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简要阐述了当前教学信息化在教学资源组织与管理上所面临问题与挑战,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数字校园的研究、规划与设计方法,尝试利用一体化学习环境合理的进行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与应用,并对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简短回顾与重新审视 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化环境适应的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多功能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信息化行政管理系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网校以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相似文献   

3.
高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构建了富有智慧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全面智能感知的环境和多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课堂得以向真实的场景延伸。通过探讨智慧校园中多样化学风建设平台的搭建,对于改善现有学风建设现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服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智慧校园则是继数字校园之后关于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新概念。它将大大提高校园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与水平,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变得更人性化和智能化,有助于构建更为自主的多平台学习环境,为高校学风建设探索新的途径创造了可能,其育人效果十分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4.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符合广州大学实际情况的数字化校园结构设计,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数字化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的目标,最后本文提出了实施数字化校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由广东省高校联合研制开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广东省内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各校不同学科背景,是一个以专业能力培养、整合教学资源为目的的计算机工具软件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在该平台上所进行的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代表的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法研究,为加快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软件工程师》2017,(11):57-59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但信息化环境不完善,教学管理跟不上,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依然突出。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模式,详尽阐述了"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实施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高职教学资源的真实性、标准化和生产性,分析了"校企互动"建设教学资源的必要性,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对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并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实践,大大提高了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内涵和共享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校园网=数字化校园?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千兆骨干,百兆桌面”校园网,一个完整的高校信息化体系已清晰可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之巨、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但是校园网只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综合工程。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用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比喻,把对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要素比作道路建设的三个方面,即“路、车、货”。“路”,即校园整个网络系统的连线(也叫综合布线)和网络中心机房的建设“;车”即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硬件环境;“货”是教学资源。一个理想的校园…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化课程是大势所趋。提倡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学平台,是现代教学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介绍Java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重构与学习空间的扩展,延伸高校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改革思路,促进信息化技术与传统课程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简短回顾与重新审视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化环境适应的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多功能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信息化行政管理系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网校以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多媒体课件(积件)、PPT课堂(板书)、网络课程与学科网站、博客。适应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包括师生在教学中重新定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化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和交流的理念;重视能力的培养;将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和终身教育(大教育观的形成)。与信息化环境适应的教学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的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网上教学模式的探讨;第三代远程教育——网校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为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教学资源的管理、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构建的意义、关键技术入手,研究了基于PHP技术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初步建设过程,并对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流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信息化学习、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的校园安全保障和信息化管理,创建信息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JavaScript是Web前端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研究设计,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于"JavaScrip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突破以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转变。数字校园背景下,高校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高校执行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向更好、更快的发展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上,提出智慧校园及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化服务,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现代化校园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环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学校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环境的支撑平台。建设高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建设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化教学资源的作用,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一所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传统,再创辉煌? 2003年8月学校新一届行政班子上任以后,确立了以构建"数码校园"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为此,学校制定了<太仓市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提出了"以用促建"的信息化建设基本策略,成立学校信息办公室,构建信息化工作网络;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培养研究型学习教师;积极引导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两年多来,利用"校校通"平台将学校信息化管理、教学、后勤、家校联系和社区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一个具有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促进了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的建设研究与实践,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和协同学习提供了 网络平台和空间,以基站运行与维护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建设总体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内容建设的方式、各单元教学设计、 三种类别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平台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为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借助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大数据,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总结出普遍性规律,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区别化混合教学方法、信息化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混合教学评价、交互式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的有效融合5个方面探讨重构了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