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ominaga 《电瓷避雷器》1981,(5)
<正> 简介已证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具有优越的过电压性能,在电力系统中迅速地获得了广泛地应用。这种避雷器无串联间隙,由于避雷器使用了高非线性的金属氧化物电阻元件,实现了取消串联间隙的愿望。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卓越特性是在过电压响 相似文献
2.
3.
4.
<正>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动态稳定当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受入侵的过电压而动作时,元件吸收了能量,而阀片的温度瞬时升到某一程度。因为避雷器在交流持续电压下温度的上升,打破了上节所讨论的热平衡,而改变了在避雷器阀片应能稳定的耐受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预期过电压的能力,而不致发生热击穿。作为这个理由,在运行电压下的电压强度E和临界电压强度E~*之间要求留有一定的裕度。关于动态稳定的定量讨论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叙述了为评价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正常运行条件时的局部放电作用下的阀片性能而进行的工作,这种局部放电起因于瓷套外表面上,外部污秽“干燥带”的形成。用阀片外部涂层在频率变化试验条件下的表面击穿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显微图来补充局部放电测量结果。结果表明新型的有机表面涂层更能耐受电晕的袭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氧化锌电阻片导电特性,提高氧化锌避雷器保护性能的措施,以及为了评价其性能,必须采用的试验方法。文中同时报导了西瓷所在试验中取得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就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产生、发展、运行及新近向带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发展等问题阐述了个人的看法,并重点介绍了中压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应用情况。运行经验证明,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损坏主要是长年累月几十年地承受电网电压应力所致。近年来,国际上研究和开发带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大大提高了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承受电网电压的能力,又具有更好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连续雷电冲击电流(8/20μs)作用下,35 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小电流特性与残压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避雷器内部电阻片的老化特点及失效方式。35 kV避雷器受到连续雷电冲击时,存在一冲击阈值(850次),当冲击次数低于该阈值时避雷器小电流及残压特性几乎不变,当冲击次数大于该阈值时,避雷器小电流及残压特性发生明显劣化;雷电冲击造成避雷器的失效主要是由内部电阻片沿面闪络引起的,并在避雷器接地端首先发生沿面闪络现象;氧化锌电阻片受到雷电冲击后性能出现方向性差异。该研究为35 kV等级的避雷器运行的雷电冲击老化寿命评估和失效方式预防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第3.4.11工作组在避雷器模拟上巳考察了若干模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方法.工作组选用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残压和放电电流的试验室试验数据表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动态特性对于研究包括雷电和其它陡波头的冲击是重要的.在所述的模型中,对于包括0.5~45μs范围内任何点的峰值时间的电流波,都给出适当的电压响应.本文提供一种从制造厂公布的数据中得出模型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不同波形的冲击电流测量了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以下简称ZnO避雷器)的残压,并观测和比较了ZnO阀片和传统的SiC阀片的特性。研究发现,在ZnO避雷器情况下,记录的残压波前部分有一个短时(约0.15μs)的电压尖峰出现,此过电压尖峰是短时间的,对常规的设备绝缘不构威胁。然而,由于它的存在提出了有试验的必要性,等同于传统避雷器需做波前放电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涉及了一个近似的,有时也使用了实际操作中的,证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操作冲击能量吸收能力的一些重要观点,也就是所谓的“负荷因素法”。这一于80年代引入的通用法是避雷器在非标准放电电流状态下耐受分析中很有效的工具,但是,尽管如此,对于这一课题直到今天仍缺少大量制造数据。“负荷因素法”涉及一个“电流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在线性原理的应用基础之上的。而线性原理的应力结果导致了一个纯数学化的约束,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确定避雷器承受超高频扰动性能上所进行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施加上升时间很短的冲击电流波期间,对避雷器阀片(包括传统的和金属氧化物阀片)的残压进行了测量.由于电压波形呈现出显著的过冲现象,从而,得到的残压比8/20μs标准冲击波时的残压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人工覆冰试验第一次在由两个串联单元组成的高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上进行,本文研究了MOA在覆盖坚冰状态下在交流及操作冲击电流下的特性。交流电压试验结果表明,不规则覆冲的MOA可能承受热应力,这是由于泄漏电流从一个单元的冰层转变到覆盖冰量电流不象该单元大的另一个单元的内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