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电厂管道效率及影响管道效率的各项损失的计算方法。针对相关文献中反平衡管道效率计算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锅炉排污系统效率及损失改进计算方法,并经算例实际检验,证明了提出的计算方法正确性。随后利用改进的反平衡管道效率计算方法对某厂管道系统进行了损失及效率核算,并与管道热损失及热效率进行了对比。发现了方法与热量法计算出的管道总损失和分布均明显不同,管道损失与效率真实表述了管道系统能量损失程度及能量传输效率,同时损失分布为发电企业挖掘管道节能潜力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有效能分析的基础理论中,对于热量和冷量的符号没有明确定义或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导致对于热量和冷量的计算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计算方法,在有效能分析的概念上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本文对热量和冷量的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论述了这些不同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热量和冷量的符号法则及其相应的统一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海上油气田整体用能效率,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海上油气田注水系统、机采系统、原油处理系统、天然气压缩系统和发电系统五个主要耗能系统平衡模型,运用平衡法则建立整个油气田的平衡模型,对流来源和去向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实例分析发现回注水温度过高、燃气发电机烟气余热未加利用、泵效低、管线散热是导致整体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对发电系统加装余热锅炉可显著提高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分析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本刊陆续收到一些有关分析方面的稿件。人们通常把开展得较早的能量平衡视为用能分析的“初级阶段”,而把开展分析工作看作用能分析的纵深发展,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有的文章中认为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能量平衡是不够科学的,只有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分析才是科学的、高水平的。这种提法似欠妥当。基于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不问是否真有必要、不管究竟有无实用意义,都去为分析而分析,酿成一阵分析热,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衡分析法,分别对小型热电联产系统和分散锅炉房供热系统进行了流分析,把两者计算所得效率作一对比,从而得出热电联产系统是取代分散锅炉房供热的节能措施之一。同时还对热电联产系统内各环节中的流损失进行计算,得出各热力设备的效率,找出系统用能不合理的主要薄弱环节,为今后设备的工艺过程改进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史洋  尹萍  郝青哲  李崇 《节能》2015,34(2):31-34
概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建立电站锅炉分析模型;通过平衡分析方法能反映电站锅炉的外部损失如排烟、散热损失,并揭示能量转换过程的内部损失,即不可逆过程损失。以某220t/h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其计算结果揭示了电站锅炉的各种损失及其部位,为火电厂进一步开展节能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能量生产过程中总会有残留物质和能量排放到大气中 ,对环境产生影响。本文从能量系统的平衡出发 ,将系统对环境的排放从损失中分离出来 ,依据符号经济学的原理建立了包含环境影响在内的系统、成本和经济学成本分析模型 ,并以燃气轮机功热并供 (CGAM)系统为例推导出了矩阵求解方程 ,从而得出了能量系统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经济综合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反映自回热甲醇精馏系统的用能情况及其相对传统系统的用能合理性,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为基础,用工艺用能三环节的评价方法对两系统进行了用能宏观分析,结果表明自回热系统净供入能比传统系统降低了86.43%,节能效果显著。另外,改进系统的有效转换率与循环利用率分别为93.18%和61.42%,远大于传统系统的63.66%以及1.38%;并且改进系统的净损比传统系统降低56.69%。同时,对自回热系统进行最小传热温差ΔTmin特性研究发现ΔTmin选取在8~11℃为宜。  相似文献   

9.
钢铁料消耗是衡量炼钢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在炼钢过程中钢铁料消耗成本占总成本的80%以上,有效降低钢铁料消耗是减少炼钢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电弧炉炼钢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研究电弧炉炼钢过程物料转化规律,建立电弧炉炼钢输入输出平衡关系,得到理论出钢量计算方法。考虑原料特性对于钢铁料消耗的影响,提出以实际出钢量与理论出钢量的比值作为钢铁料消耗评价指标,评价电弧炉炼钢过程中的冶炼操作对钢铁料消耗的影响。采用SQL Server 2012数据库软件与Visual Studio2013开发工具,开发电弧炉炼钢钢铁料消耗评价模型,实现电弧炉冶炼操作对钢铁料消耗影响的评价。为进一步获得各种冶炼操作与钢铁料消耗之间的关系,建立钢铁料消耗优化操作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60m2空调测试房间安装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分析与第二定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实验系统进行能量及的平衡与效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系统的能量效率与效率分别为61%、4.8%。系统部件中地埋管换热器(Borehole heat exchanger,简称BHE)的平均损失为9.993kW,对应该系统的制冷性能系数为3.02。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BHE及循环泵的效率分别为47.1%、24.4%、42.2%、7.2%、47.7%。同时数据表明系统部件中BHE的平均能量效率最高,达到96.1%,但其效率最低只有7.2%;BHE中热量损失相对最少,可用能损失相对最多,当BHE中换热量与进口温度不变时降低循环介质流量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传递理论的发展、及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现状。分析了传递的研究方法,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两类即侧重于理论研究和侧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着重介绍了传递理论分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电力系统的传递研究应开展的方向即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中国电弧炉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炼钢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制约我国电弧炉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电弧炉炼钢的原料、能源状况,指出未来我国废钢供应量和电能富余量将增加,有利于发展电弧炉炼钢流程。同时分析了新型电弧炉的使用情况,指出了电弧炉炼钢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熊杰 《锅炉技术》2014,(1):14-17,36
煤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相应地,燃煤锅炉也占有电力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燃煤锅炉存在诸多能量损失途径,能量转换效率较低。系统地分析燃煤锅炉的热力性能非常必要。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能反映能量的数量,更能反映能量的品质。基于概念,对某600MW超临界燃煤锅炉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综合考虑物理和化学,计算了系统的损失、耗散等参数,对锅炉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分析,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的分析数学模型,引入了折合的概念,同时对几种常用的评价准则进行了比较。该模型克服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物理意义明确,较其他方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高阻抗电弧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同60年代甚至70年代生产的普通电弧炉相比,高阻抗电弧炉具有效率高、生产率高、电能消耗低、电极消耗少、耐火材料消耗少等特点。事实上,它是一种新的炼钢工具,它使发展缓慢的交流电弧炉炼钢技术也像直流电弧炉和等离子电弧炉那样具有灵活性和竞争力。简要叙述了高阻抗电弧炉的发展情况、理论基础、性能指标,同时也介绍它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同普通电弧炉的一些数据对比。  相似文献   

16.
有的文献中把三相电弧炉看作是三相对称负载而列出了工程计算式,但实际上各相电弧电阻是一个未知量,且它们之间又互有影响,因此用通常的方法计算这样的三相电路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将通过较为简单的数学运算建立适合于上述电路的工程计算式。同时通过运算提出炼钢电弧炉三相电抗不平衡度与功率不平衡度的简单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动力工程学报》2015,(9):773-780
以某核电机组常规岛为研究对象,运用分析法对热力系统中的热力设备或热力过程的损失和效率的分布进行了计算.基于汽轮机做功过程和加热器换热过程指明了影响汽轮机和加热器的损失和效率的热力参数,对所得经济指标的分布规律进行了阐释.结果表明:在常规岛热力系统中,汽轮发电机组的损失最大,低压缸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汽轮机末级长叶片设计对核电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较大;核电机组的节能潜力可通过冷端系统优化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8.
海水淡化技术对于远洋船舶营运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船用淡化装置,对蒸馏法海水淡化利用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及效率方程,分析了蒸发器损的原因,并建立了损方程,得出了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差和流动阻力,从而为船用淡化装置的优化改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在电弧炉上采用无还原期炼钢法熔炼低合金钢的工艺方法,试验结果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电弧炉炼钢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电炉钢生产所需废钢和电能成本较高,电炉钢在粗钢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8年降至10%左右,远低于世界约30%的平均水平。分析了电弧炉炼钢过程中能量的构成,得出电弧炉炼钢的能源供应包括电能和辅助能源;重点介绍了我国电弧炉炼钢节能技术的概况,包括电弧炉容量大型化、优化炉料结构技术、节电技术、强化冶炼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