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合成了可作为氨纶耐氯剂的RC,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加料速度等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纺织面料的耐氯漂牢度,以三乙烯四胺和环氧氯丙烷为主要原料,采用缩聚反应制备了多胺类的耐氯漂固色剂,用于纯棉面料活性染料染色后的固色处理;并对固色后的面料进行了耐氯漂牢度、色光变化、皂洗牢度和耐摩擦牢度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耐氯漂固色剂对染色织物的耐氯漂牢度和皂洗牢度有提升,对色光和耐摩擦牢度等基本没有影响。合成的耐氯漂固色剂不含甲醛,也不含酚类物质,是环保型固色剂;应用于纺织面料可改善其性能,提高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分散染料染色氨纶的色牢度,在偶氮染料结构中引入α-苯基重氮酯结构,合成3支新型卡宾型染料,用该类染料对氨纶进行染色,并测试了上染率、色深、固色率和色牢度等性能参数。结果表明:3支卡宾型染料通过高温处理即可牢固结合在纤维上,在无外界环境干扰情况下,染色氨纶最高固色率可达80.7%~96.3%;优化的水相染色法工艺条件为在95℃染色45 min,再在130℃固色30 min,在该条件下,所得染色氨纶的固色率能达到50.6%~80.7%,耐皂洗、耐摩擦和耐升华色牢度可达4级及以上,颜色迁移率为6.2%~8.9%。采用卡宾型染料对氨纶进行的反应性染色研究结果为完善氨纶的高色牢度染色技术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试织了4种氨纶含量不同的平针织物,并对其进行前处理及热定型,然后对织物进行基本结构参数、服用性能及弹性回复性测试后发现:改变棉和氨纶的输纱速度可以改变氨纶在织物中的百分含量及线圈长度。氨纶含量越多、线圈长度越长,织物的厚度和面密度越大。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更好。相反,织物的透气性越差。织物的弹性回复率和织物中氨纶的含量线性相关,氨纶含量越高,则织物弹性越好。  相似文献   

5.
氨纶织物的结构参数对其弹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氨纶弹力织物的多项参数进行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氨纶织物弹性与结构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纱线综合收缩率对织物弹性影响最大,其次为纱线的氨纶含量。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国内外氨纶发展史及生产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氨纶市场需求量,并对我国“八·五”期间氨纶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我院沈淦清教授等承担的纺织部项目《氨纶弹性织物的染整加工研究》于1993年3月1日通过部级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氨纶纤维的微结构与热定型机理、氨纶纤维的染色性、氨纶的耐氯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属国内先进水平.氨纶纤维属于聚氨酯类结构,分聚醚型及聚酯型两大类。氨纶具有橡胶丝那样大的弹性伸长和优良的回弹性,又具有合成纤维的耐热性、热定型性和化学稳定性,是发展高弹性纺  相似文献   

8.
结合氨纶纤维的特点及用途,叙述了目前氨纶在国内的生产情况以及国产及进口氨纶在国内市场的使用销售状况;展望了我国氨纶工业的发展前景并就氨纶工业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供水系统中耐氯菌的生长对饮用水中微生物安全的评估、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为此,以寒区湖库型水源供水系统的主体水及生物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异养菌和耐氯菌进行了检测,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生物膜的生物相.结果表明:自来水在管网输送过程中,余氯质量浓度大于0.2 mg/L的主体水中仍然存在细菌再生长现象.耐氯菌在所研究的供水系统中普遍存在,经水厂消毒和管网输送后主体水中的耐氯菌数量小于350 CFU/m L,而生物膜中耐氯菌数目一般高于主体水的耐氯菌数目2个数量级.未经消毒处理的滤后水和生物膜中耐氯菌数目均最多,而在清水池中生长的细菌大多比较耐氯.供水系统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能见杆菌和球菌,以杆菌居多.  相似文献   

10.
涤纶/氨纶包覆丝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正交试验L9(3^4)设计加工了具有不同包覆度、芯丝牵伸倍数,外包丝涤纶纤度,芯丝氨纶纤度4个结构参烽的涤纶/氨纶包覆丝,对其结构和性能分别进行了测试与分析讨论,并用单因变量逐步回归方法对包覆丝结构与性能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作了进一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氨纶丝不耐有效氯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酯型及聚醚型氨纶丝均易受有效氯损伤,而且后者更严重;2种氨纶丝经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后再贮存,受损情况进一步加重,本文对所有结果作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聚氨酯膜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溶剂草剂型聚氨酯的浓度和模量对聚氨酯成膜微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氨酯的浓度和聚氨酯模量对聚氨酯膜的微结构和物理性能影响较大:随着聚氨酯浓度的增加,成膜后膜的微结构趋于紧密,断裂强度和断裂延伸度增大,并不受模量的影响;随着聚氨酯模量的增大,成膜后膜的微结构趋于疏松,断裂强度和断裂延伸度下降,进一步分析了导致此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聚丙烯酰胺凝胶(PAM)在吸水/脱水过程中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性,制备了多孔聚氨酯弹性体(PU)与PAM的互穿网络结构(IPN),测试其在吸水/脱水过程中的质量和体积变化,并与PAM凝胶的响应行为进行比较,研究PU网络的回弹作用对PAM凝胶吸水/脱水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吸水过程中PU网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后期对溶胀网络的束缚;而在脱水过程中,其回弹行为对溶胀PAM凝胶的初期体积收缩具有明显的加速作用.这种PU/PAMIPN结构可以提高PAM作为传感/驱动器件的环境响应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聚氨酯(PVDF/PU)共混物,并使用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以及聚氨酯含量对聚偏氟乙烯结晶形貌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VDF/PU为热力学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当PU含量较低时(<50%),PU可提高PVDF的结晶速率,且PVDF组分能够形成结构完整的球晶而PU组分形成分散相;当PU含量占优时(>50%),PU抑制PVDF的结晶,且随着PU含量的增加,PVDF结晶速率逐渐降低,PU组分形成连续相.  相似文献   

15.
分别合成碳碳双键封端的阴离子型聚氨酯单体(PUM)和二氧化钛包覆的电气石(Ti O2/TL),然后以具有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功能的2正丁硫基碳硫酰硫甲基乙酸(BT3PA)修饰Ti O2/TL得到单/双齿螯合型电气石(TL-RAFT);最后以TL-RAFT为链转移剂,用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PUM实施乳液聚合,得到电气石/聚氨酯复合乳液(TL/PUemulsions).研究结果表明:当TL-RAFT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PUM的3%,6%,9%和12%时,经由RAFT过程分别制得的TL/3PU,TL/6PU,TL/9PU和TL/12PU4种复合乳液放置3个月没有无机粒子沉淀,且其分子量分布系数(PDI)都小于2;DSC和TGA分析测试结果表明,TL/3PU,TL/6PU和TL/9PU3种乳液膜的热稳定性和热失重温度随着电气石含量的增加而提高,TL/9PU的热失重温度与TL/12PU接近.  相似文献   

16.
以异氰酸酯(MDI)、聚己二酸丁二酯(PBA)、1,4-丁二醇(BDO)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合成了聚酯型聚氨酯(PU),并优化了聚合工艺;考察了聚氨酯浆料浓度、凝固浴的温度和浓度以及致孔剂等因素对聚氨酯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DI为硬段物质、PBA为软段物质、BDO为扩链剂合成的聚氨酯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聚氨酯膜的结构及性能最优的成膜条件为:聚氨酯浆料浓度为30%~40%,凝固浴温度为30℃,凝固浴浓度要低于10%,同时添加适量的PEG或BDO等致孔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湿法相转化法制备了PU/SiO2杂化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依其断面电镜照片进行分形研究.结果显示:SiO2的加入,可改善PU杂化膜的微孔结构,在PU/SiO2杂化体系中添加界面改性剂,可促进SiO2在基体的分散,起到细化微孔的作用.这一性能与分形研究中维数的提高相一致,因此分形理论可以用于将膜孔的结构形态量化.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系膜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湿法相转换成膜技术制备聚氨酯/聚乙二醇(PU/PEG)膜,聚氨酯/聚丙烯腈(PU/PAN),聚氨酯/醋酸纤维素(PU/CA)和聚氨酯/聚砜(PU/PSF)共混膜,利用膜性能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了铸膜液组成,制条件,成孔剂含量等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比研究了含-SO3Na基团和不合-SO3Na基团的聚氨酯磁带胶的沉降高度及电镜照片,结果均证明含-SO3Na基团的聚氨酯磁带胶对磁粉的分散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Polyurethane (PU) and phenolic (PF) foams used for building isolation were analyzed by thermal gravity/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ir pyrolysis behavior, including the decomposition point and the maximum reaction rate point. Besides, the shape deformations of PU and PF foams were observed, and their oxygen index and the calorific value in combustion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yrolysis of both PU and PF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 000 ℃ in the atmospheric air, with total mass loss of 94.345% for PF and 88.191% for PU, respectively. The oxygen index of PU and PF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heat treatment.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the calorific values of both materials were reduced remarkably. These results of the PU and PF could provide basic data of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fire safety desig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rmosetting insulation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