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Planning》2016,(3):376-378
实现中医现代化,要用现代化科学理论对中医传统理论进行改造、理解和解释。中医正朝着现代化科学化医学的道路大步迈进,中西医结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尤其是基础学科结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中医有必要借鉴西医发展的经验,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从而走向现代化,实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但目前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国际化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对理论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造成了研究的错位,未能及时建立起科学的力量和假说来指导实践研究,理论思维存在偏差,精通多学科的复合知识型人才匮乏等结果,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中医研究者们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7):998-1000
中西医结合是推动中医走出去的主要动力之一,病证结合、循证医学、循因医学这几个概念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病症结合是在西医辨病的前提下,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转化规律,实现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循证医学"作为推动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注重对临床证据的总结,以增强西医对中医临床诊断结果的信心,实现中西医结合并且取长补短。循因医学是揭示疾病和治疗手段的本质机制并应用这些本质机制来指导临床,并最终揭示生命的本质机制的医学模式。这三个概念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8):96-99
作为传统中医的发源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应用远低于预期。国内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争论和质疑一直都存在,而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更强调病患的利益和自主权。本文尝试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这个主题对中西医结合医疗的概念,现存关键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3)
<正>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1]大部分医学工作者认为最好的医学科研方法应该是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或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超过71.2%的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随着结合医学发展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今后必将有越来越多国内外的科学家、医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投入到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2]。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它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壮大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3)
从中西医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形成、病证结合的内涵、优势互补原则3个方面对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基本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0):130-132
作为我国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建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旨在将中、西医学两者的理论、方法、药物、诊断手段、治疗技术等中的精华,提炼整合、融汇贯通、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本文从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特点、优势、不足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越性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7):1058-105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方法:分别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西医治疗脑出血多采用西药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中医多根据患者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西医治疗的优势,应用中医中药理论,二者相结合。结论:脑出血临床发病迅速,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
查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文献,从静脉滴注、内服药物、静脉滴注与内服药物联合、穴位注射及针灸、其他中医外治法等方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10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结果:本组治愈62例,占57.4%;好转52例,占48.1%;无效4例,总有效率96.3%。结论:中西医治疗输尿管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对24例重度黄疸性肝炎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达87.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3):399-400
目的:探讨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方法。方法:从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周期疗法及中西医结合3方面总结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方法较多。结论:中医辨证施治、中药周期疗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3):551-554
中西医结合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意义重大。现代医学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国际上共有6大类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分别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酶抑制剂及CCR5抑制剂。中医药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方面有显著疗效,中西医结合可优势互补。"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诊疗常用的一种方法。HIV感染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明确诊断以辨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脾气亏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壅滞证。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活动中,突出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
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入手,进而提出当前与此模式不适应的医患关系不和谐现状,通过中西医对比分析了导致医患关系失谐的共性因素,并从中西医医院的特性出发,分析了中医医院医患关系较西医医院医患关系较为缓和的原因,最终找出中西医医院应相互借鉴,互补发展,共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3):318-321
肺癌多因正气亏虚,邪毒内侵,痰瘀胶结而致,治疗多以益气化痰法、温补祛邪法、药食同治法为主,同时在治疗中应倡导中晚期肺癌"带瘤生存"的理念,重视心理干预及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4):526-528
中西医结合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客观基础,无论是结合还是融合,两种医学的互通、融汇是不容回避的事实。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局限,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缺陷,但其作为一种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1):1644-1646
范宏宇主任医师认为肺癌以痰、热、瘀、毒为标,肺脾肾亏虚为本,提出"辨证施治,综合抗癌"的学术思想。治疗上首重辨证施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合并症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法,同时临证注重中西医优势互补,攻补兼施,用药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23):57-60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研究发现慢性胃炎与焦虑抑郁之间具有相关性,且中西医对本病治疗均有一定成效,以慢性胃炎、焦虑、抑郁、中西医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网站2000~2016年的相关文献,就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的中西医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9):15-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西药治疗,治疗组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尿微量白蛋白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可保护肾脏从而延缓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8%,复发率为28.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8%,复发率为8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较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