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Planning》2019,(9)
隔夹层是揭示储层非均质性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弱的重要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下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为例,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分析了隔夹层的岩电特征,建立了隔夹层类型测井划分标准;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对隔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利用部分非均质性参数,分析了隔夹层与层内非均质性的关系;结合砂厚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总结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类型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和物性隔夹层的出现频率极少;隔夹层平面上连片性较好,垂向上呈叠置现象;隔夹层发育程度和层内非均质性呈正相关关系;砂厚值较大的心坝及沙坪地区隔夹层的厚度和密度均较大,而泛滥平原地区相反,表明受沉积作用控制影响较大。该结果为研究区隔夹层精细刻画奠定了基础,对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和剩余气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不断的深入开发,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储层构型已经成为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掌控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储层构型进行精细解剖,明确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关系尤为重要。本文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及储层层次分析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钻井岩芯、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以河南双河油田437区块核三段Ⅱ油组1、2层为例,对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内部构型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段扇三角洲前缘构型可划分为7级,并且复合砂体存在4种平面组合方式;基于3种砂体边界识别方法,得出单一辫状河道砂体在垂向上的3种叠置方式,即叠加式、切叠式和独立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可知复合砂体平面组合样式和单一砂体内部韵律性以及单一砂体之间垂向叠置样式是造成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指导研究区部署剩余油挖潜方案,以及类似沉积环境下构型解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何子琼  郭艳琴 《矿产勘查》2020,11(9):1930-1935
储层的物性是影响油气的聚集、储存和开采的重要地质因素。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及测井解释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10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渗透率非均质性、层理构造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在平面上的几何形态及其连通方式和连通程度密切相关。研究区杨66井区延10储层宏观层内非均质性以延1011储层最强,其他各小层次之;层间非均质性延10_1~(1-1)小层较强;平面非均质性延10_1~(2-1)和延10_1~(2-2)小层强。研究区产量薄弱,明确各小层非均质性强弱对于研究区油藏的精细开发及石油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以国外某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为例,开展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在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首先分析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精确描述隔夹层,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其次,通过流线模拟方法研究水线分布规律,弄清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最后,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不同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策略。通过对该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方案的优化,使得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5%。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98-100
高含水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水关系分布进一步复杂化,随着油气藏开发的不断深入,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分散,相关地质研究越来越细。剩余油分布不但受储层物性、砂体分布、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受注采井网与砂体配置关系的影响,因此注采井网与砂体如何进行配置的研究成为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冀东高深南某断块为例,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模型,在搞清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储层物源方向对注采井网、井位的影响,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类型的注采井网部署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是油田范围内井间规模的非均质性,它直接关系到储层内流体在平面上的流动和分布。本文以永宁油田草垛湾区块油藏开发工作为实例,根据工区内砂体的连续性、平面非均质性的变化等因素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100-102
海洋油田狭窄的开发环境与高开发成本,促进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在海上油田注水开发中广泛应用。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储层多为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目前采用平行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欠佳,大量剩余油存在的实际情况,采用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驱替速度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平行水平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均质储层中的采出程度较非均质储层高,剩余油分布于采油井趾部附近;驱替速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均质储层剩余油分布位置;在渗透率级差不同的平面非均质储层中,级差大、储层高渗透带的渗透率较小的非均质储层见水晚,最终采出程度和平均驱油效率略高于级差小、渗透率较高的储层,剩余油均主要位于中、低渗透区采油井跟部中部附近区域;级差小,渗透率高的储层中剩余油分布于低渗透区采油井跟部附近区域。平行井网更适合在较低的驱替速度;平行水平井网更适合于级差较大、储层渗透率最大值较小的非均质储层,该研究为油田水平井井网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4):59-61
随着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开发程度的加深,储层非均质性矛盾日益严重,在密集的井网条件下如何有效预测井间河道砂体展布已成为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以大庆萨北开发区北二西区块为例,在多学科综合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刻画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在地震地质层位追踪的前提下沿参考层分别向上向下开取一定的时窗提取多种地震属性,以反距离加权平均法提取井点属性,利用某商业软件的二维聚类分析及作者研究的线性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地震属性与井点处储层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认为,该方法可用于优选刻画河道砂体的地震属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井数据的纵向优势与地震属性的横向优势编制了目的层段的河道砂体平面展布图。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6):124-126
深水浊积水道沉积储层具有多期次水道垂向相互叠置的特点,砂体间连通关系极其复杂,各层砂体储量动用程度分析难度大,加剧了油藏历史拟合的不确定性及多解性,给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方案调整研究带来极大挑战。为此,展开了后续井MDT测压拟合指导深水浊积水道沉积储层油藏模型校正新方法的研究,其主要思路为利用后续井MDT测压资料作为拟合参数,通过拟合某一时刻下模型中各层压力和对应时间同一位置处新钻井MDT测压数据,不断修正模型中砂体的横向及纵向连通性,使模型砂体叠置关系及连通关系逐渐接近油藏实际,再结合常规开发指标拟合,最终完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及开发方案调整研究。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后续井MDT测压拟合方法是一种拟合多期水道砂体连通关系的有效方法,显著降低了该类型油藏历史拟合的不确定性,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DNAPLs在低渗透性夹层影响下的迁移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非水相流体(DNAPL)在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DNAPLs的物化性质、泄漏速率、地下水流速、介质非均质性等。本文基于T2VOC程序对DNAPLs在非均质地层(含低渗透性夹层)中的迁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采用三相毛管压力函数Parker模型和二相毛管压力函数van Genuchten模型,研究了夹层的饱和渗透率、地下水流速对DNAPLs运移和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水流速的增大显著促进了DNAPLs的水平和垂向运移;相同流速情况下,非均质层(低渗透性夹层)饱和渗透率的减小使得DNAPLs污染羽形态及空间路径出现了明显蓄积和绕流。模拟结果可为DNAPLs污染场地识别与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便于进一步研究其在地下饱和非均质介质中的运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