入量的混浊温度和脂肪酸组成,从而对花生油的掺杂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2.
对碘值60棕榈油与大豆油调和而成调和油在0℃、10℃、20℃三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冷冻性能研究。在0℃情况下,即使棕榈油含量仅10%,也会很快混浊和结冻;在10℃情况下,含2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15天以上澄清透明;在20℃情况下,含40%棕榈油的棕榈油大豆油调和油可保持25天以上而澄清透明。  相似文献   

13.
对植物油罐测量方法中的人工检尺法、质量流量计和雷达液位仪的测量原理进行了介绍,并根据生产实际对人工检尺法、雷达液位仪和质量流量计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质量流量计和雷达液位仪具有较好的测量效果,可用于植物油罐油脂的计量.  相似文献   

14.
萝卜籽油对大豆油和花生油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二氯甲烷作溶剂提取萝卜籽中的油脂,并以过氧化值和酸值为指标研究了萝卜籽油在大豆油和花生油中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萝卜籽油在大豆油和花生油中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比花生油好;0.1%萝卜籽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效果比0.02%BHT好;0.2%萝卜籽油对花生油的抗氧化效果稍差于0.02%BHT。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油茶籽油、油橄榄油、核桃油、香榧油中的主要功能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基于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种木本油脂中脂肪酸组分、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油脂中各种功能成分组成和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种木本油脂中总不饱和脂肪酸(USFA)和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分别在83.1~91.4%和8.6~16.9%之间,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差别较大,油茶籽油和油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核桃油和香榧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油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油脂,达到398.9 mg/100 g;香榧油中β-谷甾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油脂,达到328.7 mg/100 g,维生素E在不同木本油脂中存在形式和含量差异较大,总维生素E含量在24.9~129.8 mg/100 g之间。结论从主要功能成分组成来看,油橄榄油和油茶籽油比较接近;核桃油与香榧油中各种功能成分含量相近,通过对4种油脂功能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开发和推广我国木本油料资源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18.
庞晓慧 《中国油脂》2021,46(1):32-37
以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以及110℃的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比研究了美藤果油、亚麻籽油和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同时探讨了在60℃加速氧化过程中3种植物油主要微量组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油中共轭二烯烃、共轭三烯烃、过氧化值、羰基值平均增长速率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为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甾醇、多酚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美藤果油>亚麻籽油,维生素E的损失率为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美藤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率为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美藤果油。因此,认为美藤果油氧化稳定性最强,亚麻籽油次之,紫苏籽油最弱。  相似文献   

19.
大蒜精油和姜精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证明大蒜精油和姜油的抗氧化活性,力求为两种精油作为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以用超临界CO2萃取的大蒜油和姜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精炼大豆油为底物,采用史卡尔(Schaal)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大蒜精油和姜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将其与用量均为0.02%的TBHQ和维生素E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蒜精油和姜精油对大豆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大蒜精油对大豆油的抗氧化能力整体上要明显强于姜精油,并且0.02%大蒜精油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0.02%TBHQ和0.02%维生素E,然而实验中姜精油的抗氧化性能均不及0.02%TBHQ和0.02%维生素E。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两种精油添加于油脂中,都会对油脂的颜色和气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72份纯品大豆油和70份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棕榈油中亚油酸(C18:2)平均值分别为55.6%和10.7%;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18:3)含量最稳定,平均值分别为86.0%和52.0%;C18:1+C18:2值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77.7%和51.7%.对10份掺伪模拟样品进行了测定,其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利用这3项指标可对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含量进行多元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