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表水硝态氮(NO3--N)污染与人类健康以及水体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以潘庄灌区的禹城市主要水体为例,采集研究区内10个点进行长期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包括pH值及NO3--N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2004年-2009年,禹城市不同水体pH值变化在6.8~8.8之间,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限值。地下水pH值有下降趋势。不同水体pH值最低值多在7月,高值多在10月或1月。2004年-2009年禹城市主要水体硝态氮变化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中硝态氮各年份间变化不大。各采样点灌溉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大多在7月及10月增高,主要原因是小麦或玉米播种前施基肥后随灌溉淋溶进入水体,而受降雨量的影响不大。本研究为该区域水质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基于冻融期间大田测坑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自然冻结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分析讨论了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相对稳渗率的影响和冻融期间土壤入渗能力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入渗能力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冻融土壤的相对稳渗率随地下水埋深的减小而减小;冻融期间地下水埋深小的土壤的入渗能力始终小于地下水埋深大的土壤的入渗能力。地下水埋深对冻融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通过其对地表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实现。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季节性冻土地区冬、春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污灌条件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污水灌溉中的重金属对作物、土壤和地下水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呼市近郊污灌区试验研究,探讨了污灌条件下主要4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4.
滴灌水氮淋失是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HYDRUS-2D软件构建了滴灌条件下的水氮运移模型,通过局部敏感性分析和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了砂壤土土壤水力参数、初始含水率和土壤溶液中初始NO3--N 浓度的空间变异对水分渗漏率和NO3--N 淋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渗漏率和NO3--N 淋失率随饱和含水率的增大而明显降低,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明显升高。弱变异条件下,水分渗漏率和NO3--N 淋失率的变异性主要由土壤初始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引起;中等变异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4,(3):70-72
以潇河典型污水灌区为研究对象,对选定区域土壤进行剖面取样、样品分析,并分析了灌溉用水中氮素的含量,以确定灌溉用水对于土壤中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潇河灌区土壤中的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规律性;灌溉用水作为土壤氮素来源之一对土壤氮素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有一定的影响;只要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污水中的氮素将不会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较大影响,完全可以取代地下水及河水用于农业灌溉,缓解灌溉水资源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重庆金佛山地下水的氮污染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重庆金佛山地区地下水的氮污染情况,于2007年7月采集21个水样,利用阴离子色谱仪和ICP-OES分析主要阴、阳离子,再利用EA-Conflo-IRMS联机测试δ15N-NO3-,分析得知:金佛山地区地下水已经受到NO3--N的威胁,尤其是Group1,污染严重;判断地下水的主要氮污染源有粪肥、化肥、天然土壤、工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等,初步得出该区δ15N的变化范围,为以后深入研究金佛山地区地下水质提供基础。这一研究对金佛山部分村镇居民寻找和饮用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土壤膜孔灌盐土水分入渗试验,分析了土壤容重对膜孔灌盐土水盐运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累积入渗量越小,相同灌水量下土壤湿润范围越大;(2)入渗结束时,土壤含水量以膜孔为中心呈等值线分布,土壤容重越小,相同位置的土壤含水量越大;(3)膜孔灌对盐土有明显的淋洗作用,膜孔附近土壤盐分含量远低于本底值,湿润体边缘有较高盐分累积;(4)相同灌水量下,土壤容重越小,盐分淋洗范围越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盐土上膜孔灌合理灌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引用蟒河污水灌溉,重金属及其污染物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质地、地理分布状况、土壤有机肥力和灌溉类型等因素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状况有不同的影响。根据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容量极限值计算、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了灌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趋势及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灌溉水中盐分对土壤结构性质及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再生水和微咸水等用于农田灌溉对缓解农业用水紧缺、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方面作用显著。但这些非常规灌溉水中的盐分进入受灌农田土壤会引起土壤结构性质的改变,进而引起入渗水流运动特征的变化,增大了农业灌水和施肥的管理难度及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本文通过室内灌水入渗试验,研究了灌溉水盐分浓度(0、1.0、3.0和5.0 g/L)、灌水频率(1天1次、2天1次、4天1次)、含盐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模式(纯清水灌溉、纯含盐灌溉水灌溉、含盐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对受灌土壤容重、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孔隙结构特征、地表入渗性能以及入渗水流运动非均匀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盐分浓度、较低的灌水频率但较大的灌水定额、含盐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均有利于提升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抑制土壤板结、改善受灌土壤的地表入渗性能、降低入渗水流运动的非均匀性。研究成果对再生水和微咸水农田灌溉制度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河北省邢台市多年水质水量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说明大部分用于灌溉的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由降雨入渗、山前侧补、地表水补给和井灌回归等方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 ,引起地下水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量及减渗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浑水灌溉是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浑水中泥沙级配和浓度的大小对土壤入渗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泥沙级配和浓度的浑水入渗结果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试验数据,并与清水灌溉入渗试验对照得出: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累计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和清水相同,均为指数为正的幂函数曲线。相同含沙量、同一入渗历时,泥沙较粗的浑水始终比泥沙较细的浑水累计入渗量大。泥沙颗粒越细的浑水,其相应的累计入渗量越小,减渗量和减渗率越大;而相同累计入渗量条件下,泥沙颗粒越细,相应入渗历时越长。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相对于清水的时段减渗量和减渗率随时间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均发生在前50 min,泥沙组成颗粒越细,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越早,同时刻浑水的减渗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2.
首先在(35±0.1)℃水温条件下,采用静态试验装置测定硝基苯缺氧反硝化的pH值以及理论COD质量浓度与NOx--N(包括NO3--N和NO2--N)质量浓度的比值w,然后参考这些参数,利用动态试验装置(水温为35℃左右)研究NO2--N质量浓度对硝基苯降解的影响和反硝化处理硝基苯废水的实际运行效果。结果表明:6.0~8.0范围内的pH值和NO2--N质量浓度对硝基苯缺氧反硝化去除效果都没有显著影响;在硝基苯质量浓度不超过60 mg/L、w约为0.23的情况下,废水中的硝基苯能得到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13.
浅谈阿勒泰地区农业节水与灌区土壤盐渍化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状阿勒泰地区农业节水与灌区土壤盐碱化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阿勒泰地区目前大面积耕地土壤的盐渍化属次生盐渍化,属人为施灌制度控制不严造成的,不同的灌溉定额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不同,灌溉定额越大,灌溉水利用率越小,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越大,地下水位增长速度加快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4.
肥城盆地地下水水化学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肥城盆地1999—2013年地下水水质实测数据,选取钙、镁、硫酸根、氯、重碳酸根、钠和钾等离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Aqua Chem软件分析了主要离子的时空分布情况、总硬度和矿化度的变化趋势,揭示了近年来该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水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肥城盆地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呈上升趋势,总硬度和矿化度在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盆地出水口方向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HCO3-Ca-Mg型向HCO3-SO4-Ca-Mg型、HCO3-SO4-Ca型转变。肥城盆地地下水水质变化与降水入渗、地下水超采、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排放、农业污水灌溉、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有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五里湖水质现状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8月—2008年7月对五里湖水体中的TN、TP、NO3--N、NO2--N、NH4+-N、PO43--P等氮磷营养盐和pH、透明度、温度、CODMn、Chl-a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2004—2005年的同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五里湖自2003年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来,水体水质得到了一定改善,TN和TP负荷分别下降47.25%和10.06%,水体营养状况由中度富营养化变为轻度富营养化,但仍还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薛雁  李援农  杜子龙 《人民黄河》2007,29(5):45-47,75
根据膜缝沟灌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了膜缝宽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及水深4个因素对膜缝沟灌二维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膜缝宽度越大,累计入渗量越大,但是不利于水平入渗;土壤初始含水率越大,在相同的入渗时间里累计入渗量越小,但是其垂向、水平入渗速率越快;土壤容重及灌水沟中的水深对累计入渗量及垂向、水平入渗速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提出了分别以膜缝宽度和初始含水率为参数的入渗模型。  相似文献   

17.
河道污染物饱和入渗对沿岸地下水环境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野外现场观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河道污染物CODcr、NH4^ -N、NO3^--N、Cl^-饱和入渗进入地下水中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河道沿岸土壤及地下水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评价河道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状况,为确定河道沿岸地下水开采范围、制定开发利用方案、保护地下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降雨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 其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有土壤、地下水埋深、次降雨量及前期影响雨量。利用地下水动态井资料及降雨资料, 建立降雨入渗半理论半经验模型,并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不同质地土壤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模型中的系、指数, 在辽宁省中部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水湿地去氮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东省平阴中水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水体、底泥的氨态氮(NH3-N)、硝态氮(NO3--N)沿程变化的分析,研究湿地对中水中氮(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湿地对水体中NH3-N的去除效果较好,而作为水体中N主要存在形式的NO3--N沿水流方向却呈增加趋势,微生物硝化作用强烈。底泥中总氮(TN)沿水流方向也呈增加趋势,累计效应比较明显。研究结果为湿地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潜水就是浅层地下水,其消耗主要是潜水蒸发。所谓潜水蒸发是指潜水在土壤水吸力的作用下,向土壤包气带中输送水分并经由土壤和植物进入大气的过程。现代农田水分研究理论将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称为SPAC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把潜水融合到该系统中的必要性,因为浅层地下水必然会和SPAC系统中的水分产生联系,潜水影响包气带的水分分布,从而影响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水。在灌水和降雨不足以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时,浅层地下水会对缺水量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如果地下水能对作物的生长有所贡献,那么在制定灌溉制度时就要考虑地下水的影响,灌溉量取决于潜水蒸发和作物腾发的关系。降雨通过入渗能够补给潜水,潜水通过潜水蒸发进入土壤和大气。因此,研究潜水蒸发对研究农田水分循环有着重要价值。同时,潜水蒸发的研究对制定灌溉制度、调控地下水埋深以适应植物生长、防治盐碱化和进行水资源评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