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忠敏 《塑料包装》2015,(3):40-43,29
热转移印刷是一项新兴的印刷工艺,由国外传入不过10多年的时间。该工艺印刷方式分为转印膜印和转印加工两大部分,转印膜印刷采用网点印刷,将图案预先印在薄膜表面,印刷的图案层次丰富、色彩鲜艳,千变万化,色差小,再现性好,能达到设计图案者的要求效果,并且适合大批量生产。针对热转移印刷的工艺特点、功能及应用领域,论述了热转移印刷技术的分类及工作原理,介绍了标签热转移印刷的技术类型和使用方法,研究了标签热转移印刷技术的注意要点,提出了标签热转移印刷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世朴  李艳  张彦辉 《包装工程》2020,41(13):243-250
目的为了分析网版参数、印刷工艺和油墨粘度对丝网印刷过程的影响情况及影响程度。方法以印品线宽、线厚和印刷粗糙度为评价指标,根据精细丝网的印刷过程,采用静态描述法建立油墨向网孔中填墨、油墨从网孔向承印物转移以及油墨在承印物上的流平铺展的物理模型;采用实验方法探究网版参数、印刷工艺和油墨粘度对丝网印刷过程的影响;建立相同印刷条件下,各个影响因子对应的线宽数值,线宽越小,其影响程度就越大的描述模型,以对影响因子进行比较。结果结合最小网点直径与网版目数、线径的数学模型,获知网版的选择与最小网点直径有关,最小网点直径越小,所选网版就越好;在一定范围内,刮刀角度越小,刮刀压力越大,刮刀速度越大,其印品质量就越好,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影响其印品质量;离网间距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在刮刀角度为60°,刮刀速度为0.08 m/s下的离网间距最佳为2mm;纳米银导电油墨粘度对印刷质量的影响不是同步变化,若追求低厚度和小粗糙度印品,则选择低粘度油墨;若追求低线宽,则选择高粘度油墨。结论精细丝网印刷质量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网版参数刮刀压力离网间距油墨粘度刮刀角度刮刀速度。  相似文献   

3.
徐毅 《包装世界》2007,(1):38-40
良好印刷的过程是油墨精确定量转移的过程.油墨在从墨斗→墨斗辊→墨辊→印版→橡皮布→承印物表面的转移过程中,油墨适性、水墨平衡、印版、橡皮布的性能及纸张、印刷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油墨的传递.本文研究了单色胶印机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的影响,为取得稳定的油墨转移,应将供墨量、印刷速度及印刷机输墨性能参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康启来 《中国包装》2007,27(1):71-73
柔性版印刷是我国四大印刷工艺之一,它兼容了凸版,平版和凹版印刷工艺的优点,具有操作方便,生产周期短,产品印迹清晰,印刷压力较轻,印版耐印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的良好优点。柔性版印刷工艺既可印刷表面光泽度好的承印物,又可印刷表面粗糙的材料;既可印刷非吸收的承印物,又可印刷吸收性较强的各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王敏 《中国包装》2009,29(7):47-47,26
一、柔印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和胶印一样,柔印也属于间接印刷,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胶辊的转动拭墨,油墨进入网纹辊上的网穴中储存起来,靠其张力保持在穴中,当和版辊上的树脂版接触,则把油墨转移到树脂版上有图文(即凸出网点上)的部分再由版辊和压力辊转动合压至承印物上,完成一次单色印刷。  相似文献   

6.
柔印技术属于凸版印刷工艺的一种,即指有图部分凸起的印版。其印刷原理可以概括为:将流体油墨通过墨斗胶辊和网纹传墨辊传递后,使具有一定厚度的油墨层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图部分,再由压印滚筒施加印刷压力,将图部分的油墨层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最后经干燥处理形成清晰的图。柔性版印刷工艺过程至此完成。  相似文献   

7.
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海燕 《包装工程》2011,32(13):79-81,85
在凹版印刷中,图像层次的变化,取决于墨层厚度的变化,而墨量不象其它印刷方式一样可以在印刷过程中调节,而是取决于网穴的体积和油墨的转移率。针对凹版印刷过程中影响油墨转移的主要因素,用凹版印刷适性仪进行了打样,测量了样张的墨层厚度,计算了油墨转移率,用油墨转移率定量分析了承印物的性质、油墨粘度、印刷压力、印刷速度对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的影响,从而探讨了凹版印刷油墨转移的规律和特性。  相似文献   

8.
纸张作为承印物,由于其成份的不均匀性造成纸张在制造、运输中产生摩擦静电,在印刷工作中在供纸过程中产生剥离静电,由于纸张具有较好的绝缘性,一旦静电产生很难消除。纸张静电会给印刷生产的工作效率及印成品质量带来许多影响,本文通过实践,对静电产生原因,存在的危害及处理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温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凌华  张美云  王兴 《包装工程》2011,32(5):97-98,107
针对目前热转移印花纸的印刷质量评价没有统一的参数和标准的情况,设计了一组实验,选取进口热转移印花纸,通过数码印刷和热转移得到了印花纸和织物印品。通过对热转移印花纸及织物的印刷实地密度、印刷网点扩大、印刷相对反差的测试分析,提出了热转移印花纸印刷质量评价的主要参数,为热转移印花行业提供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就玻璃丝印技术来说,其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哪些质量问题呢?问题一:糊版1.糊版亦称堵版,是指丝网印版图文通孔部分在印刷中不能将油墨转移至承印物上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影响印刷质量,严重时甚至会无法进行正常印刷。丝网印刷过程中产生的糊版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糊版原因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分析:1玻璃的原因:玻璃表面没有处理干净,还存在水印、纸印、油印、手印、灰尘颗粒等污物。因而造成糊版;2车间温度、湿度及油墨性质的原因。丝网印刷车间要求保持一定的温度20℃左右和相  相似文献   

11.
胶印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红光  王玉龙  尹恩强 《包装工程》2016,37(19):187-190
目的研究不同印刷压力下CMYK四色油墨的油墨转移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胶印印刷压力和油墨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运用IGT C1-5印刷适性仪印刷胶版纸,印刷速度相同,在不同的印刷压力下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CMYK 4种油墨不同印刷压力下在胶版纸上印刷的油墨转移率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率的关系曲线和方程。结论油墨转移率随印刷压力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在胶版纸上印刷压力达到450 N左右时,油墨转移率最大,随后油墨转移率随着印刷压力的增加而降低。经软件分析油墨转移率和印刷压力呈五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非冲击式印刷方法的分类、简单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范围及其在数字化彩色印刷体系中的作用;着重叙述了电子照相、喷墨印刷和热敏记录材料方面的最新发展;对我国非冲击式印刷技术的现状也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材料表面自由能对微接触印刷油墨转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恒印  唐正宁 《包装工程》2011,32(9):98-101,107
为提高印刷转移效果,以硫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了理想状况印刷和实际印刷中硫醇的比表面能对其转移率和铺展系数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印刷图案精细程度和达到稳定的时间随硫醇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降低硫醇浓度可降低其比表面能,从而增大转移率和增强在基底表面的铺展效果。为实际应用中硫醇转移过程的控制和改进提供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14.
染料热转移成像材料及其在印刷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长吉 《影像技术》1999,(2):1-6,30
本文叙述了染料热转移成像材料的类型,特点和成像原理以及它倦印刷领域中的应用,比较了熔融型和升华型材料的印刷特性的印刷质量,介绍了几种利用染料热转移的直接印刷和直接制版体系。  相似文献   

15.
离型剂膜层的最佳厚度,可使转印油墨在转印过程中的附着力达到理想值。在室温(25℃)条件下,利用不同涂布压力和涂布速度,在PET塑料薄膜表面涂布了不同厚度及不同质量配比的离型剂,干燥后再涂布了转印油墨。针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的涂布薄膜进行了剥离实验,结果表明:离型剂涂布速度为0.1 m/s,涂布压力为300 N,膜层厚度为9μm,质量配比为3∶1时,转印油墨的剥离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16.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智川  陈正伟 《包装工程》2005,26(5):58-59
对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油墨转移规律,并指出在印刷过程中,应根据印品上所需要的墨量,确定网纹辊的主要技术参数,这是实现合理的传墨量,达到印刷过程中油墨平衡,保证印刷质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丽  张冠峰  王潮霞  田安丽  王春霞 《功能材料》2012,43(12):1610-1612,1617
采用一氯均三嗪-β-环糊精对涤纶织物进行表面接枝改性,考察涤纶织物的表面改性程度和改性后涤纶织物的润湿性,并对接枝后的涤纶织物进行喷墨转移印花.研究结果表明,当减量率为35.63%,增重率达到7.50%,接枝后涤纶织物润湿性能提高,润湿时间降低为44.97s,喷墨转移印花K/S提高,当于180℃转印30s时,其K/S值由未处理织物的7.81增加至表面接枝改性织物的9.56,降低转印温度或减少转印时间会降低转印的颜色深度,提高转印增深率.因此,MCT-β-CD表面改性提供了一条提高涤纶织物喷墨转移印花颜色深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