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热膨胀仪研究了10.9级紧固件用非调质钢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组织转变。研究表明,奥氏体在800℃形变后,冷却速度为3~5℃/s时可获得均一的粒状贝氏体,钢的硬度为22.6~27.5HRC,强度基本满足10.9级紧固件用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控制冷却对贝氏体非调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在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控制冷却工艺对微合金化低碳贝氏体型非调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贝氏体转变机制问题.结果表明,轧后采用2~6℃/s速度冷却至室温可使微合金化低碳贝氏体型非调质钢得到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的细小均匀粒状贝氏体组织,同时有力地支持了粒状贝氏体的扩散型长大学说.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Mn含量的变化(Mn含量由1.8%至5.0%)对超低碳高强钢经调质热处理工艺后,其相变行为以及组织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Mn含量的提高,淬火相变温度呈线性降低,显微组织由仿晶界铁素体(FGBA)和粒状贝氏体(GB)向马氏体(M)转变;2.4%~5.0%Mn钢经930℃淬火和300~600℃回火后,其屈服强度可达690~960 MPa级别,且-20℃冲击性能良好;但是,1.8%Mn和2.4%Mn试验钢的低温冲击性能明显优于3.0%Mn和5.0%Mn的试验钢,主要是由于前者组织中FGBA和GB发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而后者M组织变形非常小。  相似文献   

4.
焊接性能良好的超低碳贝氏体型非调质HT780钢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朝生 《上海金属》2004,26(4):60-60
调质钢若采取非调质工艺生产,可以省略工序和缩短交货时间,但会降低焊接性能和影响钢板强度。一般HT780级钢板是采取轧后加热淬火—回火或者轧后直接淬火—回火工序生产,获得下贝氏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以前钢的C含量为0 0 8%~0 1 5 %,淬火时不可避免地生成马氏体组织,所以必须进行回火处理,无法采用非调质工艺。日本川崎制铁公司已有报导,利用超低碳贝氏体组织能生产兼备良好焊接性能的非调质HT5 70级钢板,该公司在此基础上采取超低碳贝氏体钢研究了非调质型HT780钢,也取得了成功。试验钢化学成分( %)为0 0 2C—0 2 3Si—2 0 0Mn…  相似文献   

5.
在热轧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冲击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下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冲击韧度,并对微观组织、断口形貌及夹杂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低碳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及针状铁素体的复合组织.夹杂物较为细小,尺寸多为2~6 μm.当温度较高时,断口呈韧窝状,其冲击韧度较高;当温度较低时,断口主要呈解理特征,其冲击韧度较低.实验钢的韧、脆性转变温度约为-41℃.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硅含量的低碳贝氏体钢进行轧制,对轧制后的试样进行组织检验和拉伸试验,分析了该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Si含量从1.0 wt%增加到1.5 wt%时,试样的微观组织基本相同,均为粒状贝氏体+M/A岛,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略有增加,伸长率基本相同,强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Si的固溶强化作用。Si含量从1.5wt%增加到2.0wt%时,该钢的显微组织明显变化,含硅2.0 wt%钢的显微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马氏体+等轴铁素体,该钢的屈服强度及抗拉强度显著增加,但相比于含Si量1.5wt%的钢,伸长率、强塑积均下降,强度的提高主要是固溶强化、相变强化等的综合作用。比较三种低碳贝氏体钢,若只考虑钢的强度因素,则Si的添加量应达2.0 wt%;若只考虑钢种塑性及强塑积,则Si的添加量应为1.5 wt%。  相似文献   

7.
低碳Mn系水淬贝氏体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第二代Mn系空冷贝氏体钢合金体系,即低碳Mn系水淬贝氏体钢,为高强结构钢调质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给出了试验钢在水淬工艺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试验钢中将依次出现粒状贝氏体/仿晶界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与传统淬火钢27SiMn相比,试验钢具有突出优良的淬透性,韧性,切削性能,可以水冷,不需要油冷;直径300 mm的圆柱淬火后可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试验钢经中低温回火后,屈服强度大幅上升,抗拉强度变化不大;在300℃回火后具有最高的屈服强度,1/2半径处,σh~900 MPa,σ0.2~630 MPa,AKU(-20℃)~60 J,屈强比约为0.7;试验钢经高温回火后,将析出粒状碳化物,冲击韧度大幅上升,AKU5~65 J.  相似文献   

8.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硬度测量等研究了B+钢正火后产生异常组织的原因。结果表明:B+钢正火后的异常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造成粒状贝氏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炼钢过程中微量Mo元素的掺入以及正火后钢中Mn元素的偏析;采用正火后施加一次高温回火处理可以改善粒状贝氏体组织;炼钢时控制Mo元素的掺入,可以预防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为找出耐磨性韧性配合优良的Mn的成分,从而获得以下贝氏体为主的抗磨钢,研究了合金元素Mn对低合金贝氏体抗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材料在铸态下就获得了下贝氏体组织,经过热处理后,组织更细小均匀.并且随Mn含量的增加,硬度上升,冲击韧度下降,且在2.8%Mn处取得强韧性配合优良的最佳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N含量(0.016wt%、0.029wt%和0.049wt%)对贝氏体型非调质钢25Mn2CrVS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试验钢均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铁素体组织,当氮含量从0.016%增加到0.029%时,试验钢强度和韧性增加,组织发生细化,且板条束状贝氏体含量减少,M/A相由长条状变成块状且分布弥散,针状铁素体增加;而氮含量增加至0.049%时,试验钢强度基本不变,韧性急剧下降,组织明显粗化,晶界铁素体形成。固溶钒可以促进板条束状贝氏体在晶界上的形成,奥氏体中析出的VN能够促进针状铁素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