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现在”的农民培养成“现代”农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和可操作的层面出发,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可行途径之一———农村社区教育,并对其模式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农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日显突出。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国家其它相关制度的配套,如果不改革这些相关制度,养老保险基金中个人缴纳部分是很难筹集的,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可以科学完善的建立起来。本文主要探讨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筹集渠道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针对福建省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减免贫困县、乡的“低保”配套资金;家庭意外经济支出,应做为确定“低保”对象的重要依据;农村“低保”标准应具有区域性、动态性和层次性;进一步完善“低保”配套制度改革等,进一步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就我国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制度建设、保障标准、低保对象和范围、资金筹措、操作程序、干部考核、低保管理、审计监督、医疗教育司法等辅助配套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关系和法制建设初步构想等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阶层关系的变化与新政策出台、制度变革等密切相关,其中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村阶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三块地”改革作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阶层的向上流动,实现了部分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另一方面也使农村阶层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导致部分农民陷入了再贫困的困境.政府在“三块地”改革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采取措施积极化解矛盾,引导农村阶层合理分化,促进农村阶层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问卷、访谈调查法为主,文献分析法为辅,对秀村村民代表往往在村庄治理过程中的边缘政治地位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制约村民代表在村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的住宅用地,是广大农民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农村宅基地的法律制度是关系广大农民生存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通过分析流转制度的缺陷可见,完善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法律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时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更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结合目前我国农场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比重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等现状,探讨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完善策略,以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制度约束及其消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的富余劳动力及相关人口却没有相应转移,大量滞留在农业内部和农村,使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论述了制度因素是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变革相关制度,消除制度约束,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因素,这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基于扬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点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革命中产生的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蕴涵着鲜明的人民主权的宪政原则,包含了中国式的宪政分权与制衡的时代内容和机制,揭示了中国宪政运行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挖掘近现代中国宪政的这一"本土资源"价值,科学规划统一战线道路工程设计和制度规范,是当代中国宪政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注重和依赖个人“关系”开展经济交易和维系社会交往。中国式“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和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国人心里,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同样,在中国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在工作交往过程中依然通过“关系”在办事,所以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式“关系”对渠道沟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今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缺失或空间无活力、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从空间的“情物场”元素出发,用“情”的塑造与村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用“物”的营造吸引人流,用“场”的空间烘托气氛,积极调动、带动村民进入公共空间中进行休闲娱乐交往活动,从而提升农村公共空间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四川郫县“农家乐”旅游深度开发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郫县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其农业休闲旅游模式受到社会认同。但是郫县“农家乐”旅游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面临着旅游产品老化等诸多问题。文章就郫县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以期郫县“农家乐”旅游再获发展生机。  相似文献   

15.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民族或国家所形成的文化都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认为,能够体现各个民族文化特征的是孕育、成长在该文化氛围中的人民的思想和言行,每个人的表达习惯和与人沟通方式,是深受其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影响的。日本自古以来是个岛国,岛国的地理环境深深影响着它的岛民,使其有着鲜明的、不同与大陆国家的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16.
周代食艺在厨师、莱品和工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传说中的厨祖伊尹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而且还提出了关于食品本味和食器烹调的重要理论;“八珍”是产于周代宫室的代表性菜品,其制作有严格的程序和水准要求,反映了中国早期食品艺术所达到的很高的生活理念与感受水准。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于"天人合一"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中国人热爱于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共同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于中国当代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国时期宪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对其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如权利的平衡与制约、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原则等,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有帮助,如法治建设应当反映民意,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当减少国家权力向法律的渗进,通过人民权利的重塑来完善立法权的行使;应当完善国家政权机关中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为合法合理行使行政权力提供保障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这个词汇正在潜移默化地被更多人认知。低碳生活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笔者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调查对象,从低碳理念的关注度、低碳生活参与度、低碳相关知识了解度三部分进行网络和实地调研统计,以数据图表形式来呈现目前在校大学生环保参与情况,以期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使高校教育管理达到最佳效果。为此,高校领导必须注重引导教育教职工培植爱岗敬业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特色文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校民主管理制度,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