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期,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日报社承办的“璀璨非遗永续传承——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发布仪式”在成都举行,“文旅融合非遗铸魂——泸州老窖非遗与旅游融合案例”入围2022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才洪作为川酒唯一代表,从200多人中脱颖而出,入围“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提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游客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四川黄金段背景下,雅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开发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经济、政策、制度等诸多现实原因,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在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基础上,试图为如何利用相关政策优势,在保护中挖掘和传承非遗,并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促进非遗产业化,最终实现雅安非遗有效保护、合理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视角出发研究了当下国家从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非遗的多样化保护,梳理了不同视角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内容,提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方法:非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还原、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基因图谱、建立非遗动态影像库;进而构建了基于数字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倡导形成“非遗挖掘与保护-非遗整理与研究-非遗资源库建立-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发展新模式;最后从建立流动性博物馆、非遗数字化产品设计、制作数字化影像、开展新媒体非遗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探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策略。研究对于从新媒体视角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传承非遗皮文化为己任的四川雅安金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步文化公司")于当日亦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金步·非遗影像展》。"金步·非遗影像展"以大  相似文献   

5.
以"非遗"产品设计与服务创新设计之间不断融合做创新点,论述当前"非遗"产品设计开发的概况,引入服务设计思维,以非遗楚香产品为例,以用户旅程图形式挖掘消费者在"非遗"产品中流程中每个接触点的问题,解决流程中的触点问题,以流程中的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设计提升消费者在"非遗"产品中的服务体验,给产品设计以更完善的配套设计,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消费者对"非遗"产品使用的可持续性,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设计的相互借鉴,融合共生。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段,如遵从随地所宜、因材施艺、择材施技等方法来进行产品设计研究,从设计的角度来阐释非遗文化保护的合理措施,并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产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急需保护的非遗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除了口耳相传和学徒制的传承教育之外,如何将其融入普及性更高的现代高等教育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位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有着强烈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对凉山彝族非遗门类中的图案开发、研究、整合,并且融入现行的美术教学.在...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政策的助力驱动下,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项目从"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向"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新工作阶段过渡。将"非遗"融入社会并以文创销售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作为驱使,由此延伸出时代背景下"非遗"推广新热点。以中国广东省"粤绣"营销模式为例,探讨"抖音"短视频平台对非遗"粤绣"营销推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而鲜活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做好非遗文化传承显得至关重要.以江苏省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体,剖析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明确具体问题,从文化冲击、人才支撑、法律体系以及原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保护性开发"、"活态性"保护以及...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非常宝贵的财产,印刻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痕迹,但是目前河南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亟需加强非遗创意的开发。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非遗,同时其在非遗的创意开发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够保证非遗创意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苏洁 《轻工设计》2012,(22):259-259
贵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因此在开发文化旅游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本文从理论研究,结合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贵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因此在开发文化旅游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本文从理论研究,结合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需要重视文化传统融合、地方特色活动、体验式旅游活动和保护和传承;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表现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体育传统运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困境表现为民族体育旅游产业专业人才稀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乏综合性规划和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冲突,并提出了加强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全面的综合规划和做好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平衡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分析香云纱非遗文化潜在的创新开发、文化特色和间接经济价值,以“旅游活化”为载体推动香云纱融入生活,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性的量产规模和样式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制度和方法。其中,"生产性方式保护"理念引起了很多关注,但也往往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推行的生产经营模式相混淆,使非遗项目的保护偏离正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定要坚持非遗项目的手工制作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重要性,保持理性、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并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酒文化为吸引物的工业旅游正在各地兴起,酿酒企业通过地域的自然、历史及自身的特有优势与旅游业联姻,利用旅游业的特殊的综合优势,发掘酒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塑造、展示自身的文化形象.酿酒企业应开发、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为目的的复合型旅游产品;重视细节,打造完全属于企业自己的特色工业旅游;重点开发"食、购、游、娱",以优质服务传达企业文化内涵最终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7.
正本月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日,各地有关部分举办了多种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意在通过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8.
"南溟吉贝——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织山绣水——苗族织染绣主题非遗服饰秀""锦衣御裳——宋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点染华章——影视剧主题非遗服饰秀"……随着模特的依次展示,由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巧妙融合的众多华服,令观众眼前一亮……3月14日至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联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锦绣中华——20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古城精彩呈现,传统非遗与现代时尚碰撞出了闪亮的火花。  相似文献   

19.
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含义的果实,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更是一种人文瓜果。然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有关葫芦的文化和传统民间技艺随时面临消失的危险,需要人们予以重视。"云福召禄"项目运用"互联网+"思维设计葫芦非遗文创产品打造文化IP形象,对葫芦文化进行传播和保护。文章以该项目为例,探讨其立足的葫芦文化、创新的工艺技法、设计的葫芦非遗文创产品及文化IP形象,以期为其他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遗进景区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为文旅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分析非遗进景区的发展背景,总结政府主导型、旅游景区主导型、非遗传承人主导型、民间社会团体主导型四种非遗进景区的组织形式;通过结合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景区资源的特征,分析特定空间模式和无限定空间模式两种非遗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从政策保障、市场化运作、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宣传营销方面提出促进非遗进景区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