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程然  郝赤彪  王贵杰 《规划师》2011,(9):94-97,101
通过从环境层面和地域文化层面的综合分析,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规划设计提出了理性与浪漫相“融”的思路.在理性层面上,规划重点解决校园的交通组织、功能布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在“浪漫融入”层面,重点从校园的规划立意、景观体系、公共开放系统、建筑形象方面,彰显校园的文化气质,实现理性与浪漫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嘉定新城"紫气东来"中央公园里的5座小型公共建筑,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对建筑与公共环境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系列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6,(3):172-175
从文化认知的角度,以建筑形态、空间、色彩、视觉为要素,指导华能罗源电站厂前区建筑的创作。结合地域特征,塑造了以"山水·印象"文化特征为主题的建筑群体形象,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性,建筑不再是孤独的个体,使之成为地域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杜巧建  张爱东 《中外建筑》2014,(11):100-104
以实际项目——南漳县九州岛"梦回卢戎"民俗文化商业街的规划与设计为例,从项目的文化背景入手,介绍了区位环境及设计构思,以"文化是魂,建筑是体,商业是心"为主线,着重对本项目的内在文化结构与商业形态进行解析,并通过分析建筑特征、建筑与街道的组合方式来解析九州岛商业街的建筑形象和空间层次,归纳出民俗文化商业街的空间形态设计特征,以期为城市特色步行街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敏 《建筑与文化》2012,(10):82-83
本方案立足于基地所处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校园空间环境的性格特征,提出了"山·水·院·间"的概念。院落和庭院空间不但是传统建筑组合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回应。规划中充分运用这一传统建筑手法,并加以提炼与演绎,创造出融于"山水之间"的现代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6.
陈蔚  张兴国 《新建筑》2011,(3):126-129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灵、宗族和儒商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对会馆文化内涵的探究入手,就该类型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形态与明清会馆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时代嬗变正是会馆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性体现,它既具有建筑类型上的"独特性与规定性",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在原有建筑的改、扩建工程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改善现有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提升建筑本身的品质和形象,并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使用需求,是改、扩建项目的核心。该文以国家远程教育大厦建筑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为线索,介绍作者在城市空间整合、街区形象完善、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空间与形象的提升等方面的探索与思考。项目设计通过"信息塔"的融入、方整外壳的设置、中庭虚空间的积极营造,使建筑整体空间形象的积极相应周边环境的同时,又表达出有意味深长的文化隐喻,建筑的身份与内涵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以来,档案馆设计理念产生了转向开放性的重要转变。在此基础上,研究档案馆这一特定建筑类型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宜昌市档案馆方案设计回顾,分析新型档案馆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职能,达成与城市的开放性关系,形成新型的内部空间组织模式,采用生态节能的细部设计理念;并且结合地域建筑相关理论,融入宜昌城市山水文化意向,构建起代表城市气质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杨希文 《安徽建筑》2006,13(3):8-10
建筑具有地域性格特征,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建筑审美正是通过建筑形象、建筑意境和建筑环境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阐述鹤山市新城市中心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中"两馆一宫"的规划设计理念,将文化建筑的复合性和文化建筑的景观化融入设计构思,从而获得更有特色的城市和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11.
胡陈华 《山西建筑》2007,33(6):48-49
通过对武汉工业学院新校区图书馆的方案设计,对现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平面采用集约化布局方式,将编、藏、借、阅各区独立设置,分区明确,以建造出内部空间布局合理、视觉效果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现代图书馆。  相似文献   

12.
周轶捷 《山西建筑》2011,37(31):186-187
在对运城市盐湖区各学校校园绿地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与校园的对外形象为出发点,叙述了校园绿地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整体思路,从而将各校园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生态、景观、休息、娱乐为一体的和谐空间。  相似文献   

13.
马菁 《中外建筑》2014,(11):90-91
目前我国高校从单一的教学场所,逐渐发展成集教学、居住、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社区,高校空间导向系统的设置可增强校园可别性,同时也是校园形象建设的必要环节。结合高校导向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高校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功能性、文化性、人性化原则,从而提升高校的校园形象和综合实力,为设计者和参与者提供行之有效地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校校园改扩建过程中结构梳理、空间整合、文化延续等多重问题,以浙江外国语学院和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改扩建中共生与生长的策略,以指导今后同类高校改扩建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5.
高密度是近年中小学校园建设中常见的空间现象,论文以深圳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设计过程为例,分别从空间作用力、形变、连接等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了高密度条件下校园空间设计方法与应用。以此强调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对城市环境、项目构成及使用者需求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我们抓住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本质和地域特色,将自由浪漫的自然环境和整体理性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融于山水的特色,营造一个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和充满岭南书院气息的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7.
吕昀  彭程 《山西建筑》2007,33(23):6-8
介绍了校园广场的类别,对其功能要求、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校园广场的空间构成及其文化内涵,强调校园广场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而营造出多形式、多规模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8.
阳建强 《城市规划》2006,30(7):57-62
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历史悠久,她们均源于中国20世纪初期创办的国立中央大学、私立金陵大学和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可谓是一脉相承。三个老校区严谨精致的空间格局、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堪称中国近现代校园规划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本文简述了三个老校区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剖析了老校区空间格局的形态特征与重要价值,最后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设计角度,围绕如何进行老校区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出战略性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与文化是校园景观突出的内涵.校园生态景观,应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按照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及多样性等生态设计原则,对校园景观空间进行优化重构,形成较合理的生态景观空间构型.校园文化景观,应在充分尊重场地文脉、结合地域文化、弘扬学校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沉淀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纳、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岳华  靳飞  柯坦 《华中建筑》2013,(12):58-62
上海济光学院学生活动中心项目规模约7000m^2,主要包含了文化、娱乐、办公、会议、展示等多项功能内容.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师生课余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该文从校园空间环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整合”、“交流”与“认同”——三个核心设计理念的阐释和空间策略及单体设计分析等三方面对该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旨在倡导一种从建成环境分析入手,注重新建筑与建成环境的联系,尊重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方式与心理需求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探索如何以空间的方式促进使用者心理、认知、情感、文化等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