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宋代名医陈自明所撰《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组方配伍规律及主干药的功效。方法整理《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方药并将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外科精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外科精要》方剂99首,使用中药174味,用药总次数达499次。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高频核心药为甘草、乳香、黄芪、大黄、当归、人参、木香、没药、瓜蒌等;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药性为温、寒、平,累计频率达92.99%;药味为苦、甘、辛,累计频率达86.42%;归经为脾、胃、心、肺、肝、肾,累计频率达86.09%。结论陈自明擅长运用核心药加减,药类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1142-1145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抑郁症临床文献的用药规律。方法:对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上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抑郁症临床文献中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及剂量的方剂进行药物统计分析。结果: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以补虚药最为常见,使用86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23.9%,其他依次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安神药等;药物四性以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1 416次,占39.2%;药物五味以苦、辛、甘最为常见,分别出现1 861次、1 752次、1 654次;药物归经以肝经最为多见,出现1 986次,占55.0%,其他出现10%以上的依次是心经、脾经、胃经、肺经、肾经等。结论:中医药防治抑郁症多使用具有补益正气、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同时配合清热、利水渗湿、化痰、开窍、消食等药物,起到标本兼治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7):928-930
目的:分析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探讨肾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和理法方药诊疗体系。方法:选取1979年1月—2013年3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分析和归类。结果:研究共得出肾癌证型21个,其中脾肾气虚证、湿热瘀毒证、气血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为常见类型;证候实性病机主要以血瘀、火热、水湿、毒邪、痰浊为主,虚性病机以气虚、阴虚和血虚为主;脏腑病位主要在肾、脾、肝、肺、胃。共得方剂79首,其中成方40首,自拟方39首,多为补益剂和祛湿剂;共得中药232味,总用药频次1 016次,按功能分为41类,进一步合并为18大类,其中补虛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最为常用,共占72.40%,补虚药为第一位,其中主要是补气药,清热药居第二位,以清热解毒药为主;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肾、胃、肺经。结论:肾癌所表现出的证型、组方用药功效、性味和归经与其病因、病机密切相关,中医诊治肾癌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肾癌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3):405-40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外用生发方剂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医皮肤美容方剂大全》为方剂数据资源,查找出97首方剂。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构建生发方剂数据库,研究用药和配伍规律。结果:1动物脂肪、白芷、附子、蔓荆子、零陵香、乌麻油、川芎、防风等16味中药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药物。2清热药、解表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收涩药的使用频率排在最前。药物多归于肝、肺、脾、胃四经,且以温性或寒性药居多。3常见药对有白芷-零陵香、白芷-川芎、附子-白芷、蔓荆子-白芷。结论:在生发方剂中多用温性或寒性药物,且药物多归于肝、肺、脾、胃四经。使用的药物类别或常用药对组合与临床常见脱发证型相对应,以清热祛湿、健脾理气、化痰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145-14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期刊与专利文献中治疗血管性痴呆(VD)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数据库(Patent Search and Analysis of SIPO)中近5年治疗VD的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方剂数据库,利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总结治疗VD方剂中的用药频次、常用药对、潜在药对及发现新方。结果:通过对155首治疗VD方剂所含药物的频次统计分析,得到治疗VD的常用药物19味,其中远志、黄芪、丹参、川芎和石菖蒲五味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有19个,其中川芎与石菖蒲、远志与石菖蒲、黄芪与石菖蒲配伍位居前3位;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算法发现关联系数较高的潜在药对26个及潜在新方13个。结论:CNKI、VIP、Wanfang、Patent Search and Analysis of SIPO中收录治疗VD的方剂多以活血化瘀、化痰开窍的药物为主,以益气安神、补肝益肾的药物为辅,挖掘得到的新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238-240
目的:通过对治疗尖锐湿疣所用中药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寻找中医治疗尖锐湿疣的用药规律。方法:对1979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源于CNKI)收录的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的文献,以《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使用术语为标准进行收集整理,应用SPSS 17.0对药物频率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照标准检索到文献331篇,涉及中药254味,频次3 729次,所用药物按照《中药学》分类整理为43类,进一步将药物功效合并为20大类,使用频次大于1%的药物依次是板蓝根、苦参、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紫草、甘草、白矾、蛇床子、木贼、红花、黄芪、莪术、香附、龙胆、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桃仁、苍术、蒲公英、地肤子、虎杖、当归、白术、大黄、白鲜皮、赤芍、蜂房、百部、黄芩、鸦胆子,一些单味药如鸦胆子、八角莲、黄药子等对本病具有独特疗效。外用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为主,内服以清热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外用与内服药间有一定区别,χ2分析两组间攻毒杀虫止痒药、解表药、泻下药、收涩药、温里药、开窍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30 a治疗尖锐湿疣中医内服、外治用药有各自优势,尖锐湿疣主要相关病理因素是热、毒、湿、虚、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75-67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邵念方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邵念方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门诊病例,采用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确定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频次和用量,分析邵念方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18首方剂进行分析,涉及中药160味,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的常规用量,挖掘出3个核心组合和3个潜在药物新组合。结论:邵念方教授治疗胸痹经验多用健脾消食、活血祛瘀止痛、益气滋阴、化痰开窍、安神定志、生津止渴、降压之品。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根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2013-2017
目的:分析中医古籍中阳痿病医案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计算机检索为主,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古代文献中完整阳痿病医案50例,对用药频数进行统计。结果:①共用药128种,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等,这10类药是治疗阳痿的主要药物;②用药频数共481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20种药物依次为茯苓、人参、白术、远志、熟地黄、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巴戟天、五味子、山药、山萸肉、肉桂、陈皮、酸枣仁、黄柏、茯神、杜仲、半夏、炙甘草。结论:①古代医家治疗阳痿以补虚为主,在益气的基础上温阳,重视安神,补泻兼施;②用药归脾肾居多,气血并补,温而不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电子病例系统进行数据挖掘,收集符合标准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140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其中医用药规律。结果:所收集的140例患者中,男47例,女93例;年龄(63.2±7.5)岁。在病例资料中,首次中药处方共涉及191味中药,药味出现的总频次为1 656次,其中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黄芪、炙甘草、党参、丹参、川芎、柴胡、白芍等;居于前列的中药种类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理气药等。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涉及补气、活血、祛湿、清热、化痰、理气等法,因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常需多法并用,而非一法通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881-886
目的:通过对1989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中医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探求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方法:通过使用SPSS 20.0软件,对文献中的证候、方剂以及药物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候、方剂、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对药物和症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6篇,通过整理分析得出17个中医证候,其中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等为中医常见证候;证候要素分析,湿热、气滞、瘀血、风热为常见实性病机;肾虚、气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为常见虚性病机;病位主要在肾、脾、肺三脏;共得方剂212首,其中自拟方125首,成方87首,二者以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清热剂为主;中药236味,分为15类,黄芪、茯苓、白术、丹参、泽泻等为常用药。结论: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病位在肾、脾、肺;脾肾肺俱虚、血瘀水停为基本病机。在临床用药中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药、清热药为主,兼以应用解表药。治疗中应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4):693-696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心悸方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V1.0)统计药物频次及药类频次,并使用病药关联规则及病证药关联规则分析心悸方证与药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根据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心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气虚,治疗以补气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远志、炙甘草、防风、天竺黄等,同时病证不同,选择的药物不同。高频药物配伍主要为茯苓-炙甘草,麦冬-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等。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心悸方的系统分析研究,可了解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思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1):1758-1762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瘿病内服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甲状腺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瘿病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对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进行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在符合条件的125个治疗瘿病内服方剂中,通过软件数据分析系统得到了常用29种中药和用药频次,常用药物组合17组及药物关联规则,24组新药物组合及12首新方,并绘出网络展示图。古代瘿病常用药分类:化痰软坚类、疏肝理气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利咽类、益气养阴类、温阳补肾类、动物甲状腺类药物等。组方规律以软坚散结、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基础。结论:本次研究得到的新药物组合24组,新方12首,对新组合和新方的研究暂未发现明显规律可循,但这弥补了单纯对古方显性组方规律总结的不足,为临床扩宽思维,更好地继承、发掘古方经验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运用中医药内服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以上3个数据库中运用中医药内服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献,提取有效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结果筛选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方剂326首,涉及药物257味,统计了药物及药物组合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新处方18个。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补益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并揭示了其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2):291-294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中医治疗精神萎靡状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中有关精神萎靡状态的医案,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规律分析。结果:从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167个医案中,归纳出精神萎靡状态的症状频次、药物频次、症-药关联规律及药物归类分析。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为神疲、困倦、饮食减少;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对神疲的治疗以补心安神、温补阳气为主,对困倦的治疗以益气养血、升提气机、化痰除湿为主,对饮食减少的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络、健脾化痰为主;药物归类分析发现对精神萎靡状态的治疗重视补虚、安神、辛散气机药物的使用。结论:精神萎靡状态的主要症状包括"神""形"两方面的虚损,治疗多以补益药物为主,并佐以解郁散结、安神除烦等药物,体现了补养脏腑、调养形神、通调气机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
<正>问:我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失眠、多梦,想吃点治疗失眠的药物,听朋友说有安神药和安眠药两种,请问安神药和安眠药是一样的吗?(河南郑州,李斌)答:安神药是以安神定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调脏腑间的关系而达到安神的目的。根据药物来源以及应用特点不同,安神药可分为重症安神和养心安神两类。前者为质地沉重的矿石类的物质,如朱砂、磁石、琥珀等,多用于惊痫发狂、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阳气躁动、心神不安的实证;后者为植物类的药,如酸枣仁、合欢皮、丹参、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6):891-894
对1984年12月—2014年12月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文献的方药、证候,按照术语规范标准进行收录整理,按照频次进行统计,确定最常见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同时对其证候要素进行分析。统计出肝纤维化中医证候文献142篇,其中证候11种,频次520次,常见证候有瘀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瘀阻、肝肾阴虚、肝气郁结等;运用方剂86首,频次1 683次,其中最常用的有血府逐瘀汤、四逆散、鳖甲散、柴胡疏肝散、桃核承气汤、小柴胡汤、茵陈蒿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阳和汤;使用中药频率高于0.5%的有62种中药,频次4 172次,按功用最终归为13类,其中最常用的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归经最多的是肝经、脾经、胃经。通过对近30年期刊发表的中医治疗肝纤维化文献中的中药、方剂等相关因素进行挖掘整理,并对中医辨证论治肝纤维化的规律进行收集整理,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8):1205-1207
检索1990年1月-2014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万方中医药知识系统、万方医学网、万方医学网临床诊疗知识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内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并使用频数统计法统计使用中药类别的频次、中药药对使用情况。在制定的检索条件下,初步检索出418篇文献,通过逐一阅读,挑选得到相关文章58篇,基本方37首,使用的中药总数共有133味,中药使用频次达432次,平均每味中药使用次数为3.25次;使用中药药对频次为188次。通过分析得知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使用的中药主要有祛风湿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化湿药及理气药等;中药药对配伍主要有补虚药和解表药,祛风湿药和解表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化湿药,祛风湿药和补虚药、解表药之间、祛风湿药之间及补虚药之间的相互配伍。该研究通过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的文献,来探索、分析对该病证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强直性脊柱炎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进而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2):441-445
目的: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挖掘山药临床应用特点与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含山药方剂的临床文献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2013工作表、SPSS Modeler 14. 1和SPSS Statistics 19. 0统计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分别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30篇,共含中药373味。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苦居多;归经以脾经、肺经和肾经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含山药的核心中药组合22个,配伍中药多为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脾系病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1对,系统聚类分析得到8类。结论:通过分析含山药方剂的临床应用文献,反映出山药的应用特点和配伍规律,可进一步反馈临床,指导临床用药或将文献总结所得规律用于相应保健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的内服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挖掘方法,对《外科发挥》中治疗外科疾病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内服方192首,涉及中药207味;使用频数≥10的有43味,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生甘草、当归、人参、茯苓;频数≥30次的药物组合共12个,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生甘草、生甘草-当归;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Ⅰ和Ⅱ为23对,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23个。结论薛己临证辨治外科疾病注重活血化瘀、托补内消、养阴生肌,为临床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19):33-34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选取近20年在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的复方49首,对复方中出现的129味中药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3味中药的性味归经、毒性、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血化瘀药(30.30%)、清热药(15.15%),归肝经(75.76%)、脾经(48.48%)、心经(39.39%),辛味药(75.76%),温性药(39.39%),有毒药(21.21%)在局部外敷治疗肝癌疼痛研究方面应用较多。结论:高频药物可为临床医生选方用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