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编工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更,竹编工艺及产品也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本文将以西双版纳竹编工艺及竹编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竹编工艺的简述和对竹编产品的分析,分析其设计特征和应用.并为家具设计中现代竹编工艺的创新、传承提...  相似文献   

2.
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劳动人民以手工为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一种工艺,与机械化批量式生产的产品有很大的区别。这些手工艺产品反映了人类文明,也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创造的一种造物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生存成了一大难题,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这是我们中国人民都应该重视的事情。因此,笔者对传统竹编产品进行研究,了解了它的发展背景和开发现状,并秉承着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态度,希望能够探索出传统竹编产品现代化发展的路径,让竹编产品能够在现代社会留存下去。  相似文献   

3.
四川竹工艺历史悠久,尤以竹编闻名。渠县刘式竹编、青神竹编瓷胎竹编三种蜀南主要的竹编工艺,各有异同之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竹工艺产业发展遇到瓶颈,面临着经营难以为继,甚至手工艺失传的局面。进入21世纪,随着"非遗"等兴起,与竹相关等传统手工艺再度关注,成为发展我国竹工艺和产业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发展脉络,在分析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的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国传统竹编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切入,结合艺术与工艺运动中的人文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启示中国传统竹编工艺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夹板印花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精华,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当今社会,人们对衣食住行的需求更倾向于本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所体现的艺术性,对日常生活所需更重视基本需求之外的精神内涵需求。通过实验分析法,以夹板印花传统工艺为对象,探讨适合当下发展的夹板印花制作工艺,让传统手工艺被更多的民众熟知,为今后夹板印花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竹编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十分悠久,然而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竹编行业却逐渐处于边缘化状态,将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竹编工艺相结合,可为竹编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文献调查法对全国竹编进行调研,着重对浙江、福建和云南地区的竹编编织技法和纹样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建立竹编纹样数据库方法。结合家居中竹编应用特点使用Rhino结合Grasshopper插件探索出竹编纹样中最常见的十字编的纹样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并设计出异形曲面的竹编灯具,竹编纹样参数化设计极大提高了竹编产品设计造型的可行性。竹编纹样的数字化及参数化设计不仅可以保护极具地域色彩的竹编纹样,也促进传统竹编纹样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创新性应用,从而为传统竹编产业的创新升级提供新方法与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姜伟 《西部皮革》2023,(23):99-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个性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传统竹编工艺等亦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文章以Marni品牌箱包为研究对象,探究将传统竹编工艺方法与新材料等新技术的结合,通过对时尚箱包的设计特征的剖析,阐述了竹编工艺品牌箱包的设计方法,为传承和创新竹编工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竹编手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在国内外竹编工艺研究发展的手法基础上,在传统湘西竹编工艺工作坊中学习制作流程和技艺,尝试从竹编手工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切入,探索传承和发展传统竹编手工技艺的竹编设计。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传统竹编工艺的现状及困境,接着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科技发展、文化产业化等方面探索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发展途径,致力于实现传统竹编工艺的当代传承。  相似文献   

10.
竹丝工艺是随着竹编工艺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竹材加工的方法。从产品语义学象征语义的角度:产品所呈现的某些形态或属性都表达了某种文化的潮流或某个阶段的审美等。竹丝工艺的发展也必然是随着竹编工艺的发展,社会和人的改变,而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制作方法,这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必然的发展。首先在从属关系上,竹丝工艺是随着竹编工艺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竹材加工方法,一方面传承了竹编编织结形的特点,一方面也发展出新的工艺手法。在制作手法上,工艺的大致流程都是从选竹、制竹丝篾片、到编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传统竹编工艺历史进行了简单的追溯,了解到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又对现代灯具的基本元素和种类做了简要介绍。结合二者分析竹编工艺在竹编灯具中的运用。从产品的造型、颜色、材质上入手提出现代竹编灯具的设计方案。让竹编这一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产物走进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2.
从工艺技艺发展的角度来看,工艺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断适应社会审美、不停发展改变,并进一步存活于当今社会环境中的器物制作技巧.所有"传统工艺"都是在继承原有优秀工艺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技术、材料等而不断发展与变化的.那么,所谓"动态传承"意味着非遗的工艺传承不仅仅与历史有关,更与当今社会有关,同时与未来发展有关.工艺品是...  相似文献   

13.
《丝绸》2017,(7)
通过了解竹编工艺特性及其技法表现,阐述竹编技法的主要分类并绘制编织技法图,分析竹编技法在现有面料设计中的案例并借鉴其表现手法进行创新设计。使用竹编拓印技法和竹编影射图案技法将竹编工艺元素应用于面料印花设计中,以竹编工艺中"自由编""弹花编"和"挑压编"技法为灵感来源进行面料编织设计。采用五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元素实践应用于面料创新,总结竹编工艺在面料设计中的设计原则和应用规律,不仅为面料创新设计提供更新的创作素材、提升面料附加值,也是另一种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家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瑰宝之一,大漆屏风在中国传统家具门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地位。本文通过大漆屏风这一传统家具门类的分析探究,挖掘大漆工艺作品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美化作用,寻求现代生活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融点,实现人们认知大漆,以及大漆屏风的类别、在室内装饰空间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人们热爱中国的大漆艺术品,热爱传统工艺,树立打造当代中国风空间美感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竹编工艺表现技法,总结了竹编产品的肌理特征。以竹编工艺中典型的"十"字纹、"人"字纹,以及"穿蔑"、"插筋"、"弾花"等装饰纹样为灵感源,进行针织面料的设计与开发。着重分析竹编工艺"挑"与"压"的工艺特点,探索与实践能够表现竹编工艺特征的正反针、移针、局部编织、提花组织4类针织组织结构工艺设计方法。总结竹编工艺在针织面料设计中的设计原理与规律,可为针织面料设计拓展创作素材,也是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庄建昌 《中国宝石》2023,(4):108-112
国潮背景下,“非遗新造物”“民艺复兴”等概念推动着非遗技艺回归大众视线。如何使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发展中更好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数字化的制造方式,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17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旨在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让工艺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从数字化技术应用角度出发,实现对青神竹编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避免工艺流失与文化消淡。文章以青神竹编为研究对象,分析青神竹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探讨其数字化保护的可行性,提出青神竹编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及开发策略。利用对青神竹编数据库和数字化展厅的建立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存储、整合及推广;以产品、课程、AI智能识别、DIY四大模块进行内容设计并开发可视化交互平台,以APP为载体,实现青神竹编非限制性的展示;青神竹编服务系统的开发协同多方利益相关者,推动产业化转型并提升用户参与度。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为青神竹编文化传播与延续提供有效路径,推动了青神竹编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黄金珠宝》2010,(3):66-6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当今社会,复兴中国传统工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玉石雕刻方面,已经出现很多利用传统纹样和现代创意结合的雕刻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喜爱。玉石雕刻与现代首饰结合的创新设计,是当今潮流的一种趋势。我们想通过在首饰领域的尝试来表达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9.
孙萌 《纺织报告》2020,(2):90-91,103
荆门竹编技艺世代相传,源远流长,主要核心区域是沙洋,沙洋位于楚国国都郢的中心地带。竹编工艺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编织技艺,而且在汉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以传统竹编工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荆沙地区竹编的编织技法及工艺展开分析,并结合现代居住空间的装饰需求,对应用范围的材料、形式、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包袋的材料运用进行分析,对竹编工艺在包袋中的创新运用进行了展望.分析竹编工艺如何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下进行潮流创新,与时尚潮流挂钩.具体的体现在包袋产品中,如何贴近生活,贴近消费者,在时尚与传统元素中实行创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