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简述了研制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进展及该类杀虫剂的品种、特点;并介绍几种国内外近年来研制的新型家庭用卫生杀虫剂的配方。 相似文献
2.
在对多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质谱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其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离子化条件下,大多数品种极易裂解。含三元环的羧酸酯类菊酯分子中的羰基与三元环间的碳碳键易发生α断裂,得到含三元环的的特征碎片离子,同时苯环的苄基位发生断裂后得到m/z 181和m/z 208的特征碎片离子,且丰度都较高;醚类结构由于醚键氧原子的吸电子能力较强,得到m/z 183的特征碎片离子。 相似文献
3.
1-4月份,由于国外市场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需求下降,国内企业出口明显减少,且国内今春虫害不严重,导致该类产品市场疲软,价格走低。 相似文献
4.
非酯类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酯功能键的进一步改进研究,导致新型非酯结构拟除虫菊酯的发展,以醚菊酯为代表,介绍了这类化合物的生物特性及研究概况。指出非酯类拟除虫菊酯作为新一代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除虫菊的杀虫成分除虫菊素发展而来的拟除虫菊酯化合物,不但具有高杀虫活性和迅速击倒效果,而且对哺乳动物低毒。现在,它们作为家庭用杀虫剂的有效成分而广泛使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公司开发的一类仿生杀虫剂,它的开发被称为是杀虫剂农药的新突破,被誉为杀虫剂历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据专家推测,手性农药将成为21世纪新农药开发的热点,而手性农药杀虫剂主要集中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相似文献
7.
8.
蚊子是人类最为讨厌的卫生害虫之一,其不仅吮吸人血,而且会传播疟疾和登革热等多种疾病。长年来,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来灭杀蚊子,但由于地球变暖,使蚊子的生长更为有利,故灭蚊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10.
11.
新烟碱类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蚜虫的联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了噻虫嗪、噻虫啉、烯啶虫胺、氯噻啉等4个新烟碱类杀虫剂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等2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联合作用,为复配制剂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室内采用浸渍法对蚕豆蚜进行毒力测定,采用等效线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8个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蚜虫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噻虫嗪、吡虫啉、噻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胺、氯噻啉、呋虫胺,4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蚜虫的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18个组合的联合作用表现出增效、相加或拮抗等,并未发现明显规律。从18个组合中优先推荐烯啶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5∶1)、噻虫嗪+联苯菊酯(5∶1)。在复配研发时,切不可盲目模仿,必须以实际筛选试验结果为依据,也希望复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抗性治理和减量使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试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水稻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具有高效、安全、广谱及对人畜低毒等特点,在农业上得以广泛应用,已成为杀虫剂市场的支柱之一。但由于其对鱼毒性高,我国禁止其在水稻田使用。随着我国高毒农药的禁用以及水稻害虫对常用药剂抗性的发展,水稻田用药将出现“缺口”。本文介绍了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应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防治水稻害虫的情况,推荐了一些稻田防虫的拟除虫菊酯品种,并提出了在我国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用于水稻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美洲斑潜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测定了8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即功夫菊酯、高效顺氏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百树菊酯、顺式氰戊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的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种药剂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上对美洲斑潜绳的防效不同,这可能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上上美洲斑潜绳对其敏感程度不同有关。从药剂在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防效上综合考虑,功夫菊酯、高效顺反氯氰菊酯、百树菊酯、顺式氰戊菊酯、氰戊菊酯对美洲斑潜绳幼虫的防效均较好, 可作为美洲斑潜绳的首选杀虫剂使用。甲氰菊酯不宜作为防治斑潜绳的药剂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北京及河北廊坊地区桃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986~1990年,用点滴法对北京及河北廊坊地区桃蚜(Myzus Persicas Sulz.)抗药性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和相对敏感的廊坊种群相比,北京地区桃蚜对氰戊菊酯的最高抗性为675倍,溴氰菊酯为1468倍。增效醚(Pb)与氰戊菊酯混用,对北京农大温室种群增效4.8倍,对马连洼种群增效8.2倍。TPP与氰戊菊酯混用,对农大温室种群和马连洼种群增效2.8倍。异稻瘟净和增效磷(SV_1)与氰戊菊酯混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038.8和1831.6。说明桃蚜的抗药性与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有关。北京地区桃蚜种群中β-NA羧酸酯酶活性大于0.5(OD值/蚜,15分钟)的个体比例是敏感种群的78~98倍.α-NA羧酸酯酶在不同抗性种群中也具有明显的差异。GSH-S-转移酶活性与抗性没有任何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