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引江水源在混凝过程中产生的上浮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方案。结果表明,混凝中形成的絮体松散不实,水中溶解性气体进入空隙后增大了絮体浮力,是导致絮体上浮的主要原因。优化混凝程序并改变投加顺序的试验表明,先投加三氯化铁(FeCl3)再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同时延长絮凝和沉淀时间,能增加絮体数量,加强絮体密实度,减少上浮量,从而降低出水浊度。  相似文献   

2.
关湛 《山西建筑》2006,32(8):170-17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水厂的净水工艺流程,针对絮体上浮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斜管沉淀池絮体上浮的对策,以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湛 《西南给排水》2006,28(2):19-21
某水厂斜管沉淀池清水区经常出现大量絮体突然上浮聚集于池面的现象。部分上浮的细碎絮体随出水进入滤池,使滤池的反冲次数增加,过滤周期缩短。现象的机理可解释为“加压溶气气浮”,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为取水泵挟气和原水中不同程度含有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且与原水浊度、混凝荆投加量相关,就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关湛 《中国市政工程》2006,(3):52-53,56
某水厂斜管沉淀池清水区经常出现大量絮体突然上浮聚集于池面的现象。部分上浮的细碎絮体随出水进入滤池使滤池的反冲次数增加,过滤周期缩短。现象的机理可解释为“加压溶气气浮”。分析甄别了产生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是取水泵挟气和原水中不同程度含有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而且与原水浊度、混凝剂投加量相关。针对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关湛 《市政技术》2006,24(4):234-236
某水厂斜管沉淀池清水区经常出现大量絮体突然上浮聚集于池面的现象,而部分上浮的细碎絮体随出水进人滤池,使滤池的反冲次数增加,过滤周期缩短。经试验与分析,该现象的机理可解释为“加压溶气气浮”,产生的原因为取水泵挟气和原水中不同程度含有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且与原水浊度、混凝剂投加量相关,因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超细粉体凹凸棒石助凝去除富营养化河水中的藻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投加超细粉体(200目)凹凸棒石对聚合氯化铝(PAC)混凝沉淀去除富营养化河水中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凹凸棒石能大大提高PAC对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且可以明显增加絮体的密度,改善絮体的沉降性能,抑制絮体中藻类的上浮.当PAC投量为40ms/L、凹凸棒石投量为0.08%时,PAC与凹凸棒石联用对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较单用PAC时分别提高了14.5%和14.0%,形成的絮体沉降体积仅为单用PAC时的1/2,降低了后续处理难度.  相似文献   

7.
以颗粒/絮体共存的SBR生物除磷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生物除磷污泥的形成过程、颗粒/絮体共存及各自单独存在下的污泥特性和除污性能。在40 min的沉淀时间下,以厌氧/好氧交替方式运行的SBR反应器中有白色颗粒污泥出现,随着运行则系统处于颗粒和絮体共存的状态。运行至第60天,污泥的平均粒径为553μm,颗粒(粒径200μm)占污泥总量的比例为67%。颗粒/絮体共存的形式可以提高絮体污泥的沉降性能,同时降低颗粒污泥解体所导致的出水SS浓度的增加。另外,颗粒/絮体共存系统对COD、PO3-4-P、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80%、98.5%、100%。而单独颗粒系统的出水NH+4-N为7.63 mg/L,单独絮体系统的出水PO3-4-P为5.87 mg/L。颗粒与絮体共存更有利于对污染物的去除及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絮体结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通过试验和观察,研究了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絮体结构的关系,常见的活性污泥絮体可分为六大类型,在不同的处理工艺和运行条件下,各类型污泥比例不同,丝状菌在污泥絮体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而在活性污泥膨胀时,生物相结构中的丝状菌可分为结构性的和非结构性的两大类,它们起着不同的作用,运行中必须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重分形理论描述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絮体生长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浆体絮体生长特征与多重分形谱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 表明:随着颗粒总比表面积(SSA)的增加,絮体间的小空隙与大空隙数目增加,絮体分布变分散,小粒径絮体数目减小,大粒径絮体数目稳定,絮体尺寸减小,整体上延缓了絮体生长,而随着SSA的继续增加,絮体生长呈现相反的结果;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絮体生长具有多重分形特征,谱宽、左谱宽和右谱宽可表征絮体生长的空间分布,且谱宽的准确性更高;谱差与左谱值可描述絮体生长的尺寸分布,且谱差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中高密度沉淀池斜管沉淀区出现的絮体上浮问题,对PAM投加量和污泥回流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阴离子型PAM的投加量与排泥水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在生产中可以根据沉降比快速估算排泥水浓度.回流污泥的浓度和性质受高密度沉淀池泥位影响,适宜的污泥回流比为1%~2%.  相似文献   

11.
采用传统折板絮凝池处理低浊水时面临絮体沉降性差、“跑矾”等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宁夏某水厂采用微涡旋絮凝工艺对折板絮凝池进行升级改造,但改造完成后的运行效果仍不理想.通过分析对比微涡旋絮凝池和折板絮凝池中的颗粒数、浊度、絮体沉降体积、分形维数、分子荧光光谱等,讨论现有微涡旋改造的不足,并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以指导水厂的升级改造.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微涡旋改造后除第二絮凝段外,其他各段对浊度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8.7%、6.7%、6.5%、56.1%,絮体颗粒数分别降低了20.8%、14.7%、25.2%、48.4%;第二絮凝段由于布水方式和填加微涡旋球过多(水力扰动过大、短流)等问题,使得絮体的形成受到影响,对浊度和颗粒数的去除率相比折板絮凝池无明显提高.所采用的评价指标能够评价水厂微涡旋改造,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为今后水厂的升级改造提供了良好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AAO工艺的原理及特点,针对烟台辛安河污水处理厂运行中出现的二沉池污泥上浮现象,分析了主要原因及对策。结果表明,二沉池污泥停留时间过长和底部污泥发生的反硝化作用是二沉池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陆汉时  黄辉 《建筑施工》2013,35(8):723-725
地下室上浮事故时有出现,特别是大面积未竣工的地下室极易发生不均匀上浮,其后果往往会造成结构受损和重大经济损失。针对地下室上浮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不同类型地下室上浮现象采取的一些处理和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地下室工程上浮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连续流混凝沉淀反应器,研究了絮凝过程中机械搅拌强度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以及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絮体破碎再絮凝的平均粒径无法恢复至破碎前的水平,同时絮体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破碎阶段的搅拌转速为250 r/min时,破碎后的絮体再絮凝程度较高,絮凝结束阶段絮体平均粒径为72.9μm,接近破碎前的水平(76.1μm),同时几何分形维数由未破碎时的1.80降至1.75,说明絮体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紧实;近球态絮体的比例升至58.7%,长链态絮体比例则降至41.3%,说明机械破碎可以改变絮体形态;对于浊度为100 NTU的原水,沉淀出水浊度由未破碎时的6.69 NTU降至破碎再絮凝后的5.85 NTU,说明适当地进行机械破碎可以提高絮凝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浓度悬浊液架桥絮凝分形体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5kg/m^3的黄河泥沙水进行了高浓度悬浊液架桥絮凝沉降试验,考察了架桥絮凝分形体的形态学特性,并用电镜观察了絮体构造。结果表明,絮体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参数“分维D”可用于定量表征分形絮凝体的形态学特性:①絮体生长机制以DLCA与RLCA模式为主,其生长模式从快速混合阶段的分枝状DLCA结构逐步向慢速絮凝阶段的密实RLCA构型演变;②粒径分布在3个区域,其曲线形状类似广义的正态分布,“分维”能定量确定絮体密实性与沉降特性达最佳时的粒径范围;③分形结构的不断演变引起絮体内部渗透性显著不同,分形絮体自由沉降规律不能用Stokes定律进行合理解释;④在一定粒径范围内,絮体有效质量密度与Stokes粒径存在双对数线性关系,絮体的孔隙率是影响其密实性的主要原因;⑤对相同含沙量的泥沙水絮凝时,Al2(SO4)3形成的无机混凝剂絮体结构与高分子架桥絮体分形结构相比,具有絮体粒径小、结构脆弱,能承受的剪切强度G值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控制絮体成长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絮体成长的动力学过程。得到细小粒子的凝集动力由布朗运动决定,此阶段只需要有将混凝剂迅速分散于水中的水力条件;在絮体进一步成长过程中除造成有利于絮体碰撞的水力条件外,还要造成絮体粒径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的水力条件。这样可以得到密度高、沉淀效果好的絮体。  相似文献   

17.
以硫酸铝为混凝剂,采用智能光散射分析仪(IPDA)对絮体破碎与再絮凝过程进行连续在线监测,考察了pH值和硫酸铝投量对絮体形成及破碎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性中和作用占主导时(硫酸铝投量为O.12 mmol/L,以Al计),絮体破碎后能继续再絮凝,高岭土-铝体系中产生的絮体恢复因子高达117%,高岭土-腐殖酸-铝体系中产生的絮体恢复因子高达110%;当网捕卷扫作用占主导时(硫酸铝投量≥0.2 mmoL/L),絮体破碎后不能完全恢复,恢复效果不如电性中和作用下的;腐殖酸的存在明显影响絮体形成和破碎后再絮凝过程的絮凝指数.  相似文献   

18.
某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单元采用MSBR工艺,该厂在低温条件下丝状菌大量繁殖,菌丝向外延伸使得菌胶团之间交织缠绕,导致污泥絮体松散、沉降性能变差,泥水分离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出水跑泥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向系统投加低剂量臭氧,使其与回流污泥反应。对系统DSVI、MLSS、MLVSS等值进行监测,并定期镜检观察污泥絮体形态。投加臭氧后系统DSVI值整体呈下降趋势,污泥絮体也更加密实。结果表明,低剂量的臭氧与活性污泥反应能够抑制丝状菌的生长和改善污泥絮体结构,改善沉降性能,控制了污泥膨胀的发生。同时臭氧反应并没有破坏其他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保证了出水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分析了水处理过程中的沉淀效果,利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研究了有限区域聚集模型用于沉淀模拟的可行性,指出沉淀作用只能去除已形成良好絮体的粒子,而游离于水中的小尺寸絮体在一定作用下会发生破损带来小尺寸絮体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20.
将上向流与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BAF)串联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组合工艺对COD和NH3-N的去除效能及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特性。试验发现,这种组合便于为碳化过程和硝化过程提供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得到提高;上向流BAF运行时的水头损失增加较快,运行周期较短;下向流BAF的水流阻力较小,运行周期较长,出水浊度很低;串联运行可以节省反冲洗用水;滤料表面的生物膜和滤料颗粒间隙中的生物絮体都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且絮体所起的降解作用和生物膜的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