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作者采用净水药剂或材料与传统工艺的强化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试验表明:三种强化组合工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传统工艺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其中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的去除效果最佳;传统工艺出水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和致突变物质,严重影响了饮用水的安全性;颗粒活性炭及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均能明显减少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致突变活性;高锰酸钾组合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其出水的致突活性明显高于传统工艺出水.因此,对于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及其致突变活性的控制,颗粒活性炭与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从水的生物稳定性、遗传毒性、颗粒物去除、臭氧氧化副产物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等方面研究了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净水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能够催化臭氧氧化进一步控制AOC及其前质,减小了活性炭的污染物负荷;与生物活性炭联用可以明显减小有害有机物穿透水处理工艺的能力,进一步消减了水的遗传毒性;联用工艺可以显著地去除水中与致病原生动物相关性极大的2~10 μm颗粒物,进一步提高了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性;催化剂对剩余臭氧的消减抑制了BrO-3生成.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现场对比试验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考察了实际生产规模的臭氧粒状活性炭工艺以及小型超滤、纳滤、反渗透膜法两种典型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发现臭氧活性炭工艺具有优良、稳定的去除有机污染物功能,而孔径较小的活性炭纤维除污染效果并不好,臭氧氧化出水、超滤出水再用压缩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要比直接处理原水高。超滤膜除有机物效率不高,而反渗透和纳滤膜在较好地去除水中有机物的同时,也去除了水中绝大部分无机物,出水有机物和无机物浓度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4.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除微污染工艺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现场中试研究,本文对饮用水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技 术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的难题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受到严重污染的水源,经过常规处理后再进行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净化可以有效地解决饮用水微污染问题.在臭氧投量3mg/L,生物活性炭吸附过滤时间20min的条件下,可使出水COD_(Mn)<2.5mg/L(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并通过色质联机检验证实,深度净化全部消除了水中有害污染物和绝大多数有机物,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国内外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状况,提出了应用该法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研究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净水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对水中的无机还原性物质等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并且能有效地降低出水致突变活性,保证饮用水安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净水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某水库微污染水源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低温低浊和常温两种情况下,采用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浊度和色度等污染物进行中试去除研究。结果表明,臭氧预氧化与强化混凝联用工艺对有机污染物、浊度和色度都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并且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低温低浊和常温两种情况下,工艺出水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浊度和色度分别为2.33~2.99mg/L、≤0.74NTU、≤6.89度,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臭氧在生物活性炭工艺中作用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验证臭氧在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所起的作用,在中试系统上考察了生物活性炭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原水有机物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CODMn、UV254、BDOC和AOC的去除率比生物活性炭工艺分别高出21%、37.28%、10%和26.4%.在生物活性炭前设置臭氧工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出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而且可以在较低投氯量的条件下使细菌的致死率达到近100%.因此,为更好地发挥生物活性炭在水处理中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应在生物活性炭前增设臭氧工艺.  相似文献   

8.
《给水排水》2006,32(9)
饮用水中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菌株中药废水的应用研究研究生:刘桂芳导师:李圭白(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150090)目前国内水厂采用的各种饮用水污染控制技术中,化学预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处理效果较好,其中生物降解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筛选出高活性菌株,形成高效生物活性炭,强化提高生物处理效率势在必行。对稳定运行半年的微污染水中试处理系统中生物活性炭上的微生物进行研究,分离纯化获得6株细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ay)2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株、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1株、微球菌属(Micro…  相似文献   

9.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介绍了采用臭氧化 生物活性炭处理的饮用水生物稳定性 ,同时对水的致突变性和消毒副产物前质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臭氧化工艺会导致AOC有所升高 ,但后续生物活性炭工艺将有利于提高出水的生物稳定性 ,并明显降低水的致突变活性 ;臭氧化对三卤甲烷前质和卤乙酸前质均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生物活性炭对卤乙酸前质表现出较好去除效果 ,但对三卤甲烷前质的去除效果有限。总之 ,臭氧化 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充分发挥了臭氧化和生物活性炭两种水处理技术的优点 ,并相互促进和补充 ,是一种高效的除污染技术 ,能够充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处理中藻毒素污染及其工艺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有毒藻类在富营养化水源水中大量繁殖形成极富危害的藻毒素污染。藻毒素在水环境的迁移转化受光照、温度、有机物、水生生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好氧条件下 ,已驯化的微生物对水中藻毒素的降解较为迅速。水处理的单元工艺 (混凝、沉淀、砂滤、加氯等 )及其组合的常规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率较低 ,而常规工艺 +活性炭过滤、臭氧 +常规工艺两种工艺能 10 0 %地去除水中的藻毒素。不破坏藻细胞而能够大量降低其数量的预处理 +臭氧 +常规工艺 +活性炭工艺应能够取得最佳的解毒效果。  相似文献   

11.
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我国地表水源普遍受到污染的现状 ,通过人工配水 ,考察了臭氧化 生物活性炭与普通生物活性炭两种不同工艺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臭氧生物活性炭比普通生物活性炭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有机物 ,其脱色、除浊能力亦优于普通生物活性炭 ,证明了臭氧化、生物氧化、活性炭吸附的三者协同作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臭氧催化氧化与活性炭联用提高电厂供水水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臭氧催化氧化是利用催化剂将臭氧分解后产生的具有很强氧化能力的自由基 ,来强化分解水中高稳定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技术。将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应用到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系统中的生产运行结果表明 ,臭氧催化氧化与活性炭联用工艺可使水中有机污染物总体去除率达5 0 %以上 ,水中高稳定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 70 %。应用催化氧化与活性炭联用系统后 ,电厂化学用水水质得到提高 ,生产运行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13.
组合工艺控制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XAD-8树脂将水中有机物分成疏水性、亲水性两部分,对传统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气浮、过滤)和深度处理工艺(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出水的DOC,UV254THMFP,HAAFP指标以及疏水、亲水有机物去除率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BAC)单元工艺能同时去除疏水性和亲水性两种有机物,且两者去除率均为最高。其次去除效果较好的是传统的常规工艺。臭氧工艺具有将天然的疏水性有机物氧化成可生化降解的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的特点,在预臭氧+常规以及O3-BAC组合工艺中,起到了强化去除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特征与处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基本为Ⅲ-Ⅳ类,具有藻类较低、高锰酸盐指数高、季节性氨氮较高及低分子量溶解性有机物占多数的特征。常规工艺和强化常规工艺对分子量小于3000的溶解性有机物去除率不到5%,难以使出厂水CODMn降到3mg/L以下。周家渡水厂深度处理生产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预臭氧+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与AOC具有良好的去处效果,能提高水的生物稳定性,改善口感,保障饮用水水质的安全,适合黄浦江上游原水给水厂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济南鹊华水厂以引黄调蓄水库为水源,原水存在低浊高藻高臭味等问题,水厂原有工艺难以有效处理。为适应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水厂将"混凝—沉淀—过滤—液氯消毒"工艺改造为"中置式高密度沉淀—臭氧催化氧化—上向流生物活性炭吸附—V型砂滤—液氯消毒"工艺,改造后的净水工艺对有机物、臭味等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出厂水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6.
充山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示范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太湖水质呈现高藻、高有机物、高氨氮的"三高" 特征,而常规处理工艺对原水中藻类、氨氮、有机物等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充山水厂采用了生物预处理-气浮-臭氧-生物活性炭-砂滤-消毒组合工艺.一年多来的运行结果表明,出厂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运行成本较原常规工艺增加0.17元/m3.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臭氧应用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预臭氧、臭氧—生物活性炭等技术与常规水处理工艺联用中有机物去除效果、消毒副产物THMFP的消除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量臭氧(如1mg/L)预氧化,可有效提高混凝过程中有机物去除率;THMFP从常规处理的116μg/L降至78μg/L(1mg/LO3)。与预臭氧强化混凝联用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能进一步降低DOC和THMFP。研究发现:溴酸盐随着臭氧含量呈现起伏变化,溴酸盐相关前驱物不易分离去除。两次臭氧投加(预臭氧和主臭氧)均导致溴酸盐、AOC和甲醛升高;其含量可分别在后续的混凝过滤及生物活性炭过程中得到控制,仅AOC含量较原水和常规工艺出水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8.
三维荧光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评估净水厂有机物去除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可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有效识别和解析.以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为手段,结合荧光区域积分(FRI)方法,考察长江下游地区某典型净水厂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饮用水水源受到轻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构成以芳香性蛋白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富里酸类有机物的含量比较低.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限,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对芳香性蛋白类Ⅰ、芳香性蛋白类Ⅱ、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腐殖酸类物质的荧光区域标准体积的去除率分别为71.5%、73.8%、63.3%、73.7%、58.7%.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方法,能够有效监测和分析水体中低浓度有机物的去除情况,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用于净水厂的日常运行和水质监测.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室制备的硅酸锌为催化剂,考察了在连续流实验中催化臭氧氧化对滤后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硅酸锌的存在能够提高水体中的臭氧浓度。硅酸锌催化臭氧氧化对滤后水的总有机碳(TOC)和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好于单独臭氧氧化。连续运行10 h,硅酸锌催化臭氧氧化系统中TOC的去除效果稳定,并且Zn2+的溶出非常少。生物可同化性有机碳(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的测定结果表明,经过硅酸锌催化臭氧化处理后,滤后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小分子有机物含量增高。GC-MS分析结果表明,单独臭氧氧化可使滤后水中有机物的种类从41种减少到27种;而硅酸锌催化臭氧化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臭氧氧化可以使水中有机物种类减少到21种。  相似文献   

20.
对以微污染河网水为原水的净水厂各处理单元去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氨氮的效果进行分析。采用三维荧光分光光度计,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解析溶解性有机物(DOM)中荧光类有机物的变化情况。氨氮的去除主要集中在预处理曝气生物池,去除率达到63.2%。混凝沉淀、过滤和臭氧-活性炭对DOC均有去除效能,其中常规处理工艺对DOC有较大贡献,去除率达57.2%。但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均不能有效去除荧光类有机物。臭氧—活性炭能有效去除类色氨酸、类酪氨酸和类腐殖质等荧光类有机物,其荧光峰值的削减幅度分别可达82.1%、63.3%和61.6%。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常规净水工艺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才能保证供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