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两种齿轮泵脉动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外啮合分片错齿齿轮泵和斜齿齿轮泵的结构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种齿轮泵对流量脉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啮合分片错齿齿轮泵在减小脉动度方面优于斜齿齿轮泵.  相似文献   

2.
采用弧齿锥齿轮整体结构为有限元模型,计算出啮合点柔度并将其代入到LTCA啮合方程中,得到轮齿从啮入到啮出整个过程的载荷分配规律及啮合参数,从而计算出轮齿齿根弯曲应力变化规律.文后给一算例  相似文献   

3.
考虑摆线轮修形量、轮齿接触变形、针齿销弯曲变形的影响,利用赫兹理论计算了针齿与摆线轮不同啮合齿间的接触应力;基于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的啮合原理,采用有限元法精确建立了RV第二级针摆啮合传动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针齿固定摆线轮输出的实际工况,对针齿壳外圈节点进行了全约束,采用刚性梁模拟行星架输出机构,使用刚性单元模拟偏心轴曲柄,采用铰链链接技术模拟曲柄相对摆线轮轴承孔的转动,对轴承孔的约束模拟轴承的实际工作情况,在输出机构质心点施加转矩载荷,进而进行摆线针轮啮合接触非线性分析,得到摆线轮的应力、应变云图.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摆线轮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扭矩抛物线齿同步带及带轮的齿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同步带的主要失效形式及传动特点入手,提出高扭矩抛物线齿同步带及带轮的设计方法,并利用啮合原理和复变函数求解方法对所设计的带及带轮进行了啮合运动分析和带齿齿廓应力计算分析,得出即满足带与轮啮合传动条件又使带齿有足够强度的带齿和轮齿齿形参数,设计和计算的结果同STPD同步带相比,载荷在带齿廓上的分布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系统振动的啮合齿轮齿面上的相对滑动运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单级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齿轮系统振动运动分析,论证了考虑系统振动时存在于啮合轮齿齿面间的相对滑动运动,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系统振动时存在于啮合轮齿齿面间的相对滑动运动的特点.指出由于系统振动的原因,齿轮副的实际中心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平面运动方式变化的,实际啮合点的轨迹(亦即啮合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当齿面磨损或胶合破坏始于齿高中部时,造成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齿轮系统的共振.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短幅外摆线内啮合可逆回转齿轮油齿泵轮的重合度、滑动率、瞬时流量等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并导出了此油泵设计中必用的公式。从而为这种油泵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齿廓偏差是引起传动系统产生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有效探究齿廓偏差对大重合度齿轮动态特性的影响,本文在充分考虑参与啮合轮齿齿廓偏差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重合度齿轮动态特性研究。通过分析大重合度齿轮的啮合特点,构建了考虑不同轮齿啮合状态的大重合度齿轮多齿动力学模型。在考虑齿廓偏差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齿面接触分析(TCA)方法对产生的啮合误差进行了求解,并将其求解结果引入到大重合度齿轮多齿动力学模型,形成了考虑多齿廓偏差的大重合度齿轮动力学特性分析方法。在充分考虑每对轮齿齿廓偏差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大重合度齿轮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参与啮合轮齿不同齿廓偏差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大重合度齿轮动态特性分析的有效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高粘度齿轮泵结构单一、径向力不平衡、轴承受力大造成磨损严重、流量及压力脉动大等问题,综合行星传动及齿轮泵原理,提出了将外啮合与内啮合两种结构相结合构成高粘度复合齿轮泵的设想,阐述了新型齿轮泵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得出了理论排量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以"单位排量时泵的体积最小"为优化目标,应用VisualBasic编程语言进行离散变量可视化寻优的新思路,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化参数优化设计软件,优化结果满足约束条件。研究表明:新型齿轮泵的高低压腔对称、齿轮与轴受力平衡。它具有内泄漏小、轴承及泵的寿命长、输出排量成倍增加而流量脉动小等显著优点,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可为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粘度齿轮泵、实现齿轮泵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输出内啮合齿轮泵结构特性的分析,总结出齿轮泵的主要泄漏途径。通过建立泄漏的数学计算公式,得出3种工作方式下齿轮泵总泄漏量的一般公式,并对泵的容积效率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多输出内啮合齿轮泵采用内泵单独工作时的容积效率最高,外泵单独工作容积效率最低。改进多输出内啮合齿轮泵的结构来减少泄漏,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表明,泵的容积效率总体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一致,即随着泵负载压力的升高,容积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面齿轮传动的承载能力,改善齿轮副啮合传动时的动态性能,以齿面接触分析和承载接触分析为工具,通过齿面曲线修形调整接触迹线方向,提出设计面齿轮副大重合度的方法.利用盘形刀具对小齿轮沿齿长方向抛物线修形,降低啮合印痕对安装误差的敏感性.以重合度和承载传动误差的振动幅值为目标,给出了大重合度面齿轮传动优化设计流程.引入了啮合齿对系数的概念,对齿轮副的重合度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齿轮副抛物线修形因数和抛物线顶点参数,以及沿小齿轮齿向修形因数的设计与调整,可设计出动态性能良好,重合度高达3.0以上的面齿齿轮副,为高负载的面齿轮传动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齿轮泵是输送高粘度液体的理想泵种之一,为了克服现有齿轮泵存在的径向力问题、提高其服役寿命,提出了兼具内外 啮合齿轮泵优点的径向力平衡式齿轮泵的新设想,建立了新型齿轮泵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并对泵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可 为我国石化工业高粘度齿轮泵的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简化的空间螺旋齿轮作无侧隙啮合传动的原理,建立了求解内剃齿刀齿向曲线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修磨这种齿向曲线的盘形砂轮的廓形计算方法。同时,还列举了用标准的外剃齿刀经过齿向修形来制造内剃齿刀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对外啮合渐开线齿轮泵困油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用几何法得到了求解困油容积变化量的公式.从中得出,增大齿轮分度圆的压力角可减少齿轮泵的困油.为齿轮泵的理论计算、定量分析及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有助于提高齿轮泵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变传动比齿轮数字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转向器的传动比是影响车辆转向轻便性和灵敏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辆在转向时为了获得轻便性和灵敏性的统一需要采用变传动比转向器。通过综合分析机械式变传动比转向器的重要部件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的啮合特点,基于包络原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变传动比齿轮数字设计方法,此方法将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中斜齿轮看作由垂直于其轴线的无限接近的平面集合与其截交后截平面的集合,每个截平面称为"齿轮元",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的啮合传动可看作齿轮元的集合与变传动比齿轮的啮合,变传动比齿轮齿廓上每个齿廓点的高度值,是过此点且垂直于齿条运动方向及斜齿轮轴线的直线随此点一起啮合传动时,与此点啮合过程中遍历齿轮元集交点高度值中的最小值。基于上述方法,建立了交错轴变传动比齿轮副变传动比齿轮齿廓点高度值计算的数学模型,开发了求解算法,得到了变传动比齿轮的齿廓点云,并将此方法成功应用到了某型变传动比转向器的研制中,通过样件试制及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详细分析三种常见的螺旋角定义方法,确定锥形和精加工指形齿轮铣刀的合理螺旋角的定义方法,并给出锥形铣刀合理螺旋角与其它两种螺旋角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提出指形铣刀合理螺旋角实用化的三种方法,进而给螺旋槽指形齿轮铣刀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设计数据与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齿面修形是提高齿轮副啮合性能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啮合传动特性,对斜齿轮采用沿齿廓方向抛物线修形的齿面结构.结果表明,修形的斜齿轮传动啮合特性明显改善,接触路径沿两齿面齿长方向分布,恰当选择修形因数,可有效避免边缘接触;在存在轴夹角误差的条件下,几何传动误差为不连续直线段,因而振动和噪声不可避免;啮合区域对安装误差不敏感,在未对准安装的条件下,啮合印痕向轮齿两端仅有较小的偏移.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全摆线齿轮三维建模工作的复杂和繁琐,且修改不便的问题,根据全摆线齿轮的自身特性,利用Pro/E软件的特征建模和参数化建模技术,建立了内啮合全摆线直齿轮和斜齿轮的三维模型,实现了全摆线齿轮的参数化设计,减少了全摆线齿轮的重复建模工作,提高了全摆线齿轮的设计效率,为后期齿轮传动系统的虚拟装配、有限元分析等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渐开线斜齿轮精确参数化建模是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各种结构分析的基础,因此,对斜齿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精确的参数化建模是十分关键的。经研究发现,利用Pro/E软件进行斜齿轮精确参数化建模中存在三大关键问题:基圆半径与齿根圆半径大小问题、齿根过渡曲线问题、螺旋轨迹线问题。针对存在的三大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能更好地满足实际工程分析和优化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依据齿条刀具范成法加工非圆齿轮的原理,建立了计算机仿真加工非圆斜齿轮的滚切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ADAMS二次开发技术生成非圆斜齿轮齿廓面的方法,并开发了非圆斜齿轮仿真加工软件,用该软件生成的椭圆斜齿轮,已成功应用于椭圆斜齿轮行星系宽窄行分插机构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