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00kW单极电机一号超导磁体已通过鉴定。本磁体绕组内径370mm,外径490mm,长300mm,中心磁场约4.8T,最强场约5.8T,储能0.62MJ。磁体采用北京有色研究总院研制的国产矩形,多丝扭转NbTi超导线,绝热密绕设计,真空浸蜡的机械稳定措施和合理的结构与制造工艺,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经试验,磁体临  相似文献   

2.
高电流密度超导储能磁体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不同结构超导储能磁体的特点,针对储能量为MJ量级的超导储能磁体计算了漏磁场分布和超导材料的利用率,提出了储能为1 MJ的单螺管型超导储能磁体的设计方案。采用窄液氦通道技术,利用多芯NbTi/Cu复合超导线,研制了储能量为1 MJ的紧凑型超导储能磁体。磁体内径为439 mm,外径为600 mm,高为550 mm。在运行电流为305A时,磁体的最大磁场为4.9 T,中心磁场为4 T。对超导磁体的试验结果表明,磁体的最大运行电流为303 A,放电功率为100 kW。研制的超导储能磁体可作为恒压/恒功率放电的不间断电源的关键部件。  相似文献   

3.
MHD鞍型超导磁体试验成功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设计,研制的NbTi圆鞍型超导磁体于今年5月13日在俄罗斯科学院高温研究所试验成功。磁体在中心磁场4.13T,最大磁场5T,工作电流  相似文献   

4.
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磁体的功率密度高、发热量大,磁体线圈的高效冷却是制约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离子源磁体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基于蒸发冷却技术的近代物理研究所第四代高电荷态ECR离子源(LECR4)的研制工作。该离子源磁体线圈采用饼式单元结构,利用线饼单元间的窄隙作为冷却工质的流动通道,液态蒸发冷却工质在通道内吸收线圈热量并汽化,气态的工质向上流动进入冷凝器而冷凝。基于冷却工质的相变过程,建立自循环蒸发冷却热力循环,实现对磁体线圈热量的传输。设计制作完成的LECR4离子源进行了系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循环蒸发冷却方式的离子源磁体线圈长期稳定运行在60℃左右,各项磁场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应用Dy-Fe-Al合金粉末作为渗材,对于工业生产的48H烧结Nd-Fe-B磁体进行渗镝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渗镝热处理温度、时间是影响渗镝处理磁体磁性能的重要工艺因素;在渗镝热处理之后,磁体表面区域主相晶粒表现出长大的趋势。经过在1173 K保持5 h的渗镝热处理,22.58 mm×13.78 mm×5.08 mm(长×宽×厚)48H磁体渗入的镝元素质量分数约为0.52%,其内禀矫顽力上升幅度达到564.7 kA/m,同时剩磁下降0.037 T。与基础磁体相比较,渗镝处理磁体的温度稳定性得以显著改进。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超导磁体及强磁场应用研究部王秋良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内插磁体技术研制的超导磁体产生了27.2T的中心磁场,这是由全超导磁体产生的世界第二高磁场。第一高磁场由日本理化技术研究所于2016年1月创造,测试结果为27.6T。与其它高温超导带材制作的内插超导磁体相比,REBCO超导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的结构和关键部件的功能及制备方法,组装了200mm×200 mm的MCFC单电池,电流密度最高可达到0.1 A/cm2。在单电池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设计加工了560 mm×400 mm的MCFC双极板,并组装了300 W的电池堆,电池堆最高电压3.3 V,平均电压2.8 V,最大电流达到120 A,最大功率达到200W。试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大面积双极板的性能,为研制10 kW级MCFC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二极管在HERA质子环超导磁体失超保护中的应用。二极管与超导磁体并联,在磁体失超时它将分流磁体电流以保护超导磁体,二极管装置安装在磁体低温容器中并在液氦温度下运行。总共有246个四极磁体的二极管装置和465个二极磁体的二极管装置在液氦温度下进行过试验。本文还将介绍对失超保护用二极管的技术要求,二极管装置的装配与试验以及磁体失超时二极管的保护效果。实验表明,二极管作为HERA超导磁体失超保护是可靠和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2011年1月3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在南京市组织召开ARP-300系列新一代(超、特)高压继电保护产品鉴定会。由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继电保护研究所/分公司自主研制的ARP-300系列(超、特)高压继电保护产品以其领先的技术、稳定的性能和经济的成本,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录像机主导轴电机的转子FG磁体的充磁技术,对自行设计和研制的FGM1440型多极旋转充磁机的组成原理及功能作了详细论述。经实际使用,充磁质量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操作简单,适合生产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将NdFeB磁粉和粘结剂混合造粒,压制成?8mm×14mm的圆柱体,再固化制得粘结NdFeB磁体。研究了耐热粘结NdFeB磁体的配方和制备工艺。重点讨论了磁粉种类和粘结剂中热固性树脂及固化剂的种类对磁体室温和高温(180℃)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耐热树脂和合适的固化剂,可以得到在180℃抗压强度达到114MPa的粘结钕铁硼磁体。  相似文献   

12.
刘若茜 《低压电器》2000,(3):18-20,42
电子自旋共振谱仪是研究物质结构和组成的现代分析仪器,叙述了电子自旋共振谱仪用的复合磁体的技术要求,永磁磁体和电磁体的设计计算,复合磁体的结构设计、匀场方法及结果。所研制的复合磁体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要求,联机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双极永磁磁体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爆炸磁流体发电机要求的特定磁场形式出发,分析了Halbach磁体阵列结构产生磁场的特点,比较其与常规磁体结构磁场分布的不同,提出一种新型双极永磁磁体结构,计算表明,在75×35×27 mm3发电工作空间内气隙中心磁场达到1.22T,磁场均匀度达到97.8%.设计表明永久磁体可以应用于爆炸磁流体发电机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最近用国产NbTi超导线绕制了内孔径为8厘米、高为11.1厘米、外径为24厘米的螺线管磁体,在液氦试验中,取得了中心场达8.4特(计算值8.35特、导线上最高场9特)的指标。磁体的中心场强是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用核磁共振仪在低温实验中实测的。  相似文献   

15.
为发展我国的高场超导磁体技术,电工所承担了六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的“高场超导磁体技术”攻关项目。1985年首先研制成孔径80mm,中心磁场为11.4T的NbTi-Nb_3Sn组合磁体;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完成在有效孔径28.5mm的中心磁场达到14.24T(4.2K)的高场超导磁体,并于1987年10月通过由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局和技术科学与开发局主持的鉴定。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生产线上制备35H、40H烧结钕铁硼磁体,应用DyF_3粉末作为镝源,进行渗镝处理试验。应用比较高的渗镝处理温度、比较长的渗镝处理时间有利于提高渗镝处理磁体的内禀矫顽力;在一定的渗镝处理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随着磁体厚度减小,渗镝处理磁体的内禀矫顽力明显提高。在1218 K保持2 h而进行渗镝处理,3.0 mm厚度40H磁体的内禀矫顽力上升幅度达到406.7 kA/m,其剩磁下降0.0187 T;而3.0 mm厚度35H磁体的内禀矫顽力上升363.8 kA/m,其剩磁下降幅度为0.0198 T。SEM与EDAX分析结果表明,Dy元素扩散进入富稀土晶界相中,并存在于主相晶粒表面区域,从而使渗镝处理磁体内禀矫顽力大幅度上升,同时其剩磁仅略微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用于Q&A真空双折射实验的600mm长原型转动永久磁体的设计与制作.该永久磁体采用高性能材料,运用聚磁技术等手段,有效提高了磁场强度,最终在2.7cm气隙中,磁场达到2.3T.磁体端部的磁屏与端轴融合,有效屏蔽了漏磁,减轻了磁体重量,并通过了620rpm的转动测试.该磁体设计制造的成功为最终长度为5m磁体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用于Q&A真空双折射实验的600mm长原型转动永久磁体的设计与制作。该永久磁体采用高性能材料,运用聚磁技术等手段,有效提高了磁场强度,最终在2 7cm气隙中,磁场达到2 3T。磁体端部的磁屏与端轴融合,有效屏蔽了漏磁,减轻了磁体重量,并通过了620rpm的转动测试。该磁体设计制造的成功为最终长度为5m磁体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电工研究所王秋良研究组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磁体技术,在国内首次将国产Bi2223内插磁体在15T背场条件下的中心磁场提高到了19.4T@4.2K,有效地解决了国产Bi带导线临界拉伸应力小的问题,将国产Bi带材的应用范围扩展至19T以上的高磁场。王秋良研究组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率先采用国产Bi系带材研制高场内插磁体。研究人员采用特殊工艺  相似文献   

20.
一个内径20cm,外径28.5cm,高23.9cm的高电流密度的超导螺管磁体已通过技术鉴定。本课题是属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3321)的研究任务,并结合直流单极电机用磁体需要而开展的研制课题。该磁体采用了漆膜导线的窄液氦通道冷却方式的设计原则,以期达到有高抗干扰能力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