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矿位于安徽省淮北闸河煤田北部,用斜井开拓,年产30万吨.可采煤层有五层,属倾斜和急倾斜煤层。一、二采区的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距5煤层的法线距离为12~15米,上山倾角30°。采区中部车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学习孟庄煤矿采区付上山桥式车场单钩提升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广旺矿务局代池坝煤矿的情况(主上山倾角25°,采区生产能力20万吨/年,1.6米双钩绞车提升),在采区主上山设计了双钩提升的桥式车场(见图1).它与双钩提升的甩车场相比,在上山倾角、轨型和道岔类别相同的条件下,具有工程量小(若利用采区石门作存车线,工程量可更小),平面转角小不易磨绳,运行简单、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采区中部车场是煤矿井下采区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是否紧凑合理、操作方便、行车顺畅、工程量省,是衡量中  相似文献   

4.
5.
6.
传统的采区下部绕道立式车场易受斜巷"跑车"事故威胁.借鉴采区中部甩车场的布置形式,将任楼煤矿Ⅱ51采区初始设计的下部绕道立式车场优化为下部甩车场,并分析了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杨存义 《煤炭技术》2003,22(5):97-97
通过分析甩车场在联接单一缓倾斜煤层上山巷道与区段平巷时的结构特点 ,说明为了实现甩车场线路与煤层区段平巷进行合理对接 ,关键是要确定插入斜面直线段参数  相似文献   

8.
双道变坡的采区轨道上山上部车场与单道变坡的轨道上山上部车场比较,具有车场工程量小、通过能力大、工人劳动强度小等优点,但由于过去设计的双道变坡的采区上部车场斜面多采用对称道岔,提升钢丝绳磨损对称道岔的岔尖,矿车运行到岔尖处容易失稳翻车,见图1。斜面道岔采用单开道岔的双道变坡上部车场,均采用与提升中心线重合的线路作为高道上提中心线;岔道为低道,作下放车线用。钢丝绳在矿车下放与上提时,在变坡点处过不到提升中心线上,往返磨高道处的巷道底板,造成矿车运行不  相似文献   

9.
1.本设计包括缓倾斜煤层的上、中、下部车场及急倾斜煤层的下部车场,共为四个部分,设计条件如下: ①运输方式:出煤上山用皮带运输机,送材料上山用车滚筒绞车.②大巷运输采用60MM轨距,1吨标准矿车及6.5吨架线机车或8吨蓄电池机车.③巷道规格按苏联版53年矿山巷道考虑.2.缓倾斜上部车场.  相似文献   

10.
微山湖矿业集团崔庄煤矿四采区上部车场,通过优化设计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及施工效率,减少了掘进工程量,缩短了施工工期,为今后同类车场设计施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陈四楼煤矿21401轨道巷车场原设计方案存在的辅助运输系统复杂、施工组织困难、通风线路不顺畅的问题,结合无极绳绞车特性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方案具有系统简单、工程量少、施工组织方便、工期短、通风顺畅的优点,并进行了车场线路计算,巷道采用锚网喷支护、预应力锚索加强支护技术,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基本条件及情况:东部B_1层上山原拟用皮带运煤,后因皮带买不到拟改用1吨矿车无极绳运输.不知摘挂钩过道岔有无问题,曲线半径多大,是否可用转盘,另有下部车场交岔点支架及坡度问题及链板装车方法等问题请教专家.专家谈话:1.在苏联采区无极绳是用上绳式的,过道岔无问题,曲线半径很小,但不是标准型的道岔.转盘已没有用的了,目前无极绳也很少使用,多用运输机及单钩绞车,  相似文献   

13.
在采区下山(煤巷)中部甩车场采用锚杆、锚索、金属网、钢带联合支护技术,经过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既节省了材料费用,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保障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15.
周宜山  王中登 《煤炭技术》2006,25(10):89-90
介绍许疃煤矿33采区中部车场优化设计,在保证各系统顺畅的同时,实现了本质安全,为类似条件下中部车场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煤炭部下达给杭州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采区车场参考图集》的任务,已于1985年底完成。该图集是在搜集各设计单位和部分生产现场设计的143套采区上、中、下车场图纸的基础上,经过分类、整理、局部修改完善和鉴选后,缩编成一本有36个车场的参考图集。纳入图集的采区车场包含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原车场型式工作量大,调车时间长,第次10分钟.改进的采区车场型式(如图二),机车拉空车至1空车场A处摘钩,机车越过装煤站到B处拉重列车,经C走向井底车场.(图三)空列车至A处,机车头摘钩列B处挂重列车,顺C走向井底车场.图二及图三共同的优越性,是机车在采区车场内,周转时间短,机车周转率高,相应节省机车台数.  相似文献   

19.
采区车场交岔点冒顶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保秀  张新立 《煤》1998,7(1):45-47
王庄矿43采区中部车场交岔点的岩层构造复杂,顶板层理发育,涌水量大。受采动影响两次冒顶,经分析对交岔点的设计,施工工艺,及冒顶后的修复措施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基本条件及情况:崔家沟煤层坡度由0°—20。,设计年产量45万吨,服务年限30年,为一级瓦斯矿井,有煤尘及自然发火危险。利用一对斜井开采,主副井距离42公尺,主副井落到水平上差2.7公尺,主斜井空重车线各一列半车,副井布置双轨,停车线一列车长,调车时间为10分8秒,副井是直下到车场来的,跑车有关系没有?我们准备安一阻车器,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