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针对当今传统手工艺村落原有的良性共生关系被破坏,呈现村落与现代需求、生态环境等多因素间互相对立共存的现象,从手工艺及村落共生性发展的视角,以夹江手工造纸村为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受造纸业影响的民居环境,通过对村落自身文化特色和现有共存现象的分析。方法 提出对手工艺与民居环境整体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试图推动手工造纸与民居环境从当下的异质共存向和谐共生的良序关系转化。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思想观点对共生理论进行溯源、归纳总结与探讨,并形成自我的“共生”解读视角。强调异质共存是共生的前提,结合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提出动态多元、通时合变的共生设计观,探索共生理论介入的可能性。结果 以石堰村为夹江县手工造纸村的典型样本展开具体个案分析,明确其文化核心价值,深挖“五缘社会”关系的共存现象,并进行系统性整理,结合造纸业的现代化发展,总结出在技艺更迭下石堰村民居环境的演变动因。结论 运用共生理论厘清民居环境内外共生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传统产居合一民居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共生性体系,确定生态环境与生产环境的共生、传统产居方式与现代人居的共存,由此衍生新的村落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徐玉洁  丁杰 《包装工程》2022,(S1):269-275
目的 为揭示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提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在新安江流域共采集的246个传统村落样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传统村落选址与水系的关系,归纳村落平面与立面形态特征,比较新安江上下游地区村落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结果 研究发现,新安江流域上游村落相较于下游村落表现出明显的亲水性特征。同时,上游村落平面形态以块状、带状为主,而下游村落则以块状为主。结论 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新安江上下游地区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人居环境活态、立体的宝库,是可堪栖居理想家园的设计源泉。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阶段,希望通过对陆巷古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探讨,管中窥豹分析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生命观及中华民族的存续智慧,以期为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家园营建,赓续民族血脉提供探索及思考。以陆巷古村为锚点,尝试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生命栖居模式,分析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地缘适应的显性脉络及人伦秩序的隐形脉络,解析村落人居环境的生长形式;继而从人居环境的择址与营建两大方面认知村落人居环境对生命的守护。对村落人居环境与人之间的双元互动进行剖析,读取人的生命指向在人居环境上的投射表达,以及人居环境反作用于人的生命指向的交互影响,最终得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居住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生命栖居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与发展越发紧迫与重要。以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为例,针对我国当前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改善发展方面简单粗暴式、片面式和不顾及当地实际情况等问题,通过对姚西村进行田野考察、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姚西村人居环境现状,以村情为依据,提出修复绿地生态环境系统、健全社会环境系统、优化三生空间环境系统,发挥主体责任,完善乡村治理模式四项转型策略,为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很多传统村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造成了文化遗产不可估量的损失。文中作者将以我国传统村落雅安市望鱼乡望鱼古镇1为研究对象,分析望鱼古镇在日常保护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引进生态博物馆这一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在望鱼古镇构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支撑的保护管理体系,以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众多,一直以来乡村问题就成为了社会进程中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但随着乡村重心向城市的倾靠,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照搬城市元素,导致乡村特有传统文化和物质文明逐渐凋敝,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反而致使人与环境形成割裂局面,无法达成和谐共生,还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们对于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策略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亟需人们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桐庐县荻浦村的成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和谐共生理念下,提取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可以尽量避免对原有乡村面貌和风俗文化造成破坏的“共生”设计策略,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和美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村落民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村落民区受到极大的冲击。基于此,本文就云南传统村落民居的标准化保护进行研究,首先就云南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保护现状研究现阶段云南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帮助完善云南传统村落民居的标准化保护模式,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地区,富含历史人文信息和深厚民族文化的畲族传统村落数量不多,良莠不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保护并活化发展畲族传统村落的时间紧、任务重、意义大。在分析畲族传统村落成功振兴发展并且脱贫脱困的案例后,找寻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活化策略。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村落中的古建筑及景观文化,滋养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活化振兴,同时还应当注意村落环境的整治,驱动绿色村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京长城文化带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长城主体建筑的保护工作已日趋完善,但沿线村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出于保护传统、振兴乡村的目的,长城文化带沿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旅游及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极具现实紧迫性。通过对长城文化带沿线堡寨村落遗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运用社会设计理念,总结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一是论述如何将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人民的审美现状、国际的流行趋势等现代元素注入村落文创产品开发中;二是论述如何将提炼后的村落民俗传统元素,注入文创产品创作、民俗产品包装、村落品牌形象中。通过系统化开发,让隐居长城脚下的传统文化重返“日用之道”,走进当代生活,设计师参与沿线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不仅见长城,还可见人、见生活、见历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梳理当今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归纳总结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分析可视化案例,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可视化思路与建议,探索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方法 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角度出发,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当今数字化科技手段梳理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对国内文化遗产可视化案例进行收集、分析、总结,并进行了可视分析。结论 明确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得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状况与数字化的流程体系,从文化遗产可视化呈现的数据信息、目标用户、分类、图表等多个方面归纳总结规律,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主体选用合适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能够帮助公众快速了解不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陈立民  苟潇冉 《包装工程》2020,41(12):275-280
目的基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结合非遗保护的视角,重新审视地区的导视系统的创新应用,使得具有地域色彩的元素能够在导视系统中得以体现。带动川藏高原各地域(铁路沿线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地区的交通导视系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持续设计方法。方法首先通过调查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收集川藏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分析如何将其运用至川藏铁路交通旅游导视设计系统中;然后分析以非遗保护地区的特色和文化根源为基础的路径方法;最后总结出适合现代特色旅游地区的交通旅游导视系统的表现形式。结论基于传承和保护角度,将川藏地区的历史文脉气息与全球化联通的特点在交通旅游导视系统中融合。为川藏路沿线城市的民族化元素在交通旅游导视系统中找寻新出路。基于传承和保护的川藏铁路交通旅游导视系统设计能在国内外游客旅游的同时,让他们对中国当代国情下的民族文化传承有更深刻的体会,并对地区特色交通旅游导视系统有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乔治  马军  黄镜帆 《包装工程》2019,40(24):95-103
目的以"秦礼纪"品牌创意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特有的符号意向影响文化创意附加值、品牌创意、知识经济。方法以历史文献、当地调查为基础,寻找稀缺、独有的文化符号来重塑地域文化品牌价值,分析如何利用西安袁家村当地文化特有的符号意向作为设计元素植入袁家村文化创意4A级景区。接着采用叙述性设计的手法,即秦琼的传说、事件作为代表符号,与文化创意产品结合进行系列化设计。结论从路径上,地域文化品牌创意设计探索了乡村旅游中当地文化如何利用的设计模式;从方法上,以叙事视角联动袁家村地域文化与品牌创意设计,实现了典型乡村旅游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从运营策略上,发掘了乡村旅游地域文化核心价值,打造了以文化品牌为导向的乡村旅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徽州碧山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蓓蓓  左小涵 《包装工程》2019,40(24):104-110
目的针对徽州碧山村导视系统设计问题,探讨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策略。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碧山村村落特质与导视设计的现状,指出目前导视缺乏整体系统性、地域独特性、时效性及安全标识缺失等问题。采用案例法、分析阐释法及系统设计方法,提出"有效传达、整体设计"、"村落特质,以人为本"、"文化导向,和谐共融"的设计原则,并展开对碧山村导视系统的设计实践。结论对碧山村进行包括地域视觉形象设计、字体设计、导向符号设计、导视图标设计、导视牌设计、手机APP界面应用等一系列完整的导视系统设计后,可以促进导视信息传达,更好地展现当地人文风貌,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以徽州区域特色为底色,强化碧山村特质文化优势"是徽州碧山村导视系统的创新设计理念。从乡村振兴视域研究碧山村导视系统设计,可以让设计更具实际意义,促进碧山村村落活化与文化旅游,同时对其他地区古村落导视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桥古村有近1 000年历史,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近些年,受多方因素影响,了解杨桥的民众屈指可数,前往杨桥古村游玩的旅客更是寥寥无几,古村逐渐处于荒废的状态。文章旨在分析杨桥古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的古村漫游空间与漫游路线,并对个别重要空间进行重建,期望通过新的文化体验空间与旅游解说系统的建构,打造古村虚拟旅游系统,解决古村无宅可进、无史可听等问题,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杨桥古村文化内涵,以此推动杨桥古村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滢  陈晨  张青萍 《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
目的 随着研究者们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深透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动向。方法 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将1998年至2017年间 CSSCI数据库中有关传统村落研究的253条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制作并分析近20年间我国传统村落文献共被引图谱、期刊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及关键词&主题词共现图谱。使用Citespace绘制出的图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前沿、与研究相关的范畴和重要文献、该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作者及其研究的热门要点。结论 研究表明:在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包含多个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对象由单一转为多元化,更深入地挖掘和剖析了研究内容;在CSSCI数据库中对Citespace软件分析出的前5位高被引作者,以“传统村落”、“古村落”、“传统聚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挖掘文章的优势,对文章中的不足进行剖析;“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景观规划和活化机理”等成为热点研究领域,以传统村落综述研究的角度与手法,对以后的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领域的前景有一定的参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与未来趋势。方法 以Webof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从文献发表数量、学科分布、作者与机构合作、国家与地区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六个方面,以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可视化结果及文献主题进行分析与综述。结果 国内外对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的研究总量较少,但总体研究数量呈增长趋势;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研究多在计算机学科中展开;核心作者与机构之间合作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中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开展了较多研究且影响力较高,研究影响力与学者所在国家的文化遗产丰富程度密切相关;研究热点上,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是该领域内较为热门的应用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处理、信息组织与虚拟修复是较为热门的研究范畴;研究趋势上,文化遗产与人工智能技术将会进一步紧密结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研究梳理了文化遗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现状,探索了未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