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金属薄膜电阻率的测定,得出Debye温度和薄膜厚度的关系,Debye温度和薄膜结晶大小的关系,以及弹性模量和薄膜粒晶大小的关系,金属薄膜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制作,当基板的温度发生变化时,薄膜的粒子大小也将发生变化,基板温度越高,薄膜的粒子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金属薄膜电阻率的测定,得出Debye温度和薄膜厚度的关系,Debye温度和薄膜结晶大小的关系,以及弹性系数和薄膜粒晶大小的关系,金属薄膜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制作,当基板的温度发生变化时,薄膜的粒子大小也将发生变化,基板温度越高,薄膜的粒子越大。  相似文献   

3.
薄膜生长的Monte Carlo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MonteCalro方法通过matlab对薄膜外延生长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模型中引入Morse势描述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考虑粒子的沉积、吸附粒子的扩散和蒸发3个过程.研究了粒子间相互作用范围和允许粒子行走的最大步数对薄膜生长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值下,随粒子行走步数的增加,薄膜的生长都经历了从分散、分形、混合到团聚的过程;在同一最大步数下,值越大,薄膜越易趋向于分散生长.  相似文献   

4.
超晶格材料的传热性能对其在热电设备、微电子以及光电子等领域的应用起决定性作用。本文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热流对超晶格结构热导率的影响。利用Tersoff势函数描述超晶格结构中Si粒子与Ge粒子的相互作用,建立了Si/Ge超晶格结构的稳态导热模型。通过分析热流方向上系统内部的温度分布,得出超晶格结构所施加热流的大小和方向都对热导率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晶格结构热导率随热流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当热流及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超晶格结构可能会发生非傅里叶热传导现象;热流由Si薄膜流向Ge薄膜时超晶格结构热导率大于由Ge薄膜流向Si薄膜时的热导率。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铜盐制备大小均匀、平均粒径分别为70nm和200nm的菱形氧化铜粒子,并对影响粒子大小、形状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催化剂粒子填充对双向拉伸PTFE薄膜微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TFE树脂和催化剂粒子为原料,通过一系列机械操作:混和、过筛、成熟、压坯、挤出棒状物、压延成片材、纵向拉伸、横向拉伸、固化,制备了一种含有催化剂粒子的PTFE薄膜.利用SEM和压汞仪研究了薄膜的微孔结构.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制膜工艺下,催化剂粒子填充增加了PTFE薄膜的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并且随填充量的增大,薄膜的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通过改变脉冲激光能量在单晶硅衬底上制备了类金刚石薄膜,利用椭圆偏振光谱和拉曼光谱对得到的薄膜进行测试,并对沉积过程中的碳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薄膜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脉冲激光能量的增大,薄膜sp^3成分增多。沉积过程中的碳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原位监测表明,随着脉冲激光能量的增大,C、C^+、C^2+粒子发射光谱强度增强,根据应力模型薄膜sp^3成分增多,与薄膜测试结果一致。并且发现C^+粒子在形成sp^3键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碱性熔盐作为载体将Al_2O_3粒子较均匀地添加到铝合金熔体中是获得Al_2O_3粒子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新方法。本文对比了熔盐种类、配比、加入方法及Al_2O_3粒子大小对其在铝基体中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测定了Al_2O_3粒子强化铝基铸选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铋盐(硝酸铋,氯化铋)在酸性条件下强制水解反应,制备了氯化氧铋均分散胶体粒子.在水解过程中,通过测定溶液的透光率和电导率的变化分析铋粒子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分析了氯化氧铋粒子的生成、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发现宏观上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例如硫酸钠,烷基苯磺酸等,影响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初步认为这些物质通过与粒子的吸附,改变粒子的表面性质,影响铋离子或氯化氧铋进一步结晶到粒子上去.  相似文献   

10.
制备理论平均聚合度不同的聚酰胺酸短链分子用来处理纳米粒子,把经过处理的纳米分散液与高聚合度聚酰胺酸溶液纳米掺杂,再用流延法制得改性的纳米复合聚酰亚胺薄膜.通过介电谱、电导电流和耐电晕测试,研究不同聚合度聚酰胺酸短链分子处理纳米粒子对PI薄膜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酰胺酸短链分子理论平均聚合度的增加,复合薄膜介电系数逐渐增大,介电损耗逐渐变小,电老化阈值逐渐增大.在试验调整范围内,复合薄膜的耐电晕寿命随着聚酰胺酸短链分子理论平均聚合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但是变化幅度不太大,且均高于未用聚酰胺酸短链分子处理的薄膜.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粒子滤波算法中存在的粒子退化和样本枯竭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粒子滤波算法.利用粒子群优化思想促使采样粒子向高似然区域移动,减缓粒子权值的退化;再通过人工免疫算法中的变异操作扩大算法寻找最优值的范围并增加粒子的多样性,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增强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进而缓解样本枯竭.实验表明,该算法比标准粒子滤波的状态估计精度提高近40倍,比扩展卡尔曼粒子滤波提高近28倍,比无迹卡尔曼粒子滤波提高近6倍,滤波效率为37.523%,是标准粒子滤波的37倍,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和更高的状态估计精度,能有效缓解粒子的退化和样本的枯竭.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细粒土的粒度分布,分别采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衍射粒度仪和传统的密度计法测量合肥地区的粘土。根据激光法的测量原理和影响因素,用单因素试验法依次改变仪器的折射率、质量浓度、超声波端位移和时间、泵速,研究这些控制参数对颗粒粒径的影响,并确定了该仪器测量合肥地区粘土的最佳参数。通过比较最佳参数条件下的激光法和传统密度计法的测量结果,发现激光法在粘土颗粒分析中具有测量范围更广、准确度更高、重复性更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用于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装置的变孔径颗粒分布板,在具有18根换热管的实验装置上,利用自行研制的CCD图像采集系统对安装该分布板的颗粒分布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颗粒体积分率、循环流量等对颗粒分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化床的进口段管箱内安装变孔径分布板时,随着固体颗粒体积分率的增加,颗粒浓度径向分布明显趋于均匀;在同一分布板安装高度下,大流量更易于实现颗粒的均匀分布,并且使得颗粒流速在床层截面的径向分布较为均匀.结果证明变孔径颗粒分布板的颗粒分布性能优良,为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装置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颗粒流程序的沥青混合料颗粒接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时,通常先初拟级配再进行性能试验确定最优级配的做法,缺乏科学理论依据.因此,采用颗粒流的基本理论模拟混合料颗粒的运动规律,应用颗粒流程序的线性接触模型,赋予颗粒微观特性参数及模型尺寸,对CA0.2、CA0.4、CA0.6和CA0.8级配进行接触模拟,绘制颗粒接触力网络图,模拟结果表明,CA0.4与CA0.6的颗粒接触力比较均匀,该混合料有良好的接触力,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易发生滚动,而级配CA0.2与CA0.8的情况则相反.为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提供一定的室内模拟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颗粒计数和浊度联合评价颗粒物去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浊度检测和颗粒计数技术评价了高锰酸盐复合剂预氧化工艺对滤后水中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PPC预氧化能有效地强化滤后水中颗粒物去除效果,使颗粒总数降低幅度达65.0%,采用浊度指标不能有效地反映滤后水质的变化,将浊度检测与颗粒计数技术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反映滤池对颗粒物质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用新型光透式颗粒检测法测定颗粒凝聚程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光透消光法颗粒检测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将光束透射过流动的含有悬浮颗粒的液体,根据透过光强度的脉动程度,来反映悬浮液中颗粒物质的聚集状态。理论计算和实际应用均表明该方法可以在线地反映出水中颗粒物质的凝聚状态和粒径相对变化;可详细地显示出絮凝体形成的过程和混合条件的影响情况;以及在剪切力作用下颗粒样品在水中破碎或分解的过程,因而可作为一种深入研究颗粒物质凝聚或分散过程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试柴油喷雾液滴的速度及其分布特性.方法用自行设计开发的PIV(粒子图像速度场仪)系统分析喷雾液滴的速度场.结果与结论采用PIV系统拍摄了距喷孔10-50mm区域内的柴油喷雾液滴的平面流场,并采用基于成像放大及粒子图像相关原理的IBAS2000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得出喷雾液滴的速度大小及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试柴油喷雾液滴的速度及其分布特性. 方法用自行设计开发的PIV(粒子图像速度场仪)系统分析喷雾液滴的速度场. 结果与结论采用PIV系统拍摄了距喷孔10-50mm区域内的柴油喷雾液滴的平面流场,并采用基于成像放大及粒子图像相关原理的IBAS2000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得出喷雾液滴的速度大小及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粒子群优化粒子滤波的人脸跟踪方法出现的"粒子退化"、"粒子贫乏"、"局部最优"、"粒子早熟"等问题,提出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粒子滤波(IMPSO-PF)的人脸跟踪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出了非均匀的空间直方图的颜色跟踪线索,提高了跟踪的鲁棒性,其次提出了多样性函数diversity以及粒子集中度函数difference,并根据diversity与difference的关系更新速度与位置,使粒子不断向高似然区域运动。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既保证了粒子多样性,同时也防止了粒子较早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Erosion test of some infrared (IR) optical crystals (Ge,ZnS,MgF2,and quartz) was conducted with a number of different erodents (glass bead,and angular SiC,SiO2,Al2O3 by a homemade gas-blasting erosion tester.The influence of impact angle,impact velocity,erodent,and erosion time on the erosion rate and the effect of erosion on their IR transmittance were studied.The damaged surface morphology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and the erosion mechanism was explored.All of the materials show the maximum in wear versus impact angle at 90°,confirming their brittle failure behavior.It is found that the erosion rate is dependent on the erodent velocity by a power law,and it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hardness of the erodent.The erosion rate-time curves do not show an incubation state,but an accelerated erosion period followed a maximum erosion (steady state).The decrease of IR transmittance is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erosion rate.Although the material loss occurs primarily by brittle process,ductile behavior is clearly an important feature,especially for MgF2 and Z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