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轻工业》2015,(11):182-184
为了提高职业院校的育人效果、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引起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等方面的重视,但是,具体采用什么形式、走何种途径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理论和实践证明,通过"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初步对接,企业初步参与人才培养,企业与学校构建正式合作组织,校企资源共享、共育现代职业人才"逐渐深化的过程,以职业教育集团、行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以共建共享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场所,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和完善校企"双主体"在培养职业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岗位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提出独具特色的理实交互"三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我院食品加工专业积极与企业沟通,与企业专家联手共同探讨专业设置,不断调整和改革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构建了体现"岗位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本着优势互补、务实合作、资源共享、共荣共享的原则,现已与18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施理实交互的"三轮工学交替"人才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之路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拙文从背景思路、具体做法和明显效果等三个方面,对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走内涵跨越式发展,创建全国职教名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当前我国职业中专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技术人才,我校现在试行的一套"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各大企业培养出大量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深入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是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校企合作是工科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做到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和企业先进设备与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以企业需求和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以成立特色冠名班为载体,在校企共育、校企共建等多方面入手,重点培养与企业接轨的人才。校企共育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业和学校双方教师共同授课。校企共建是指由双方共同建设专业和实验室等。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而向企业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目前中职学校办学的潮流和今后的主体走向。中职学校实现校企"双主体"的合作育人教学方式,但是,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双主体"合作育人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包括条件和机制都不太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中职学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进行相应的探讨,对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从而完善和加强学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机制的健全。  相似文献   

8.
《广西轻工业》2019,(1):160-161
将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引入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之中,学徒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融合、双场所学习,双主体培养,通过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深入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是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校企合作是工科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做到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和企业先进设备与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
建立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施运行机制,有利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形成"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作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章瓯雁、梅笑雪、竺近珠、郑小飞、郑露苒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服装专业工作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实施,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校企共同体"机制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项成果.该项目以合作企业 —— 达利(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为主体,服务服从于个性化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学生特长制定培养方案,分解后的项目易于学生参与和完成.引入企业对员工考核办法,对学生实行项目绩效考核.整个项目完成后,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对项目的成果进行最终评价.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学生与合作企业的共赢.  相似文献   

12.
正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当前工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方向。多年来,高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科研成果转化、联合攻关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绩。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主要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专业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加强了学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要能够服务于社会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过程要能够与行业企业接轨,要符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方尤其是校企合作薄弱的内地地市级高职院校,要改变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三教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适应校企合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4.
容英霖 《广西轻工业》2013,(12):113-114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高职生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实施工学结合,运用校企合作平台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内涵与构成,从而说明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并阐述运用校企合作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不仅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在真实工作场所中,教师与师傅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来联合培养学生,不仅是授与学生理论知识,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政校企多方联动、联合招生、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为重点,对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6.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升搭建平台,也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方法和路径。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阿里巴巴大数据学院的校企合作为案例,分析在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下,对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进一步打开思政教育新局面的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工协作。文章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提升企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为突破口,从扩大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丰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构筑"三师"教学团队、共商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等入手,构建成功较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了学生就业水平,提升了教师能力,扩大了社会影响,校企双主体下的实践教学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广西轻工业》2015,(8):150-151
校企合作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行业对针织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应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模式.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职业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率,并在毕业时与企业形成"无缝对接"的必由之路。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珠海丹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基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的下共建"丹田定制班",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