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宁唐口区山西组成煤条件及控煤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该区3煤层组在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沉积特征,分析了以分流河道为主的控煤因素。砂体厚度与煤层厚度的关系。简述了3煤层组合并、分叉。分叉后3下变薄、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手段在解决煤层赋存形态、构造等方面已经被煤炭勘探、开发领域广泛采用和认可,在解决煤层厚度、结构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仅就山东省济宁二号煤矿二采区、十一采区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通过振幅类、频率类、波形类曲线等物性特征进行煤层结构预测,对煤层合并区、分叉区、冲刷区解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煤层合并与分叉是诱发冲击地压的重要因素,合理确定煤层合并区应力分布规律与影响范围对冲击地压防治意义重大。以张双楼煤矿千米埋深煤层合并区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微震监测,研究了煤层合并区域采动应力演化规律与冲击危险监测预警方法。结果表明:煤层合并区超前影响范围约为100 m,而滞后影响范围约为80 m;工作面在煤层合并区回采时的峰值应力大于正常煤层,且合并区煤厚越厚,峰值应力越大。工作面接近合并区时应力梯度最大,冲击危险程度最高;进入合并区后随着底煤厚度变大,应力缓慢上升,应力变化梯度小,整体冲击危险程度较高,但冲击危险性变化不大;出合并区后一定范围内应力集中程度依然较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基于微震监测系统,提出了采用冲击变形能作为煤层合并区冲击危险的预警指标,确定了预警临界值,进出合并区的监测预警结果与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矿压显现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针对合并区底煤范围大的特点,提出了合并区超深穿层底煤卸压-注水与顺层钻孔卸压相结合的防冲技术方案,实现了工作面底煤的全覆盖卸压处理,取得了显著的防冲效果,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4.
为更准确地确定薄煤层的厚度和分叉合并范围,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用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进行多井约束下的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通过层位标定确定煤层所对应的波阻抗层,然后提取该波阻抗层的厚度并与钻孔见煤点处的煤层厚度进行拟合匹配,得到三维地震测区的煤层厚度分布规律,经验证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地质冲刷等原因造成的煤层厚度变化及分叉合并给煤矿设计及安全开采带来重大影响。传统的地震解释由于其频率限制,对较薄的煤层分叉合并分辨较差。利用基于测井约束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在进行精确井震标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景矿区煤层波阻抗反演,并在得到的波阻抗数据体上识别出了15~#煤及15_x~#煤的分叉合并现象。对煤层厚度进行精细解释,其结果与钻孔揭露的结果相符,证明了反演技术对于煤层分叉合并识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王立国 《西部探矿工程》2013,25(4):155-157,161
煤层厚度及煤层分叉合并直接影响着煤矿综采、综放工作面的布设及开采工艺的选择。在地震勘探中,岩性反演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解释煤层厚度及岩性变化领域。介绍了地震岩性反演技术的原理,并结合实例对岩性反演成果进行分析,解释了煤层厚度变化和分叉合并边界。  相似文献   

7.
明珠二号勘查区9号煤和10号煤定名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明珠二号勘查区9号煤和10号煤厚度变化的沉积过程分析,以其物性特征和邻区的煤层合并事实为佐证,相互阐明了9号煤和10号煤本身就是同一层煤在本区的分叉,探讨它们的定名是否应该是9号煤的上下分层。  相似文献   

8.
基于波阻抗反演技术将垂向分辨率高的测井数据和横向连续性好的地震资料相结合,在更加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地质体客观情况的前提下,介绍了波阻抗反演的原理与具体流程,分析了煤层尖灭、分叉合并、断层、灰岩层及岩浆岩在波阻抗反演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并通过波阻抗反演对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和砂岩的分布范围进行定量研究,进而提高了煤层及其周围岩层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9.
张军 《煤炭科技》2021,42(4):9-11,17
为了探讨杨家村井田预设计开采的近距离煤层分叉合并空间展布特征,在大量相关钻孔数据统计基础上,绘制了煤层间距等值线,发现井田范围内从北到南间距逐渐缩小,在南部划分了分叉合并线.基于此,根据相关规范对开采下煤层垮落带高度进行了计算,与煤层间距进行比较,确定了近距离范围.研究结果对指导这两层煤层的采区规划和工作面设计与布置有...  相似文献   

10.
从榆林勘查区的煤层产状形态、顶底板工程地质、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共伴生矿产分布等方面,论述了榆林勘查区的煤层地质特征,分析研究了煤层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潘三矿东翼9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揭露9煤层钻孔的煤厚、顶底板岩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9煤层存在大块缺失区域,仅局部区域煤层厚度大于0.7 m且不连续,顶板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分布面积大致相当,底板则泥岩面积较大。顶底板砂岩分布区与煤层缺失区一致,推断为古河流剥蚀导致煤层缺失。  相似文献   

12.
煤层分叉一般是煤田边沿成煤物质终止堆积形成的。峰峰煤田2号煤分叉则不同。它是一个煤层分为两个煤层,然后又合二为一。两煤层的层间距,最小9.2m,最大达33m。分叉后上层煤稳定,下层煤厚度为0.05m~2.5m。可采范围往往形成孤立的小块。研究该煤层分叉的成因,对掌握可采煤层的分布规律和开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义安矿矿井主采二1煤层为不稳定煤层,煤层部分地段有条带变薄区、分叉合并等不稳定现象。整个工作面煤层受构造影响,较破碎、松软,厚度变化较大,为0~14.30m,平均厚度4.05m,倾角5°~15°。二1煤呈鳞片状或粉末状,玻璃光泽,半亮型煤。煤层不易自燃,煤尘有爆炸危险性。掘进期间,  相似文献   

14.
焦宇颉 《西部探矿工程》2024,(2):177-179+182
从苏村勘查区的煤层展布形态、岩性特征、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煤岩特征等方面,论述了苏村勘查区的可采煤层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层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陈亮亮  董超伟  欧建春  王冬明 《煤》2020,29(2):4-10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部转移,浅埋深地质条件简单的煤炭资源已经开采殆尽,煤炭资源的开采由易采的近水平煤层转向赋存条件恶劣的倾斜厚煤层,有的倾斜厚煤层存在夹矸分叉现象,针对分叉煤层的连续推进难题,设计了分叉煤层综放转极近距离分煤层综采工艺;利用COMSOL建立了多物理场模型,分析了不同开采阶段瓦斯压力、瓦斯放散速度以及煤岩体受开采扰动的范围,研究了分叉煤层连续推进过程中不同开采阶段瓦斯运移规律;监测了分叉煤层连续推进过程中上煤层采空区对下煤层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变化,有效验证了分叉煤层连续推进的安全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勘查发现,磁西区局部2#煤层有分叉现象出现,将直接影响今后采区的布置,通过岩芯的沉积序列,分析了2#下煤层的成因,并总结了2#煤层分叉后的特征矿物及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勘查发现,磁西区局部2#煤层有分叉现象出现,将直接影响今后采区的布置,通过岩芯的沉积序列,分析了2#下煤层的成因,并总结了2#煤层分叉后的特征矿物及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孙齐正 《煤》2002,11(3):39-40,42
沁水煤田东南缘 15 # 煤层结构复杂 ,煤厚变化大 ,煤层对比困难。通过分析 15 # 煤层形成前后的沉积环境 ,指出了该区 15 # 煤层分叉、合并及煤厚变化规律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进而为煤层对比提供可靠依据 ,为煤矿生产提供分析预测资料  相似文献   

19.
山西晋神能源公司沙坪矿8~#煤层开采过程中,存在着很大范围的分叉区,将原8~#煤层变为8~#上与8~#两层,形成了近距煤层开采。对8~#下分层的安全开采问题,依据矿压基础理论,对安全开采的层间距理论研究,结合矿井开采实际情况得出了可保证安全开采的层间距参数,提出能保证安全开采的各类问题的应对策略。其结果对河东煤田沙坪矿以及其它矿井类似8~#煤层分叉区下分层的安全开采决策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葛栋锋  武艳玲  李丽萍 《山东煤炭科技》2022,40(1):147-149,153,156
结合测井、钻探和地质成果,充分利用二维/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利用测井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和地震正反演为手段,以标定标准波和煤层反射波的波形特征与煤层宏观结构关系为重点,解释了煤层一次、二次分叉分界线和煤层视分叉点平面位置,圈定了煤层赋存范围及煤层宏观结构,查明了厚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